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毕满清 著
图书标签:
  • 模拟电子技术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
  • 电路分析
  • 基础电子学
  • 电子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2版
  • 电子技术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3935
商品编码:297007652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毕满清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1212539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2. 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系列教材之一。

内容提要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也是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共11章,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双极型晶体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反馈和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组成的运算电路、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本着保证基础、加强集成、体现先进、联系实际、便于教学的编写原则,本书在内容上做到强调基本概念,重视电路分析方法,进一步做到经典与现代融合,与实验融合,与工程应用融合,强化了集成运放的应用,增加了典型应用电路的分析和EDA仿真内容,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录


章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11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11本征半导体
112杂质半导体
113PN结及其特性
12半导体二极管
121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和类型
122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3温度对二极管伏安特性的影响
124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25半导体器件的型号及二极管的选择
126半导体二极管的模型
13半导体二极管的应用
131二极管在限幅电路中的应用
132二极管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
14特殊二极管
141稳压二极管
142发光二极管
143光电二极管
144变容二极管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1
第2章双极型晶体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21双极型晶体管
211晶体管的结构及其类型
212晶体管的三种连接方式
213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214晶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215晶体管的直流模型
216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217温度对晶体管参数的影响
218晶体管的选用原则
22放大的概念及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221放大的基本概念
222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23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3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23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33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24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241静态分析
242动态分析
243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244非线性失真
245大输出电压幅值
25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251晶体管的低频小信号微变等效模型
25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分析
26分压式稳定静态工作点电路
261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262分压式射极偏置稳定电路
263带旁路电容的射极偏置稳定电路
27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7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72自举式射极输出器
28共基极放大电路
281共基极放大电路
282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的比较
29组合单元放大电路
291复合管
292共集共射和共射共集组合放大电路
293共射共基组合放大电路
210分压式共射放大电路的仿真分析
2101静态工作点设置
2102有旁路电容时电路的动态性能指标
2103无旁路电容时电路的动态性能指标
211自举式射极输出器仿真分析
2111有自举电容时电路的输入电阻
2112无自举电容时电路的输入电阻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2
第3章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31结型场效应管
311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及类型
312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313结型场效应管的伏安特性
314结型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32绝缘栅场效应管
321增强型MOS管
322耗尽型MOS管
323场效应管与晶体管的比较
3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331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直流偏置与静态分析
332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3
第4章多级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41多级放大电路
411级间耦合
412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413其他多级放大电路
42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421集成电路简介
42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
43差动放大电路
431电路组成及抑制零点漂移的原理
432射极耦合差动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433射极耦合差动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434差动放大电路的四种接法
435差动放大电路的调零
436采用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44电流源电路
441镜像电流源
442微电流源
443场效应管电流源
444电流源用做有源负载
45通用集成运算放大器
45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发展概况
452通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典型电路
46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和低频等效电路
46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46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低频等效电路
47CMOS集成运算放大器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4
第5章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51概述
51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512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研究方法
513单时间常数RC电路的频率特性
52晶体管的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
521晶体管混合П形等效电路的引出
522晶体管混合П形等效电路的参数
523晶体管混合П形等效电路的简化
524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β·的频率特性
53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54放大电路的增益带宽积
541对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要求
542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改善
543放大电路的增益带宽积
55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551多级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表达式和截止频率
552多级放大电路的通频带
56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仿真
561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仿真
562共射—共射两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仿真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5
第6章反馈及负反馈放大电路
61反馈的基本概念
62反馈的分类及其判断
621反馈的分类
622反馈的判断
623负反馈的四种类型
6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关系式
631方框图表示法
632基本关系式
64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641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642扩展通频带
643减小非线性失真
644抑制内部噪声和干扰
645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
65负反馈的正确引入
651引入原则
652举例
66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
661估算的依据
662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近似计算
67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
67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及稳定工作条件
67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裕度
673常用消除自激的方法
68负反馈放大电路性能的仿真研究
681放大电路开环特性仿真研究
682放大电路闭环特性仿真研究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6
第7章集成运放组成的运算电路
71概述
711线性应用及其特点
712非线性应用及其特点
72基本运算电路
721比例运算电路
722加法运算电路和减法运算电路
723反相输入运算电路的一般规律
724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
73对数和指数运算电路
731对数运算电路
732指数运算电路
74模拟乘法器及其应用
741模拟乘法器电路
742单片集成模拟乘法器
743模拟乘法器的应用
75除法运算电路
751对数和指数电路组成的除法运算电路
752反函数型除法运算电路
76集成运放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761器件的选用
762自激振荡的消除
763调零
764保护措施
765单电源供电时的偏置问题
77运算放大电路的仿真分析
77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77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773差分比例运算电路(减法运算电路)
774积分运算电路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7
第8章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
*81信号检测系统中的放大电路
811精密仪用放大器
812电荷放大器
813采样保持电路
814精密整流电路
82有源滤波电路
821滤波电路的基础知识
822低通滤波器
823高通滤波器
824带通、带阻及全通滤波器
*825开关电容滤波器
826无限增益的有源滤波电路
827集成有源滤波器
83电压比较器
831概述
832单阈值电压比较器
833滞回比较器
834窗口比较器
835单片集成电压比较器
84有源滤波电路和电压比较器的仿真分析
841有源滤波电路的仿真分析
842电压比较电路的仿真分析
85数据采集电路实例
851心电采集系统总体电路
852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853前置滤波电路设计
854主放大电路设计
85550Hz陷波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8
第9章波形发生电路
91概述
92正弦波振荡电路
921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922RC正弦波振荡电路
923LC正弦波振荡电路
924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93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931非正弦波发生电路的基本概念
932矩形波发生电路
933三角波发生电路
934锯齿波发生电路
935集成函数发生器
94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仿真与测试
95典型应用实例——调频无线话筒设计
951调频无线话筒工作原理及电路图
952仿真结果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9
0章功率放大电路
10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殊问题及其分类
101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殊问题
1012功率放大电路的分类
102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021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引出
1022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023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024OCL准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03集成功率放大器
1031LM386集成功率放大器
1032其他集成功率放大器
*104功率管的散热与二次击穿
1041功率管的散热
1042功率管的二次击穿
105功率放大电路典型应用实例
1051OCL实用功率放大电路
1052OTL实用功率放大电路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10
1章直流电源
111概述
112整流电路
1121基本概念
1122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1123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1124倍压整流电路
113滤波电路
1131电容滤波电路
1132其他滤波电路
114稳压电路
1141稳压电路的性能参数
1142稳压管稳压电路
11

作者介绍


毕满清,男,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一直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信息与通信学院工程学院教授,电子技术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并任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理事、华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高等学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学会理事长。

文摘


序言



《现代通信系统原理与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现代通信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设计和实现。本书的目标读者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通信系统研发、设计、集成和维护的工程师。本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强调概念的清晰阐述和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力求使读者不仅掌握通信系统的核心原理,更能具备独立分析和设计复杂通信系统的能力。 第一部分:通信系统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首先奠定通信系统学习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出发,引申到各种信息源的特性描述,包括信息熵、互信息等关键概念,为后续的信号表示和传输打下基础。 信息论基础: 详细介绍信息论的公理体系,讲解信息量的定义、信源编码定理,以及各种编码方式(如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的原理和性能分析。 信号的表示与分析: 深入探讨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以及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强调信号的频谱特性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包括带宽、功率谱密度等概念。 随机过程理论: 介绍平稳随机过程、独立增量过程等概念,并重点阐述噪声的统计特性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通过马尔可夫过程、维纳过程等模型,揭示随机现象的内在规律。 信道模型与噪声: 分析各种典型的通信信道模型,如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衰落信道等。深入讲解不同类型噪声的产生机理、统计特性以及对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 第二部分:模拟通信系统 本部分聚焦于传统的模拟通信系统,详细阐述各种调制解调技术的原理、性能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幅度调制(AM): 讲解标准AM、双边带抑制载波AM(DSB-SC)、单边带AM(SSB-AM)和残留边带AM(VSB-AM)的原理、频谱特性和功率效率。重点分析其抗噪声性能和在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 角度调制(FM/PM): 详细介绍调频(FM)和调相(PM)的原理,包括其调制指数、带宽估算(卡森法则)以及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的实现方法。分析其在广播、无线通信等领域的优势。 噪声对模拟调制的性能影响: 量化分析不同类型噪声(如热噪声、闪烁噪声)对AM、FM、PM等调制方式解调输出信噪比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性能比较。 模拟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结构: 介绍超外差接收机的原理和组成部分,包括射频前端、本地振荡器、混频器、中频放大器和鉴频器等,并分析其性能指标。 第三部分:数字通信系统 本部分将是本书的重点,深入探讨现代数字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从基带传输到带通传输,再到多址接入技术和先进的编码技术。 基带传输: 信号的离散化和量化: 讲解脉冲编码调制(PCM)的基本原理,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过程。分析采样定理(奈奎斯特定理)的重要性,以及量化误差的产生和抑制方法(如均匀量化、非均匀量化)。 信道编码: 详细介绍检错和纠错编码技术,包括线性分组码(如汉明码、循环码)、卷积码及其维特比译码算法。讲解前向纠错(FEC)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基带信号的传输: 分析不同脉冲成形滤波器(如升余弦滤波器)的作用,以及眼图和误码率(BER)的含义和测量方法。讲解基带传输的限制因素,如码间串扰(ISI)及其解决方法。 带通传输: 数字调制技术: 深入讲解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正交频分复用(OFDM)、频率键控(FSK)、最小频移键控(MSK)等关键调制方式的原理、频谱效率和抗噪声性能。 同步技术: 阐述载波同步、定时同步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常用的同步提取方法,如卫斯理-巴克算法、PLL等。 最佳接收: 讲解最大似然(ML)准则和最大后验概率(MAP)准则在接收机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匹配滤波器和最大似然序列估计(MLSE)的原理。 多用户通信: 多址技术: 详细介绍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关键多址接入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场景,特别是CDMA在3G通信中的关键作用。 混合多址技术: 探讨现代通信系统中不同多址技术的融合应用。 信道估计与均衡: 讲解在存在信道失真(如多径衰落)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信道估计,并设计均衡器(如线性均衡器、决策反馈均衡器)来补偿信道效应,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差错控制编码的高级主题: 深入探讨Turbo码、LDPC码等现代高效纠错码的原理、性能优势及其在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先进系统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无线通信系统 本部分将侧重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特殊挑战和解决方案,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等。 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通信基本原理: 讲解蜂窝结构、频率复用、切换(handoff)等概念。 无线信道特性: 详细分析衰落(如快衰落、慢衰落)、多径效应、阴影效应等对无线信号传播的影响。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 深入讲解MIMO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复用、分集增益等,以及其在提高系统容量和可靠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现代移动通信标准概述: 简要介绍2G、3G、4G、5G等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演进历程。 卫星通信系统: 介绍卫星轨道、转发器、地面站等组成部分,以及其在长距离通信、广播和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微波通信系统: 阐述微波的传播特性、天线设计和中继站的布局,以及其在点对点通信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流程、关键器件和实际应用案例。 通信系统设计流程: 介绍从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模块实现到测试验证的完整设计流程。 关键通信器件: 讲解振荡器、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AD/DA转换器等关键电子元器件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和选型考虑。 数字信号处理(DSP)在通信中的应用: 阐述DSP技术在调制解调、滤波、编码译码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以及常用的DSP算法。 通信协议与标准: 介绍TCP/IP协议栈、Wi-Fi、蓝牙等常见通信协议和标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的通信系统实例,如智能手机通信、无线局域网、宽带接入等,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本书特色 理论体系完整: 从信息论基础到先进编码技术,系统性强。 内容详实深入: 对每个关键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意义的阐释。 注重工程实践: 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图文并茂: 配备丰富的图示、表格和公式,帮助读者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力求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运行机制,掌握分析和解决通信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为未来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电源和线性稳压器这一章的内容,我感觉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亮点和创新。它没有将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放在一个“能量转换与控制”的大框架下进行对比阐述。对于线性稳压器,它详细分析了串联调整管的功耗问题,并用一个非常生动的图表展示了负载电流与散热需求的动态关系,让人对“效率”这个概念有了切实的感受。而在介绍开关电源时,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PWM控制,而是先从“能量的存储与释放”这一基本物理过程入手,解释了电感和电容在周期性开关中的角色。这种由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的讲解路径,使得那些初学者望而生畏的开关电源拓扑结构,也变得逻辑清晰、易于掌握。它成功地引导读者去理解控制环路的核心思想,而不是仅仅记住几种电路的结构图,这是真正有价值的工程教育。

评分

从排版和学习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提升是革命性的。老版本的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图文混排的错位感和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让人一看就想打瞌睡。而这一版,采用了大量的留白,重点内容使用了加粗或不同字号的字体进行强调,阅读起来的节奏感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它在公式推导的旁边,会用小字体标注出该公式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这在以前的版本中是缺失的。例如,在讲解RC滤波器时,它不仅给出了截止频率的计算公式,还特意标注了“当输入信号频率远大于截止频率时,衰减斜率的实际表现会略有不同,需考虑器件的寄生参数”,这种对理论边界的清晰界定,体现了编者对知识严谨性的追求。这种注重用户体验的设计,让冗长的公式推导过程不再枯燥,反而成为了一种有引导性的探索旅程。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关于半导体器件部分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度。作者对于PN结的形成过程,用动态的动画模拟的文字描述,竟然比我实际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现象还要来得立体和深刻。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三极管的工作区,而是深入剖析了电流是如何在基极、集电极之间“搭桥”和“受阻”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在讲解BJT(双极性晶体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的曲线图,还配上了对每条曲线斜率变化的详细物理意义解释,这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要在特定偏置点工作。对于MOSFET的讲解也是如此,对于阈值电压、跨导这些抽象概念,他们巧妙地引入了“水龙头阀门”的比喻,让本来容易混淆的PMOS和NMOS的差异变得一目了然。即便是像饱和区和线性区切换的临界点,讲解起来也显得游刃有余,逻辑性极强,让人感觉这不是在啃书本,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娓娓道来,充满了实战智慧。

评分

这本新版教材在电路分析基础部分的讲解上,可谓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从最直观的物理图像入手,比如用“水流与压强”的比喻来解释电压和电流的关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以前看的老版本,一开始就陷在基尔霍夫定律的推导里出不来,硬生生被劝退了。但这一版,作者显然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了很久,案例的选取也非常贴合实际,比如如何用分压器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LED限流电路,寥寥数语却把理论和应用结合得天衣无缝。特别是对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讲解,图文并茂,配合那些精心绘制的等效电路图,即便是对电路理论有心理阴影的人,也能很快找到感觉。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深入思考”小栏目,虽然不是核心内容,但它们引导你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原理,而不是停留在“记住就能得分”的层面,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探索欲的培养,是很多教材所欠缺的。总而言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人对后续复杂的元器件分析有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在模拟集成电路的入门部分,处理得极其细腻和谨慎。很多教材为了追求“全面”,早早地就抛出了复杂的运放内部结构,结果把读者搞得晕头转向。但这一版很聪明,它先把理想运放的特性讲透彻,然后才引入“为什么需要非理想运放”这个动机。接着,作者用了好几章的篇幅,循序渐进地解析了初级放大器和推挽输出级的基本结构,每一步的电流路径分析都清晰可见,仿佛有一束激光笔在引导你的视线。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反馈理论的讲解,没有局限于简单的负反馈,而是用波特图(Bode Plot)的视角,直观地展示了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对电路稳定性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将频域分析与时域性能关联起来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对电路稳定性的直观理解,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份高级工程手册的入门导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