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共分10章,从通信系统角度,重点讨论“编码、调制、传输与噪声”,并增强数字通信原理内容,同时,根据通信的发展,增加了现代数字通信新技术和多用户通信原理。着重突出“概念—思路—重点—方法—应用”,并同时提供与本书配套的学习指南《通信系统原理学习指南》(修订本)。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适于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作为教材,同时适用于从事通信、信息工作的科技、工程人员参考,也可供投考研究生复习和青年教师备课参考。
第1章 通信系统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2 通信与通信系统
1.3 信道和噪声
1.4 通信频段的划分
1.5 通信系统质量指标
1.6 通信发展简史
1.7 复习与思考
第2章 信号与噪声分析
2.1 信号与系统表示法
2.2 信号频谱分析概述
2.3 希尔伯特变换
2.4 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
2.5 随机过程
2.6 随机信号通过系统的分析
2.7 高斯型随机过程
2.8 窄带高斯噪声
2.9 本章小结
2.10 复习与思考
2.11 习题
第3章 模拟调制系统
3.1 调制的功能和分类
3.2 调幅与双边带调制
3.3 单边带与残留边带调制
3.4 线性调制的系统模型和解调
3.5 线性调制系统的噪声性能分析
3.6 非线性调制
3.7 窄带调角
3.8 宽带调角
3.9 调角波的解调及性能分析
3.10 本章小结
3.11 复习与思考
3.12 习题
第4章 模拟信号编码传输
4.1 模拟信号数字化概述
4.2 抽样与脉冲模拟调制
4.3 量化与编码
4.4 语音pcm
4.5 差分脉码调制
4.6 增量调制
4.7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4.8 本章小结
4.9 复习与思考
4.10 习题
第5章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5.1 数字基带信号的脉冲波形表示和传输码型
5.2 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
5.3 符号间干扰
5.4 无失真数字基带传输——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5.5 部分响应系统——奈奎斯特第二准则
5.6 波形成形的数字技术
5.7 信道均衡
5.8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误码性能分析
5.9 眼图
5.10 本章小结
5.11 复习与思考
5.12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1 概述
6.2 二元幅移键控
6.3 二元频移键控
6.4 二元相移键控
6.5 三种二元数字调制的性能比较
6.6 多元数字调幅与调频
6.7 多元数字调相
6.8 本章小结
6.9 复习与思考
6.10 习题
第7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7.1 最佳接收准则
7.2 利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
7.3 带通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7.4 理想接收机模型
7.5 最佳接收误码率统计分析
7.6 本章小结
7.7 复习与思考
7.8 习题
相比于市面上其他一些偏重于软件实现或者纯理论证明的教材,这本书的“系统工程”视角非常突出。它没有止步于讲解“什么是香农极限”,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有限带宽和功率约束下,尽量接近香农极限”。作者在讲解信道容量时,将理论容量与实际可实现的编码方案(如Turbo码、LDPC码的原理性介绍)结合起来,探讨了实际工程中如何通过迭代解码来逼近理论值的过程。这种对“可行性”和“工程约束”的重视,让我这个未来想进入通信设备行业的读者,感觉这本书更贴近实际工作环境。它不仅仅是教你知识点,更像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你一种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任何设计都是在多种矛盾因素(带宽、功率、复杂度、可靠性)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的过程。这种务实的态度,是教科书中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设计绝对是亮点,也是我评价它“实用”的核心依据。很多教材的习题往往只是公式的简单套用,但这本书的后习题部分,明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们不仅仅是检验你是否记住了公式,更重要的是考察你对整个系统流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我记得有一个关于信道编码的综合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计算编码增益,还要分析在特定噪声环境下,不同调制方式的误码率曲线差异,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理论计算,开始涉及系统仿真和性能评估的范畴了。更绝的是,很多章节后面都附带有“设计与实践”的小案例,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完整的代码,但给出了清晰的思路和关键的参数设置,这对于我们准备毕业设计或者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同学来说,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它成功地搭建了理论知识到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读的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工程师的工具手册”。
评分从排版和印刷质量上来说,这次的第二版确实体现出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纸张的厚度适中,不会反光到让人眼睛疲劳,这是长时间阅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各种波形图、星座图以及眼图的绘制,清晰度和精度都非常高。在分析调制解调时,那些MPSK、MQAM的星座点图,如果线条模糊或者颜色区分不清,很容易混淆不同阶数的调制。但在这本书里,每一个点、每一条决策边界都界限分明,即便是那些重叠在一起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也能通过精细的灰度变化区分开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阅读时的认知负荷,让我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理解核心概念上,而不是去分辨那些模糊不清的图形细节。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不同调制方案性能的读者,这种高质量的图文呈现无疑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传统的,就是那种学术著作的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这倒也符合我对“通信系统原理”这种硬核教材的期待。当我翻开第一章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基础概念的把握非常扎实。特别是对于信号的表示和傅里叶分析那块的处理,讲解得非常细致入微,对于我这种在校期间对连续时间系统理解得有点模糊的学生来说,简直是茅塞顿开。他们没有一味地堆砌公式,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将频谱想象成不同频率的“能量分布图”,这一下子就让那些复杂的积分和变换变得更容易被大脑所接受了。而且,教材的排版也很用心,关键定义和公式都用粗体或者单独的方框标了出来,学习的时候做笔记会非常方便,这一点对于我这种习惯在书上做大量标注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先给出应用背景,然后再深入理论细节,这种“学以致用”的编排思路,让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多了一份探索的乐趣。
评分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这是我阅读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通信系统原理这个学科的特点就是知识点之间相互依赖性强,如果你前面讲的随机过程没学好,后面讲到噪声分析就一定会吃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引入如鞅论、高斯过程这些相对高深的随机过程工具时,非常克制且目标明确,只选取了通信领域最需要的特性进行讲解,避免了过多偏离主线的数学推导。比如,在讲解匹配滤波器的设计时,它会自然地回顾前面关于白噪声特性的描述,并立刻将“最大信噪比”这个目标与拉普拉斯变换后的幅度响应联系起来,这种“回顾-应用-深化”的模式,让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形成了一个闭环,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我甚至觉得,即使我不是主修通信的,光是学习它这种严谨的逻辑推导和知识串联方式,对于训练科学思维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