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飛秒激光固體材料錶麵微納結構製備及其功能特性
定價:69.00元
售價:46.9元,便宜22.1元,摺扣67
作者:陶海岩,宋曉偉,林景全,薛磊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8112160
字數:
頁碼:11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飛秒激光固體材料錶麵微納結構製備及其功能特性》介紹瞭微納結構錶麵的應用背景和發展趨勢以及著者近年來在飛秒激光功能微納結構製備領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飛秒激光在金屬及矽錶麵微納結構的製備,微納結構錶麵光學及潤濕功能方麵的研究,特彆對飛秒激光等離子細絲麯麵微納製備技術進行瞭闡述,並進一步介紹這些製備技術的應用領域及未來前景。
《飛秒激光固體材料錶麵微納結構製備及其功能特性》可供從事與光學學科相關專業的師生以及科研人員學習和參考,也可作為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物理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及機械專業本科生的教材。
章 緒論
1.1 引言
1.2 自然界中微納結構引起的奇特功能
1.2.1 微納結構導緻的生物體錶麵顔色改變
1.2.2 微納結構的潤濕特性
1.2.3 多尺寸復閤結構引起的多功能特性集成
1.3 錶麵功能微納結構在“綠色技術”中的應用
1.3.1 能源高效率利用和産品壽命延長
1.3.2 環保生産和産品的開發
1.3.3 芯片實驗室
1.3.4 太陽能的利用和開發
1.4 脈衝激光製備功能錶麵的研究進展
1.4.1 脈衝激光誘導固體錶麵亞波長波紋結構
1.4.2 飛秒激光調控固體錶麵光學性能
1.4.3 脈衝激光調控固體材料錶麵潤濕性能
1.4.4固體材料錶麵多功能的集成
1.5 麯麵激光微結構製備的概況
第2章 飛秒激光誘導金屬錶麵亞波長周期性波紋結構
2.1 引言
2.2 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
2.3 實驗結果與初步分析
2.4 亞波長形成機理分析與數值計算
2.5 飛秒激光作用下金屬錶麵超快熱力學過程的研究
2.5.1 超快熱力學過程物理模型的建立
2.5.2 數值差分方法
2.5.3 數值模擬結果與討論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飛秒激光矽錶麵微納結構的製備及其光學特性
3.1 引言
3.2 SF6氣體環境中黑矽的製備研究
3.2.1 實驗過程與製備方法
3.2.2 實驗結果與討論
3.3 飛秒激光直接在大氣環境下製備新型黑矽的實驗研究.
3.3.1 實驗方法與錶徵方法
3.3.2 實驗結果與討論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飛秒激光金屬錶麵著色技術
4.1 引言
4.2 實驗裝置與方法
4.3 金屬鋁錶麵激光著色及其成色機理
4.4 大麵積NC-LIPSS的飛秒激光製備技術及其光學特性研究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黑金屬的製備與寬光譜高吸收機理的數值模擬
5.1 引言
5.2 飛秒激光製備寬光譜高吸收黑金屬的實驗研究
5.3 黑金屬吸波模型的建立與計算方法
5.4 亞微米光柵結構陷光特性的研究
5.4.1 光柵寬度和間距不變條件下光柵周期對反射率的影響
5.4.2 光柵寬度、深度不變條件下光柵間距對反射率的影響
5.4.3 光柵間距、深度不變條件下光柵寬度對反射率的影響
5.4.4 微腔效應在光吸收中的作用
5.5 其他亞微米結構陷光特性的研究
5.6 納米顆粒在寬譜陷光中作用的研究
5.6.1 模型介紹與模擬方法
5.6.2 模擬結果與討論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飛秒激光誘導金屬、半導體微納結構的潤濕特性及其多功能集成
6.1 引言
6.2 飛秒激光製備金屬、矽錶麵“輸水”功能結構
6.2.1 實驗測量方法
6.2.2 實驗結果與討論
6.3 飛秒激光製備金屬錶麵超疏水功能結構的研究
6.3.1 實驗裝置與錶徵方法
6.3.2 實驗結果與討論
6.4 雙特性支持下的多功能錶麵的獲得
6.5 多功能微納結構在太陽能熱電發電的應用研究
6.5.1 實驗裝置與測量方法
6.5.2 實驗結果與討論
6.6 本章小結
第7章麯麵樣品錶麵功能微納結構的飛秒激光製備技術
7.1 引言
7.2 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7.3 實驗結果與討論
7.3.1 多功能典型微納結構從平麵到非平錶麵的拓展
7.3.2 絲不同位置對金屬錶麵微結構的影響
7.3.3 細絲不同入射角度對金屬錶麵微結構的影響
7.3.4 激光不同偏振方嚮和偏振態對金屬錶麵微納結構的影響
7.4 飛秒激光製備柱形微結構形成機理分析與數值模擬
7.4.1 柱狀微結構形成機理分析
7.4.2 選擇性激光燒蝕的數值模型建立
7.4.3 數值計算結果與討論
7.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這本專注於飛秒激光在固體材料錶麵微納結構製備及其功能特性的著作,無疑為該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瞭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指南。從我的閱讀體驗來看,作者在材料科學與精密加工技術交叉領域的深度剖析令人印象深刻。書中對飛秒激光與材料相互作用機理的闡述尤為詳盡,不再是簡單地羅列實驗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超快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例如,關於非綫性吸收、多光子電離以及等離子體形成等關鍵機製的描述,結閤最新的理論模型,使得讀者能夠建立起從激光參數到最終微納結構形貌之間清晰的因果鏈條。這種理論深度,對於希望優化工藝參數、實現特定功能化錶麵的工程師和科研人員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典。此外,書中對不同類型固體材料——無論是金屬、半導體還是陶瓷——在飛秒輻照下的響應差異進行瞭係統的對比分析,這極大地拓寬瞭應用的可能性,避免瞭“一招鮮吃遍天”的局限性。那些關於如何通過調控激光脈衝寬度、重復頻率和掃描策略來精確控製結構尺寸和形貌的章節,更是充滿瞭實戰指導的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本手把手的進階教程,引領讀者跨越從理論理解到實際應用之間的鴻溝。
評分作為一本專業書籍,其引文的廣度和深度也決定瞭它的學術地位。令人欣慰的是,這本書在文獻引用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囊括瞭該領域過去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的經典成果與最新的突破性進展。它不僅僅是對現有知識的總結,更像是一個知識圖譜的構建者,清晰地標示齣瞭研究熱點、瓶頸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在討論到某些爭議性或尚無定論的物理機製時,作者也保持瞭客觀中立的態度,引用瞭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這種學術的審慎性讓人非常信服。特彆是書中關於激光誘導的材料相變、亞錶麵損傷控製以及不同環境氣氛(如真空、惰性氣體、反應性氣體)對加工結果影響的章節,其信息密度之高,令人需要反復研讀纔能完全吸收。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未來幾年內,引用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時,繞不開的重要參考源之一。它不僅教授我們“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和“下一步該怎麼做”。
評分從排版和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流暢,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盡管主題涉及復雜的超快物理和材料科學,但作者采用瞭層層遞進的方式展開敘述。開篇紮實地奠定瞭飛秒激光技術的基礎,隨後逐步過渡到具體的微納加工技術細節,最終落腳於材料的功能化應用。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大量的示意圖和實驗截麵圖都製作得極為精良,高分辨的電子顯微鏡圖像清晰地展示瞭不同工藝條件下形成的微觀世界,直觀地解釋瞭理論預測的閤理性。對於初次接觸該領域的讀者,這種圖文並茂的解釋方式大大降低瞭理解門檻。而對於資深專傢,這些詳實的對比數據和參數錶格則提供瞭快速查閱和驗證的便利。書中對於實驗裝置搭建和參數控製的描述也十分到位,透露齣作者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使得書中的理論推導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可重復的實驗現實之中。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讀者友好的呈現方式,是許多專業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強烈的工程應用導嚮和跨學科融閤的視野。飛秒激光技術本身就處於物理學、光學、材料學、機械工程甚至生物醫學工程的交匯點上,而這本書完美地體現瞭這種融閤性。它沒有將微納結構製備視為孤立的物理過程,而是始終圍繞最終的應用場景來構建技術體係。例如,在討論如何製備具有特定疏水/親水性能的錶麵時,作者不僅詳細解釋瞭激光雕刻的機製,還引入瞭錶麵能、界麵化學等概念來解釋後續的功能化處理。這種將“工具”與“應用”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技術路綫圖異常清晰。對於那些希望將實驗室成果快速轉化為工業級解決方案的團隊來說,這種係統性的、麵嚮解決方案的論述是極其寶貴的。全書貫穿著一種追求極緻精度和可靠性的工匠精神,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技術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用超快激光這把“刻刀”雕琢未來材料的藝術與科學的宏大敘事。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標誌著飛秒激光微納加工技術邁入瞭一個更加精細化、功能化的新階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功能特性”這一側麵所傾注的精力。畢竟,製備齣結構本身隻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結構具備特定的光學、電學、潤濕性或生物相容性,纔是決定技術能否産業化的關鍵。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結構設計——例如構建超錶麵(metasurfaces)、周期性光柵或仿生錶麵——來實現光捕獲、偏振控製、自清潔或抗菌等高級功能。閱讀這些章節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前沿的材料功能設計實驗室。作者巧妙地將微觀結構形貌與宏觀功能錶現聯係起來,通過大量詳實的案例研究,證明瞭飛秒激光在“按需製造”復雜功能錶麵方麵的巨大潛力。對於從事光電器件、傳感器或生物醫用材料開發的研究人員而言,這本書提供的設計思路和驗證案例,無疑是極富啓發性的。它促使我們跳齣單純追求結構精度的思維定勢,轉嚮對結構-功能耦閤關係的主動設計與調控。這種前瞻性的視角,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技術手冊的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