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

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锡祥,白华,杨曼著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战
  • 雷达对抗
  • 电子战
  • 军事科技
  • 情报学
  • 通信对抗
  • 信号处理
  • 现代战争
  • 战略战术
  • 电磁频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48859
商品编码:2970478587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张锡祥,白华,杨曼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121148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战,雷达和雷达对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共分为9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雷达对抗,雷达和雷达对抗的产生和发展;新型战斗机和电子战飞机上的新型电子设备;对机载雷达的对抗;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对抗;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新型战机的电子设备对抗;对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有效区;双基达的接收设备在哪里;新概念武器在信息战中的应用。
  《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是一部科普性读物,内容新颖、通俗易懂、由浅入深。书中列举了一些大家熟知的战例加以分析,增加对现代信息战的理解。在现代信息战中,有无雷达对抗对战争的结果影响很大,甚至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一定要引起重视。


目录

章 什么是雷达对抗
 1.1 雷达的起源
 1.2 雷达的基本组成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
 1.4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1.5 为什么雷达能被干扰
 1.6 雷达干扰机的基本组成
 1.7 雷达对抗的发展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型战斗机和电子战飞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
 2.1 新型战斗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
  2.1.1 概述
  2.1.2 战斗机航空电子设备的发展
  2.1.3 各种先进战机的航空电子设备介绍
  2.1.4 先进战机航空电子设备的特点与优越性
 2.2 先进电子战飞机的航空电子设备
  2.2.1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2.2.2 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机载雷达的干扰
 3.1 雷达为什么要上天
 3.2 雷达上天的技术难度
 3.3 预警机在空中的作用
 3.4 机载雷达受干扰以后的探测区
  3.4.1 机载雷达干扰暴露区
  3.4.2 一些干扰机中的名词说明
 3.5 对脉冲压缩雷达的干扰
  3.5.1 脉冲压缩雷达的产生
  3.5.2 脉冲压缩雷达干扰压制系数取值的概念
  3.5.3 用雷达干扰基本方程计算干扰压制系数Kj
 3.6 对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干扰
  3.6.1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工作原理
  3.6.2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基本组成和干扰原理
  3.6.3 脉冲多普勒雷达干扰压制系数的取值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对抗
 4.1 SAR系统的组成
  4.1.1 星载SAR天线
  4.1.2 发射机/接收机
  4.1.3 发射机/接收机的组成
  4.1.4 星载SAR发射机/接收机已达到的主要性能
  4.1.5 星载SAR系统的基本参数
  4.1.6 与星载SAR对抗的几个困难
 4.2 SAR工作原理
 4.3 对SAR干扰压制系数的测量
  4.3.1 对SAR干扰压制系数的计算和仿真试验
  4.3.2 瞄频压制干扰必须满足的6项要求(对SAR的干扰更为重要)
  4.3.3 对机载SAR干扰压制系数实际飞行测试数据
 4.4 对星载SAR瞄频噪声压制干扰
 4.5 星载SAR的干扰有效区
 4.6 举例中的SAR干扰效果和效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
 5.1 引言
 5.2 导弹攻防的过程
  5.2.1 中程导弹的攻防过程
  5.2.2 洲际弹道导弹的攻防过程
  5.2.3 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威胁
 5.3 电子战支援、导弹系统进行攻击
  5.3.1 用机载干扰机干扰敌方反导系统的远程警戒雷达
  5.3.2 用地基对空对天干扰机干扰敌方机载和星载预警雷达
  5.3.3 用弹上干扰机干扰敌方制导雷达
 5.4 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战机的电子设备对抗
 6.1 新型战机上的雷达对抗——干扰有效区和干扰暴露区
  6.1.1 新型战机进驻冲绳地区对我国的威胁
  6.1.2 新型战机上主要电子设备的性能
 6.2 利用米波雷达和超视距雷达对新型隐身飞机进行告警
 6.3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的干扰
  6.3.1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的自卫干扰
  6.3.2 噪声干扰源对无源侦察系统引起的测向误差
 6.4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地对空支援干扰
 6.5 对新型机载雷达地形测绘时的干扰效果
 6.6 新型战机对地面目标攻击时的地对空干扰效果
 6.7 新型机载相控阵雷达降低发射功率时的干扰效果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对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有效区
 7.1 概述
  7.1.1 国外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发展概况
  7.1.2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7.2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自卫干扰
 7.3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分布掩护式干扰
 7.4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机的组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基达的接收设备在哪里
 8.1 概述
 8.2 收/发站的配置距离与降低探测区比例的关系
 8.3 双基达接收机的位置与干扰效果
 8.4 双基达的支援干扰暴露区
 8.5 对双基达自卫干扰暴露区
 8.6 对双基达低空目标探测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新概念武器在信息战中的应用
 9.1 高功率微波武器与微波炉的概念
 9.2 微波能武器的一些损伤能力
 9.3 信息化局部战争中防空系统的组成
 9.4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和干扰机之间的关键
  9.4.1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关键器件的相关技术要求
  9.4.2 几种高功率微波管可达到的输出功率
 9.5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的发展
 9.6 “赛博空间”的概念
  9.6.1 赛博的含义
  9.6.2 “赛博空间”出现的必然性
  9.6.3 “赛博空间战”
  9.6.4 民用“赛博物理系统”
 9.7 本章小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千里眼”的迷雾:探寻信息时代雷达对抗的深邃奥秘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塑造着战争的面貌,改变着国家的力量格局。在这场瞬息万变的“信息战”浪潮中,雷达,这一本应洞察一切的“千里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曾经赖以侦测敌踪、预警危机的雷达系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似乎逐渐被一层层迷雾笼罩,其“千里”之能,仿佛在信息战场的激烈对抗中,被削弱成了“近视”。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如何“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这一极具煽动性的表述,而是着眼于雷达在现代信息战体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与之相伴的、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对抗”维度。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在信息战这场看不到硝烟的较量中,雷达系统如何从一个纯粹的侦测工具,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对抗的焦点。我们将一同揭示,那些试图模糊、欺骗、干扰甚至瘫痪雷达的种种手段,是如何在信息战的画布上绘制出新的战略图景。 第一章:雷达的黎明与黄昏: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变迁 雷达,作为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诞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最初用于探测恶劣天气,到二战时期成为空中战场的主角,再到冷战时期对战略威慑起到的关键作用,雷达始终是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章将回顾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梳理其在历次重大冲突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其从最初的“单点探测”到如今“体系化作战”的演进。我们将看到,曾经的“绝对优势”,在信息爆炸和技术迭代的浪潮中,是如何逐渐显露出其脆弱性的。尤其是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战争中,仅仅拥有先进的雷达设备已不足以保证战场优势。雷达的“黄昏”并非其自身的衰落,而是其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迫使其必须适应新的战场规则。 第二章:信息战的幽灵:无形的战场与隐秘的攻防 信息战,顾名思义,是以信息为核心的战争形态。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而是延伸至电磁频谱、网络空间等多个维度。在信息战的战场上,攻击者和防御者围绕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展开殊死搏斗。本章将深入剖析信息战的本质特征,阐述其如何渗透到现代军事行动的方方面面。我们将分析信息战对传统作战理论的颠覆性影响,以及雷达系统在这个无形战场上所处的复杂地位。雷达不仅是战场信息的“感知者”,也可能成为信息战攻击的“目标”和“载体”。了解信息战的幽灵,是理解雷达对抗的先决条件。 第三章:欺骗的艺术:电磁迷雾与信号诱饵 在信息战的背景下,雷达的“千里眼”能力之所以受到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手掌握了“欺骗”的艺术。本章将聚焦于各种旨在迷惑、误导雷达系统的技术和战术。我们将详细介绍“电子对抗”(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ECM)的多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干扰(Jamming): 通过发射大量噪声信号,淹没雷达的接收信号,使其无法有效探测目标。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干扰方式,如连续波干扰、脉冲干扰、欺骗性干扰等,以及它们对不同类型雷达的影响。 诱饵(Decoys): 部署能够模拟真实目标信号的诱饵,吸引雷达的注意力,从而掩护真实目标。这包括箔条、红外诱饵、声响诱饵,以及更为复杂的电子诱饵,它们能够模拟雷达回波的特征,让雷达误判。 欺骗(Deception): 通过发射虚假的目标信息,例如错误的距离、速度、航向等,使雷达操作人员或自动化系统产生错误的判断。这可能涉及到对雷达信号的模拟、重放,甚至是伪造。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欺骗手段如何在实战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有效地让雷达的“千里眼”变得模糊不清。 第四章:侦察的利刃:信号情报与雷达定位 信息战的对抗并非单向的。在欺骗的背后,另一方则在不断磨砺着“侦察”的利刃。本章将探讨对手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穿透敌方的电磁迷雾,获取精确的雷达信息。我们将深入介绍: 信号情报(Signals Intelligence, SIGINT): 这是信息战中获取雷达信息的核心手段。我们将分析信号情报的种类,包括电子支援(ESM)、电子情报(ELINT)等,以及它们如何用于截获、识别和分析雷达信号。 雷达定位与识别: 通过对截获的雷达信号进行分析,可以获取雷达的精确位置、工作频率、脉冲参数、天线特性等关键信息。本章将阐述如何通过三角测量、多站定位、以及对雷达信号特征的深入挖掘,来精准地定位敌方雷达系统。 智能分析与机器学习: 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是现代情报工作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截获的雷达信号进行自动化分析和识别,从而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敌方雷达的部署和能力。 第五章:反制之道:隐身、降噪与智能防御 面对日益强大的欺骗和侦察手段,雷达系统自身也在不断进化,以应对信息战的挑战。本章将聚焦于雷达系统为了在对抗中生存和发挥作用而发展出的各种“反制之道”。 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 虽然“隐身”一词常与飞机和舰船联系在一起,但雷达系统本身也可以通过一系列技术来降低其被探测的概率。这包括降低发射功率、采用低截获概率(LII)雷达技术、优化天线设计以减少旁瓣辐射等。 信号降噪与滤波: 针对干扰和诱饵,雷达系统需要具备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能够有效地滤除噪声信号,识别和剔除虚假目标。本章将介绍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自适应滤波、脉冲多普勒处理、以及基于模型的目标识别技术。 智能组网与协同: 单一的雷达系统容易成为攻击目标。现代雷达系统越来越倾向于构建网络化的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通过多部雷达的互联互通,可以提高探测的鲁棒性,弥补单一雷达的盲区,并能更有效地对抗欺骗和干扰。 反侦察与反辐射: 雷达系统不仅仅是被动防御,也具备主动反制能力。本章将介绍反侦察技术,如改变工作模式、使用频率捷变等,以及反辐射(Anti-Radiation)技术,即通过识别并摧毁敌方雷达发射源来消除威胁。 第六章:未来之眼:适应新格局的雷达探索 信息战的演进永无止境。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新的威胁和新的应对策略将层出不穷。本章将展望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将如何在信息战中扮演新的角色。 认知雷达(Cognitive Radar): 具备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战场环境动态调整工作参数,智能地应对各种干扰和欺骗。 量子雷达(Quantum Radar): 利用量子纠缠等原理,有望实现对隐身目标的超远距离探测,以及对抗现有电子对抗技术的强大能力。 分布式与无人化雷达: 通过大量的低成本、智能化的传感器构成分布式网络,提高战场感知能力,并降低单点被摧毁的风险。 多频谱融合与智能决策: 将雷达与其他传感器(如光学、红外、声学等)融合,构建更为全面的战场态势感知系统,并辅以强大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更高效的信息战能力。 结语:在迷雾中寻找光明 “千里眼”与“近视眼”的辩证关系,恰恰揭示了信息战中雷达对抗的核心矛盾。雷达,作为战场上的“眼睛”,其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其自身技术的先进程度,更取决于其能否在瞬息万变的电磁环境中,有效地区分真实与虚假,感知与被感知,并最终做出最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本书旨在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呈现雷达系统在信息战这一复杂博弈中的地位、挑战与演进。我们并非要将“千里眼”变成“近视眼”,而是要理解,在信息战的迷雾中,如何不断地擦亮这双“眼睛”,让它在纷繁复杂的信号海洋中,依然能够洞察秋毫,把握战场的主动权。这趟探索之旅,将带领读者领略信息战的深邃,感受科技对抗的激烈,并思考未来战争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抓人眼球了,光是“千里眼”变“近视眼”这几个字,就让人立刻联想到那种高科技的较量和信息时代的攻防战。我完全可以想象,作者一定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战争中雷达技术是如何从一个“全知全能”的监视系统,一步步沦为容易被欺骗和误导的“近视眼”的。我猜想,作者肯定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图解,来描绘那些狡猾的电子对抗手段,比如如何用假目标、噪声干扰,甚至是更复杂的欺骗技术,让敌方的雷达屏幕上呈现出完全错误的图像。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心理战和信息战的体现。一本好的技术科普读物,不仅仅要讲“是什么”,更要讲“为什么”和“怎么办”。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这些看似玄乎的电子战背后,那些严谨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一窥究竟,理解信息时代的军事博弈究竟有多么精妙和残酷。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能将高深的军事技术,转化成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精彩故事。

评分

光是“雷达对抗”这几个字,就足以吸引所有对现代战争和工程美学感兴趣的人。这本书如果写得成功,绝不只是罗列公式或硬件参数,它必须讲述“人”的故事——那些顶尖的电子工程师和信号分析师是如何绞尽脑汁,设计出能够“欺骗光线”的系统。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大量的信号处理流程图和复杂的干扰模型,但真正精彩的,必然是那些突破性的“点子”——是哪个巧妙的算法或者独特的调制方式,让原本无懈可击的雷达系统瞬间“失灵”。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这些对抗背后的哲学,即信息是力量的体现,而控制信息流的真实性,就是掌握了制胜的关键。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意识到,在未来战场上,谁能更好地控制对手的“感知”,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这种对感知的操控,才是信息战最深层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名字,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那些充满硝烟味的谍战电影场景,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电磁波和复杂的算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技术深度和可读性的。雷达对抗,听起来就是一个充斥着专业术语的领域,但如果能像题目暗示的那样,将一个强大的能力(千里眼)如何被瓦解(近视眼),那么说明作者一定有着极强的叙事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我猜测,书中一定包含了对不同体制雷达(比如相控阵、合成孔径雷达)的脆弱性分析,以及针对这些脆弱性开发的各种反制措施。这种对抗是持续演进的,今天的“致盲”技术,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接收器或信号处理技术所破解。因此,我预感这本书会构建一个动态的视角,展现信息战中“矛与盾”永不停止的迭代循环,让人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场没有终点的科技军备竞赛。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洞察,比单纯的历史回顾更有价值。

评分

我对于那些擅长用文学手法来包装硬核科技的作者非常欣赏。这本书的标题,用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比喻,一下子把冷冰冰的技术问题拉近了读者的生活体验。我设想作者在书中一定是花了大量篇幅,描绘那些在电磁频谱中上演的“猫鼠游戏”。想象一下,一方试图用精心构造的脉冲和噪声去淹没对方的耳朵,而另一方则需要极其精密的滤波和算法来从中分辨出真实的威胁。这种竞争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要求参与者不仅要理解物理极限,还要预测对手的意图和能力。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阐述“可发现性”和“可欺骗性”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毕竟,一个目标暴露的越少,其生存的几率就越大;但要实现完全的隐形几乎不可能,因此,如何巧妙地伪装成一个无害的目标,或者一个错误的目标,才是对抗的核心艺术。

评分

这个书名简直是对现代信息安全领域的一种隐喻,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映射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数据和隐私的争夺。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解释“信息战”这个宏大的概念。雷达对抗无疑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对信息源头的控制权和信息真实性的破坏。我期望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区分真信号和假信号,这对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我猜想,作者可能还会探讨未来电子战的走向,比如量子雷达的出现会不会彻底颠覆现有的对抗模式?或者,人工智能在信号识别和干扰中的角色会变得多么重要?如果书中能把这些前瞻性的思考融入到对传统雷达对抗的分析中,那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本关于认知战和未来防御策略的深度思考录了。这种跨界连接,会极大地提升书籍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