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移动智能手机的秘密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程慧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63535033
字数:220000
页码:1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专业人士写的一本通信行业用书,市场上此类图书不多,正值电信发展之时,行业人员的通俗读物。
内容提要
一本关于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科普书。作者将这18年通信行业中的学习、思考、实践积累成《中国移动智能手机的秘密》与大家分享。书本系统总结了手机的发展历史、TD产业界“从2G向3G演进”的移动终端产业分化重组进程、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用方法和应用指南,以及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独特思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程慧,MBA,现任职于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福建分公司。从邮电时期加入到通信行业。在18年的工作经历中,经历县、市、省多层面,网络、市场、综合管理多纬度的磨炼。近年一直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和终端领域的思考和研究。为《人民邮电报》《中国电信业》《邮电企业管理》等多家主流媒体;上的文章被上方网、艾媒咨询、ZAKER等专业媒体转载,《人民邮电报》《中国电信业》等主流媒体多次约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方,在于其信息来源的极度不可靠性与叙事的偏执性。如果说其他书会引用行业报告或专利文件,那么《中国移动智能手机的秘密》则完全依赖于作者的个人“直觉”和坊间传闻。其中有一整章都在论证,所有智能手机厂商都在使用一种秘密的“低频信号扰动技术”来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而其“证据”竟然是他自己感觉在特定商场里手机信号总是莫名其妙地变差。这种阴谋论式的叙事充斥了全书,语气非常笃定,仿佛他就是唯一看穿了行业真相的人。书中对“中国移动”的描述,也并非基于其官方架构或市场战略,而是基于一些流传已久的、真假难辨的内部笑话和段子。阅读过程中,我必须不断地在“这是某种高度隐晦的反讽文学”和“作者是否真的相信自己所写的一切”之间进行切换。这种将个人臆想包装成“秘密揭示”的手法,虽然在叙事上具有一定的煽动性,但对于任何有常识的读者而言,都会感到荒谬且难以接受,完全偏离了任何一本严肃科技书籍应有的基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是一场迷宫探险。我原本以为会按照“硬件构造—软件系统—网络协议”的逻辑顺序展开,结果内容却是毫无章法、跳跃性极强的。某一章节还在详细分析屏幕的刷新率对人眼疲劳的影响,下一章画风突变,开始用儿童文学的口吻讲解蓝牙配对的原理,配有大量手绘风格的示意图,这些图画风格极其稚嫩,与前文的严肃探讨格格不入。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多次插入作者的个人回忆片段,比如他第一次购买翻盖手机的经历,或是与运营商客服人员的一次曲折的投诉过程,这些内容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但与“中国移动智能手机的秘密”这一主题几乎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散漫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信息密度极低,仿佛作者只是将他过去几年与手机相关的所有笔记、涂鸦和邮件草稿一股脑地整理装订成册。阅读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免错过那些偶尔闪现的、可能与主题相关的只言片语,但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电子设备使用者的心灵史”,而非技术揭秘。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其极其热烈且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像是一本严谨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资深数码发烧友在深夜茶馆里的独白。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大量的夸张、感叹和口语化的俚语,仿佛在向你耳边激情科普。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谁偷走了我的电量”展开,但重点并非探讨功耗优化算法,而是聚焦于对某些“不思进取”的手机制造商的辛辣讽刺。例如,作者用“挤牙膏式的升级”来形容近几年的CPU迭代,并声称自己通过一种“民间偏方”——即在特定时间段将手机放在阴凉通风处——成功延长了待机时间,这个“偏方”被描述得如同失传的武林秘籍。书中对用户界面的描述充满了戏剧性,将不同厂商的UI比作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比如某个UI“华丽得像清宫剧,但操作起来却卡得像马车上坡”。这种极富感染力但缺乏实证支持的表达方式,让人在阅读时情绪跌宕起伏,但当合上书本,试图提取出任何可操作的技术指南时,却发现脑子里只剩下一堆生动的比喻和对市场现状的愤怒。它更像是一本科技界的“愤怒日记”,而非“秘密揭示录”。
评分我带着对“移动通信技术壁垒”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和底层代码的独家爆料。然而,书中对这些“秘密”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极致的符号化和抽象化。作者似乎对“秘密”这个词进行了哲学层面的解构,认为真正的秘密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对技术的心理依赖”。全书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在探讨智能手机如何重塑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和社交模式。比如,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来分析“收到未读消息时的那种轻微焦虑感”的神经化学基础,并将其提升到社会学的层面进行宏观批判。对于具体的技术细节,例如VoLTE通话的切换机制或者MIMO天线的工作原理,作者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并声称“这些都是可以被大众轻易忽略的表象”。他反复强调,真正的秘密是“我们愿意被连接”这一选择背后的集体无意识。这种处理方式,对于寻求硬核技术洞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空心化”体验。它更像是一本现象学导论,只是恰好套用了“中国移动智能手机”这个时髦的壳。
评分这部《中国移动智能手机的秘密》的书名听起来简直是科技迷的福音,我满心期待能从中窥见移动通信领域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连串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思辨。作者似乎将智能手机的“秘密”解读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问题,大量引用了庄子和老子的典故来论证“物我两忘”与人机交互之间的某种奇特联系。比如,书中花费了整整三个章节来分析“道”在5G网络中的体现,将频谱资源比作“天地之气”,把数据流比作“无形之水”。阅读体验非常出乎意料且令人困惑,我原本期待的是关于芯片架构或操作系统优化的技术解析,结果却掉进了一个浩瀚的国学迷宫。书中对于移动支付的讨论,竟然最终落脚于“君子不器”的自我修养上,认为过度依赖手机会丧失人的主体性。这种跨界融合的尝试固然大胆,但对于一个想了解如何优化电池续航的普通用户来说,简直是隔靴搔痒,让人忍不住想问,作者是不是不小心把另一本关于“东方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辩证关系”的书稿和这本拿混了?文字的堆砌感很强,句式复杂冗长,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力,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科技读物,而是在攻克一篇晦涩的学术论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