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是指新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硬件设备相结 合,具备联网通信能力、人机交互能力、软件处理能 力的硬件设备。智能硬件的兴起将促使中国经济从“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本书是一本介绍智 能硬件开发的科普性读物,全书共分6章,第1章智能 硬件无处不有——初识智能硬件,第2章智能硬件的 控制——嵌入式处理器的应用,第3章智能硬件的感 知——传感器的应用,第4章智能硬件的互连——物 联网(IOT)的应用,第5章智能硬件开发的工具——云 平台应用,第5章智能硬件的开发与案例。
刘修文、阮永华、陈铿、俞建编著的这本《智能 硬件开发入门》适合于广大创客、电子技术爱好者、 青少年学生、智能硬件产业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 高职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
前言
第1章 智能硬件无处不有——初识智能硬件
1.1 什么是智能硬件
1.2 智能硬件的组成
1.3 智能硬件的主要应用领域
1.4 智能硬件技术发展趋势
第2章 智能硬件的控制——嵌入式处理器的应用
2.1 嵌入式处理器的基础知识
2.2 嵌入式处理器编程语言简介
2.3 嵌入式处理器外围接口电路及其应用
2.4 嵌入式处理器应用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第3章 智能硬件的感知——传感器的应用
3.1 传感器的基础知识
3.2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3.3 传感器接口电路及信号转换处理
第4章 智能硬件的互连——物联网《IOT)的应用
4.1 物联网(IOT)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
4.3 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
4.4 几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芯片简介
第5章 智能硬件开发工具——云平台应用
5.1 智能云平台的概念
5.2 几种智能云平台简介
第6章 智能硬件的开发与案例
6.1 智能硬件的开发流程
6.2 智能硬件的开发规范管理
6.3 智能硬件开发案例简介
附录 基于Linux嵌入式软件开发
参考文献
从排版和配图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质量相当不错,图表清晰,逻辑流程图的绘制也很有帮助。但是,当我试图查找关于特定编程语言特性的深入讲解时,感受到了明显的局限性。例如,虽然书中用C语言编写了一些示例代码,但这些代码大多是独立的小段落,缺乏一个贯穿全书、能够展示模块间如何协作的完整项目案例。智能硬件开发,尤其是涉及多线程或异步处理的复杂应用,依赖于良好的项目结构和代码组织能力。这本书更像是一系列知识点的集合,而不是一个项目实战的演练手册。如果能提供一个完整的、从头到尾的、带有Git版本控制历史的示例项目源码包,让读者可以跟着代码的演进学习如何重构、如何测试,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跃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目前的内容,更像是理论教程的附录,而不是一个成熟的开发参考。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几种主流的云平台接口API调用方法,这体现了作者对当前市场热点的关注。然而,这种关注似乎过于偏向于云服务的使用,而对本地数据处理的优化策略却着墨不多。在实际的边缘计算场景中,数据的实时性和本地决策能力往往比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更为关键。书中对数据预处理算法,例如如何利用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本地进行异常检测或模式识别的介绍非常简略。这使得这本书在面对那些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时,显得力不从心。一个优秀的智能硬件开发书籍,应当平衡云端集成与边缘智能的权重。目前来看,平衡点设置得略微偏向了云端,使得那些希望构建“聪明”而非仅仅是“连接”的硬件开发者,可能会觉得在关键的本地算法优化部分收获甚微,需要去寻找专门针对嵌入式AI/ML的教材来补充知识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在于对基础概念的梳理和概念性的引入,对于真正动手实践的工程师来说,可能略显单薄。我原以为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特定平台,比如树莓派或者Arduino的高级应用技巧,或者深入探究一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时性优化策略。然而,内容更多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层面,对于“如何做”的细节描述相对粗糙。例如,在讲解传感器数据采集时,只是泛泛地提到了I2C和SPI协议的原理,却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编写驱动程序来处理中断或进行数据校验的具体代码片段或实际案例分析。这使得读者在试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时,会发现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如果作者能增加一章专门介绍硬件调试的常用工具,比如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的使用技巧,以及在Linux环境下进行驱动调试的常见陷阱,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本面向非技术背景人士的科普读物,而非一本面向开发者的实战指南,对于追求技术深度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稍显不够“解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这一点值得称赞,它避免了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使得即便是跨专业人士也能比较轻松地进入状态。尤其是在介绍网络协议栈时,作者使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来解释TCP/IP的工作原理,让人印象深刻。但这种“过度友好”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它牺牲了技术描述的严谨性。例如,在讨论功耗管理时,书中简单地将低功耗模式等同于“让MCU进入休眠状态”,这忽略了实际系统中,射频模块、存储器、外设唤醒机制的复杂联动关系。一个真正高效的低功耗设计,需要对时钟树进行精细控制,并且精确计算唤醒周期和睡眠周期的比例。书中对这些底层细节的描述太过模糊,使得读者无法真正掌握如何优化电池寿命这个智能硬件设计的核心痛点。我期待看到更深入的、基于寄存器层面的能耗分析。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构建智能硬件的整体框架认知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宏观视角,让初学者能够理解从传感器采集、数据处理、网络通信到云端存储的完整流程。这种系统性的讲解方式,对于刚踏入物联网(IoT)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建立正确思维模型的基石。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的软件架构设计,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可扩展、高可靠性的固件结构,书中给出的建议就显得有些理想化了。例如,在讨论OTA(空中升级)功能时,书中只是提到了其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安全地实现双备份分区、如何处理升级过程中断电的异常回滚机制,这些关键的生产级安全特性却完全缺失了。这就好比学开车只学了油门和刹车,却不知道如何在高速公路上应对爆胎。对于希望构建商用级产品的工程师来说,这种设计上的“留白”确实让人感到不安,需要额外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更专业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文档来弥补这部分知识的缺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