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金融天網之中國徵信市場
定價: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火穎
齣版社:中國時代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1924117
字數:
頁碼:17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隨著信用經濟的發展,其重要的一環——徵信市場的發展方嚮也將確定。從2015年年初開始,我國鼓勵民營徵信機構進入徵信市場領域。徵信體係的市場化勢不可當,美國的徵信市場每年給其徵信行業創造800億美元的利潤,而在中國,這個市場被認為每年有上韆億的産值,因為我們的人口基數要比美國大得多。當前中國的商業活動中産生瞭海量的個人社交和交易等數據,這是一個得到陽光必會燦爛的市場。在大數據時代來臨的趨勢下,中國的徵信係統會極為快速地發展起來。
對個人而言,徵信就是個人在信用交易中,被市場信任程度的一種證明和評價。在越來越發達的金融市場中,信用分數代錶個人可能從市場上獲得資金的能力。總有一天,人們會發現,徵信的作用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金融天網之中國徵信市場》探討瞭中國徵信市場化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經驗的基礎上提齣瞭相應的對策建議。《金融天網之中國徵信市場》采用大量圖錶,內容詳實,案例豐富,論證有力,有一定研究價值。
章 個人徵信——你的一切並非私密
一、什麼是個人徵信
二、信用文化的東西方差異
三、徵信機製的價值何在
四、徵信機製的特徵與分類
第二章 徵信市場——主導還是市場主導
一、徵信機構兩種典型的組織模式
二、市場主導的私人徵信模式——美國
三、主導的公共徵信為主體——歐洲
四、會員製的私人徵信模式——日本
五、國外個人徵信體係建設的啓示
第三章 美國的個人徵信市場
一、美國個人徵信體係的曆史與現狀
二、個人徵信體係原理
第四章 徵信市場在中國
一、我國徵信發展的四個階段
二、徵信市場現狀
三、中國徵信行業熱情被點燃
第五章 徵信市場化的利弊
一、當前社會缺乏徵信及信用認知的原因
二、我國徵信行業市場化時的資源界定
三、公共還是私營的徵信市場
四、我國徵信評分係統的發展與架構
第六章 主導下的徵信市場
一、倫理視角下的信用與徵信市場
二、中國徵信市場的發展途徑的討論
附錄1 個人信用報告銀行版
附錄2 中國徵信業大事記(2003-2013)
參考文獻
火穎,寜夏人,副教授,碩士。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山東大學。研究方嚮:資本市場,投資經濟。本書是《金融戰爭和“金融天網”的構思》的續篇。
《金融天網之中國徵信市場》:
2.經濟接點
早期的中國信用範疇包含有經濟成分,但過重的人倫因素和發達的交換關係導緻信用範圍、程度和規範滯後。新中國長期實施高度集權的計劃體製,信用大而強,商業信用、企業信用嚴重不足,個人信用幾乎空白。中國實現市場經濟體製轉型後,與之相對應的市場信用體係逐漸建立,但還有待完善和發展。西方信用隨著契約精神深入骨髓,商品經濟發展和專業化程度提高,信用得到廣泛應用,信用製度應運而生,信用生産、信用交易、信用管理隨之發展。因此,在信用製度的經濟適用性方麵,西方走在瞭前麵。中國要積極藉鑒和學習西方信用製度中的契約規則,緻力於減少交易成本,在未來全球化的信用體係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3.法律接點
中國傳統信用源於傢庭倫常關係,基於這種道德基礎的信用鼓勵人們孝敬父母,童叟無欺,以愛迴報;古代信用在法律方麵幾乎空白。人們缺乏平等的信用責任與義務,法律意識低並普遍避訴,久之,不守信用尤其是破壞公共信用現象在所難免。
我們的市場經濟體製,其實一直麵臨信用基礎缺乏的問題。相關的中國法律製度發展也不足,信用環境並未隨商品經濟發展而有根本改觀,信用主體包括、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理念都有問題,地方各級不講誠信,拖款極為嚴重,企業不講誠信,拖工資,且都沒有法律對之加以有效約束,這些事實都是信用文化沒有與商品經濟並行的錶現,而且信用問題已經製約我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我國齣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受到信用疲弱影響,市場份額受到明顯擠壓。
……
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數字經濟時代信息價值的書,它詳細闡述瞭數據如何成為新的生産要素,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將其轉化為經濟價值。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描繪瞭從數據采集、清洗、分析到應用的全過程,揭示瞭數據驅動的商業模式如何顛覆傳統行業。書中特彆強調瞭信息不對稱在市場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消除或緩解這種不對稱,從而實現更公平、更高效的市場交易。此外,作者還對數據所有權、數據流通和數據安全等關鍵問題進行瞭深入的理論探討,並展望瞭未來數據經濟的發展前景。這本書對於理解當前商業世界的核心驅動力,以及把握未來經濟發展方嚮,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人工智能在決策科學中應用的著作,它揭示瞭AI如何顛覆傳統的分析和決策模式。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機器學習算法,以及它們如何被應用於預測、分類和優化等任務,從而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更明智的決策支持。作者通過一係列的實際案例,展示瞭AI在金融、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潛力,以及它們如何提升效率、降低風險、創造新的商業機會。此外,書中也審慎地探討瞭AI決策的局限性,例如算法偏見、可解釋性不足等問題,並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對AI的能力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引發瞭我對未來人機協作模式的深度思考。
評分一本關於金融技術演進的著作,聚焦於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重塑傳統行業的格局。作者深入剖析瞭金融科技的最新發展趨勢,從支付、藉貸到投資理財,無不涉及。書中詳細介紹瞭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案例,以及它們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化用戶體驗。同時,作者也探討瞭金融科技帶來的挑戰,例如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監管閤規等問題,並提齣瞭一些富有遠見的解決方案。這本書不僅適閤金融從業者閱讀,對於科技愛好者、創業者以及對未來金融發展感興趣的讀者也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書中對於技術變革的洞察力十足,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也相當精準,相信能為讀者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發。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全球金融市場監管框架演變的學術性讀物,對理解當前金融體係的復雜性提供瞭寶貴的背景知識。作者從宏觀經濟學的視角齣發,詳細分析瞭曆次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以及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為應對這些危機而采取的監管措施。書中對巴塞爾協議、多德-弗蘭剋法案等重要監管文件的演進過程進行瞭詳盡的梳理,並對其效果進行瞭評估。同時,作者也探討瞭金融創新對現有監管框架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平衡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穩定之間的關係。對於金融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以及希望深入瞭解全球金融治理體係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紮實的研究基礎和深刻的洞察。
評分這是一部關於社會信用體係建設的深刻反思,探討瞭其在現代經濟社會運行中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倫理睏境。作者從曆史的維度梳理瞭信用概念的演變,再到當下大數據時代信用評估的復雜性。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徵信體係建設上的經驗進行瞭比較分析,既有成功的典範,也有值得警惕的教訓。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個人信息采集、使用以及被誤讀的可能性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引發讀者對於隱私權與公共利益平衡的思考。書中的觀點犀利且富有建設性,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信用”這個概念的內涵,以及它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對於關注社會治理、信息倫理和經濟公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必讀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