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

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池宝嘉 著
图书标签:
  • 和田玉
  • 玉石
  • 中国玉文化
  • 收藏
  • 鉴赏
  • 工艺
  • 矿物
  • 新疆
  • 玉器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14007336
商品编码:297122915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

定价:60.00元

作者:池宝嘉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4007336

字数:

页码:1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两年,中国和田玉市场有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是玉雕“小品”火了,名家玉雕“小品”在各个大小拍场和展会炙手可热,大有“小品”撬动中国玉器大市场之势。
  玉雕“小品”之所以能在整个市场持续低迷中,呈现逆市上扬的态势,主要是亩于自2012年以来,中国和田玉市场的深度调整使其以小博大的优势得以凸显。与以往相比,投资者和藏家们开始变得更为理性,他们把市场关注的目光和投资收藏的视角,回归到玉雕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上。这些文房、挂件、把件、摆件等品类的玉雕小件精品,多由当代玉雕名家亲自主导创作。虽然器型小,但创意新颖、设计独特,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与时代精神,臻于完美地把作品表现主题与表现技法相结合,富有人文气息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当代中国玉雕工艺和艺术的高水平,契合了当代人对玉雕艺术的高品位审美追求。加之作品的高品位、适中的价位学也满足了玉器投资收藏和陈设、赏玩、佩戴等不同层面消费需求,它的逆市火热自然在情理之中。
  中国玉雕行业和市场发展已经进入“文化主导、艺术制胜、品牌推动”的新阶段。玉雕“小品”以小巧珍贵的玉石为载体,在传统玉雕技法的基础上,强化了玉雕作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性,提升了玉雕创作与收藏消费等整个玉雕领域艺术审美水平。玉雕“小品”集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品牌效应等多种优势于一身,其更大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目录


【卷首语】
“小品”与大市场
【今日视界】
当代玉雕文玩的市场前景
【特稿】
宋建国与写意人物玉雕
【专家新论】
和田玉名称要回归文化本源
开拓玉雕首饰化的新途径
创作理念与市场多元化
【业内话题】
新疆和田玉标准化步伐加快
【品牌故事】
可佳古玉珠宝异彩纷呈
【创意时代】
浅谈玉雕的艺术价值
【品玉论遒】
流霞寄壮志沧海舒豪情

【玉典春秋】
【名家名品】
【市场行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卷首语】
“小品”与大市场
【今日视界】
当代玉雕文玩的市场前景
【特稿】
宋建国与写意人物玉雕
【专家新论】
和田玉名称要回归文化本源
开拓玉雕首饰化的新途径
创作理念与市场多元化
【业内话题】
新疆和田玉标准化步伐加快
【品牌故事】
可佳古玉珠宝异彩纷呈
【创意时代】
浅谈玉雕的艺术价值
【品玉论遒】
流霞寄壮志沧海舒豪情

【玉典春秋】
【名家名品】
【市场行情】


中国青玉简史:从史前至近现代的玉石文化演变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青玉(广义上涵盖了广袤的软玉矿脉,不同于狭义的“和田玉”)自新石器时代萌芽至清末民初的漫长发展历程,旨在勾勒出青玉在中国礼制、宗教、艺术与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流变轨迹。 本书全面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青玉的产地、开采技术、琢磨工艺的演进,以及其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第一部分:史前曙光与礼器初现(新石器时代至商代)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早期玉器文化对青玉的初步认知与使用。 第一章:太湖与辽河的玉石记忆 首先,本书将细致考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中青玉(如蛇纹石化透闪石、早期透闪石)的使用情况。虽然早期玉料来源尚未完全锁定至昆仑山脉,但其对玉石“温润”、“坚韧”特性的初步理解,已经奠定了后世对软玉的审美基础。重点分析了良渚的琮、璧等礼器,探讨这些器物如何从实用工具向象征权力与沟通天地的媒介转化。 第二章:二里头与商代的“玉祀”体系 进入夏商时期,随着中原王朝的建立,青玉的使用愈发制度化。本章考察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戈、玉刀,并着重分析了殷墟出土的大量玉器。此时期的琢制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大量的玉戈、玉钺等兵器型礼器,清晰地反映出玉石与军事权威、祭祀仪轨的紧密联系。我们对商代晚期用于人殉的玉器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对玉质的初步矿物学推测。 --- 第二部分:礼制之巅与审美转型(周代至汉代) 周代被视为中国玉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玉的文化意义达到了顶峰。 第三章:周公制礼与“君子比德于玉” 本书用了较大篇幅来论述西周时期,儒家思想体系对玉石文化精神内涵的塑造。玉的“仁、义、智、勇、洁”五德观念如何被确立,并成为社会精英阶层行为规范的基石。本章详述了周代玉璧、玉璜、玉圭等礼器在等级制度中的严格区分,并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文献考据,展示了青玉如何成为“道德载体”。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玉器纷争与工艺革新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玉器的使用不再完全受制于严格的礼制,世俗审美开始抬头。本章探讨了楚文化对青玉的独特运用,如大量使用动物纹饰、怪兽题材,以及玉器在丧葬习俗中(如“九窍塞玉”)的普及。同时,冶金术的发展对琢玉工艺的影响,如“阴刻线”、“蟠螭纹”等复杂技法的成熟,标志着青玉工艺从注重“形制”向追求“精美”的过渡。 第五章:汉代玉器的“生”与“死” 汉代是青玉使用的一个高峰期。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汉代玉器的两大主题:一是以玉衣、玉枕为代表的丧葬用玉,探讨其“蓄精养神”的道家思想背景;二是以玉带钩、陈设件为代表的世俗用玉,展示了玉料在贵族日常生活中渗透的广度。对马王堆、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进行了风格对比分析,并尝试梳理西汉与东汉在玉料来源和琢制风格上的细微差异。 --- 第三部分:中古融合与玉器流散(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这一时期的青玉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技术整合的特点。 第六章:佛光下的玉器——魏晋的清瘦与雕琢 本书探讨了魏晋时期,受玄学思潮和佛教艺术影响,青玉的造型与纹饰如何趋向清秀、空灵。由于战乱,玉料的输入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琢玉匠人开始大量使用“减地凸起”等技巧,使得玉器更具立体感。本章特别关注了玉器的仿古之风,以及其在文人审美中的地位提升。 第七章:盛唐气象与宋代的“尚雅” 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青玉的来源地可能更加多样化,风格上吸收了西域的元素,造型饱满而大气。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宋代。宋代文人对青玉的品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推崇含蓄、内敛的审美,对玉质的温润度要求极高。本章详细分析了宋代仿古玉器如何超越单纯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探讨了当时的玉器作坊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四部分:集大成与玉的终章(元明清) 元明清三代,尤其是清代,标志着中国传统玉器工艺的集大成与最终的定型。 第八章:元代玉器的雄浑与异域风情 元代,蒙古统治者带来了游牧民族的审美,使得玉器在造型上趋于厚重、粗犷,如大型的山子、瓶器。本章着重分析了玉料来源的地域性变化,以及对新疆地区优质软玉的大规模利用趋势的初步显现。 第九章:明代的世俗化与琢工的精细化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的生产更加面向市场。本章展示了明代玉器如何从宫廷向市民阶层渗透,玉牌、玉带板、文房用具的数量大增。琢玉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尤其是在表现花鸟、人物的细节上,已经非常成熟,为清代玉雕的“繁缛”风格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十章:清代:玉石的盛宴与工艺的巅峰 本书最后聚焦于康乾盛世。清宫廷对玉器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对新疆和田玉的开采和运输投入了巨大的国家资源。本章细致描绘了清代玉雕的几种主要风格流派(如苏帮、扬州派、北京宫廷派),分析了“巧色”、“层雕”、“镂空”等复杂工艺的成熟与滥用。通过对乾隆时期大量玉山子和陈设件的案例分析,探讨了这一时期青玉工艺的技艺之美与其背后的权力展示逻辑,并指出此后玉器审美逐渐趋于保守和复古的趋势,标志着中国传统青玉文化体系的完整闭环。 --- 结论: 本书最终总结了数千年来,青玉在中国社会中从“权杖”到“德器”,再到“玩物”的文化阶梯演变,强调了矿物学特征、政治需求与审美变迁三者相互作用的复杂历史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玉石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受限于知识的匮乏,无法深入了解。这本《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书中在介绍和田玉的产地、开采、加工等环节时,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即使是对玉石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和田玉的鉴别和保养的内容。书中列举了许多实用的鉴别方法,从肉眼观察到一些简单的仪器辅助,都讲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欣赏和选购和田玉。而关于保养的部分,也让我了解到如何才能更好地呵护这些珍贵的玉石,让它们的光泽和美感得以长久保持。

评分

总的来说,《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读物,无论你是资深的玉石爱好者,还是像我一样初涉此道的新手,都能从中获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和田玉的书籍,它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悠久的玉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追求和深厚底蕴。 书中丰富的图文并茂,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那些精美的图片,将和田玉的质感、色彩、雕工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我甚至觉得,光是翻看这些图片,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作者在文字的表达上也十分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引人入胜,爱不释手。

评分

初拿到这本《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便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扉页上精美的玉石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和田玉“色、质、形、工”的深入剖析印象深刻。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结合大量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展现了不同色泽和田玉的独特韵味,从羊脂白玉的温润如凝脂,到碧玉的浓郁葱茏,再到青玉的沉静内敛,每一种色彩都似乎被赋予了生命。 而对于“质”的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和田玉的矿物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其特有的温润光泽和油性。那些关于玉质细腻度、紧密度、致密度的数据和分析,虽然有些专业,却也让我对和田玉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好玉”的模糊概念上,而是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品鉴其精髓。图片中那些经过打磨抛光后,呈现出“油脂光”的玉件,在灯光的映衬下,仿佛流动着生命的光辉,令人心驰神往。

评分

阅读《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的过程中,最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和田玉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和田玉仅仅视为一种商品或收藏品,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进行审视。书中探讨了和田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礼器、佩饰、宗教器物等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在中国哲学、伦理、艺术等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论述记忆犹新。这种将玉的品质与人的道德品质相类比的传统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书中通过引用大量古代文献和经典,阐释了玉所象征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让我意识到,和田玉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品格的象征。这种文化的厚重感,是任何其他宝石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并非仅仅是对和田玉物质本身的罗列,它更是一次关于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挖掘。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探讨和田玉的“形”与“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文化视野。书中不仅展示了历代玉器雕刻的经典之作,更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玉器造型的风格特征和审美取向。从新石器时代的朴拙实用,到汉唐的雄浑大气,再到明清的精巧繁复,每一件器物都仿佛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怀。 特别是关于雕刻技艺的部分,让我看到了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那些复杂的纹饰、精湛的镂空、巧妙的构思,无非是对一块冰冷的玉石进行生命的注入。书中对各种雕刻工具的使用、不同玉料的特性把握,以及如何通过雕刻来展现玉石的内在美,都有细致的描述。我仿佛能听到刻刀在玉石上轻轻划过的声音,感受到匠人对每一处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对工艺的尊重,也让我对和田玉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