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
定价:32.00元
作者:张庆熊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2658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庆熊著的《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以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梳理和评述了现代社会哲学研究的学术进路、理论短长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内容涉及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理性选择理论等学术流派,马克思、哈贝马斯、海德格尔、涂尔干、熊十力、冯友兰等中外思想家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外社会哲学思想的比较性研究。
目录
总序
序
章 寻求“说明”与“理解”的整合——论近二百年来社会研究的发展线索
节 哈贝马斯的“走向社会科学的逻辑”
第二节 “文化科学”、“精神科学”与实证科学的对峙
第三节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概率”与韦伯的“诠释性理解”
第四节 结构功能论的整合之路和遗留问题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第二章 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启蒙辩证法
节 以实证方法清凉启蒙思潮的狂燥
第二节 以逻辑和语义分析担当科学理论的建构工作
第三节 实证主义与启蒙辩证法
第三章 理性选择理论与批判理论对其的批判
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构架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 “批判理论”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判
第四章 辩证地对待宗教的两重性:评宗教市场论
节 宗教市场论的由来和依据
第二节 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困境
第三节 辩证地处理宗教的两重性
第五章 公共领域中的“交往理性”与“政治神学”
节 “宗教在公共领域中的力量”
第二节 政治神学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 反对政教一体的神权国家模式
第四节 民主的合法性是当今可行的合法性
第六章 良知与认知:在中西文脉比较中探讨
节 熊十力与冯友兰有关良知之争的学案
第二节 中国语境中的良知概念
第三节 西方语境中的良知概念
第四节 良知与认知方式
第五节 反思性总结
第七章 从海德格尔论诗看中文诗中的存在关怀和人文意境
节 “诗”与“愁”——“愁”与“存在”和“时间”
第二节 “客”与“回归故乡”
第三节 “返乡”的宗教和哲学的意蕴
第四节 “道”在语言的“破碎处”
第五节 “诗者,天地之心”
第八章 “劳动光荣”的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节 劳动及其价值:唯物史观中的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第二节 政治正义的立足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和子孙万代的责任
第五节 文化作为传承和培育的人的价值观念的生命机制
第九章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繁荣中华文化之道
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二节 和谐共生的文化发展之道
第三节 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借鉴的可能性
第四节 在“自观”与“他观”的结合中明确自己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迫使我跳出了传统意义上对“方法论”的狭隘理解。我一直以为,社会研究的严谨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的科学性、统计分析的精确性等方面,但作者通过对“认知”的深刻挖掘,揭示了隐藏在这些技术操作之下的更深层面的挑战——我们作为研究者的思维模式本身。他生动地阐述了“框架效应”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同一组信息的理解和判断的,比如同一个社会问题,如果用不同的语言和视角去呈现,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平时在阅读新闻、分析报告时,是否也容易被表述方式所左右,从而形成片面的认知?而当我们将这种受框架影响的认知带入到研究设计和问题界定中时,其带来的偏差又是何其巨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认知偏差,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策略来帮助研究者认识和管理这些潜在的思维陷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在面对任何社会现象时,都会多一份警惕,多一份对信息来源和呈现方式的审慎态度。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剂良药,治愈了我长期以来在社会研究中遇到的某种“不确定感”和“无力感”。作者对于“认知失调”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应对,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我之前在分析某些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时,常常会陷入一种纠结,一方面想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接受某些令人不适的结论,这种认知上的挣扎,让我感到非常困扰。而这本书,则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解释了这种“失调”的普遍性,并且提供了一种思路,让我们认识到,这种失调并非研究能力的不足,而是我们作为认知主体,在面对复杂、甚至挑战固有观念的信息时,大脑必然会产生的反应。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如何通过“认知重构”等方式,来化解这种失调,并将其转化为更深刻的洞察。这让我觉得,在社会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能够通过理解自身的认知规律,更好地驾驭研究过程。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关于“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想”的思维冒险!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我们在做社会研究时,那些不自觉的、甚至有时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是如何悄悄地影响我们的观察、分析乃至于结论的。我记得在读到关于“证实偏见”的那一部分时,我简直像被一道闪电击中,瞬间回忆起自己过去无数次在研究中,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那种感觉非常微妙,但也非常真实。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指出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认知偏差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我们大脑的“节能模式”倾向于走捷径,以及我们对“一致性”的渴望。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过程,学会去识别和对抗那些隐藏在思维角落里的“小怪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研究方法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作为认知主体自身的局限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对他人观点的包容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提醒我,在追求客观真相的道路上,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认知局限,是多么重要的一课。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副全新的眼镜,能够以一种更清晰、更敏锐的视角去审视周遭的世界。作者巧妙地将“良知”与“认知”这两个看似有些抽象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的社会观察和研究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道德直觉”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某些社会议题上,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甚至是近乎本能的判断。这种直觉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以及社会规范息息相关。而当我们将这种直觉应用到社会研究中时,它又会以何种方式影响我们对数据的解读和对现象的解释?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严谨的研究,也无法完全摆脱“良知”所带来的情感烙印。这本书鼓励我们去反思,我们的研究是否在无意识中偏向了某种道德立场,我们的“善意”是否成为了我们认知过程中的滤镜。这种自我审视的勇气和能力,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做出有意义的社会研究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不再轻易下定论,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多层次的因素,包括那些隐藏在道德判断下的认知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而是充满了一种智性的启发性和人文的关怀。作者以一种仿佛与你促膝长谈的语气,娓娓道来关于“良知”在社会研究中的微妙作用。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同情与偏见”的讨论。我们常常认为,研究者的“良知”应该驱使我们去关注弱势群体,去揭示社会不公,但作者却点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有时候,我们过度出于“良知”的同情,反而可能让我们忽视了对被研究群体的复杂性、能动性以及潜在的负面因素的客观审视,从而陷入一种“道德绑架”式的研究。这种观点非常具有颠覆性,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理想主义。它不是要我们放弃良知,而是要我们带着更清醒的头脑,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良知是如何在我们自身以及他人的研究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社会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满腔热血,更需要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复杂人性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