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OCDMA网络原理及应用/高新科技译从 通信技术系列
定价:168.00元
作者: 阿米·加富里-设拉子, M.马苏德·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18113983
字数:
页码:34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OCDMA网络原理及应用/高新科技译从·通信技术系列》主要介绍OCDMA系统的原理及其应用,从基础的光通信技术、扩频编码技术到OCDMA网络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共分10章。章对光通信进行概述,第2章详细介绍各种扩频编码技术,这两章内容是了解OCDMA技术的基础。第3章简单综述OCDMA技术,勾勒出OCDMA技术的全景图。第4-8章介绍不同类型的OCDMA网络,包括光谱编码OCDMA网络、相干OCDMA网络、非相干OCDMA网络、相干非相干混合OCDMA网络和偏振调制OCDM:A网络,在对网络原理和结构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性能分析。第9章介绍OCDMA技术在光接入网中的应用,讨论了OCDMA网络对IP业务的支持问题。针对目前网络业务多样化的需求,0章分析和讨论OCDMA网络对区分服务和QoS能力的支持。《OCDMA网络原理及应用/高新科技译从·通信技术系列》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比较密切,不仅包含作者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OCDMA领域的新进展,能够对军队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等院校的学生从事的光通信方面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能够为我军光网络安全和保密通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目录
章 光通信概述
1.1 光波技术的发展
1.2 激光技术
1.3 光纤通信系统
1.4 未来的光波技术
1.5 光谱
1.6 光纤传输
1.7 多址接入技术
1.7.1 波分多址技术
1.7.2 时分多址技术
1.7.3 码分多址技术
1.8 扩频通信技术
1.8.1 直接序列扩频
1.8.2 CDMA及DS-SS
1.8.3 跳频扩频
1.8.4 CDMA及FH-SS
1.9 OCDMA通信的必要性
1.10 接入网面临的挑战
1.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扩频编码技术
2.1 概述
2.2 双极性码
2.2.1 M序列
2.2.2 Gold序列
2.2.3 Walsh-Hadamard码
2.3 单极性码:光正交码
2.4 单极性码:素数码族
2.4.1 素数码
2.4.2 修正素数码
2.4.3 新型修正素数码
2.4.4 填塞修正素数码
2.4.5 组填塞修正素数码
2.4.6 转置修正素数码
2.5 理想同相互相关值编码
2.5.1 有限域
2.5.2 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码
2.5.3 修正二次同余码
2.5.4 修正跳频码
2.5.5 编码评价与比较
2.6 多维光编码
2.6.1 二维光扩展码
2.7 OCDMA系统信道编码
2.7.1 曼彻斯特码
2.7.2 卷积码
2.7.3 Turbo码
2.7.4 Turbo译码算法
2.8 Turbo编码OCDMA
2.8.1 Turbo码OCDMA收发器
2.8.2 未编码OCDMA分析
2.8.3 Turbo编码OCDMA分析
2.9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CDMA综述
3.1 概述
3.2 光编码原理
3.3 OCDMA网络:用户即码字
3.3.1 从LAN到PON
3.3.2 OCDMA接入网
3.4 OCDMA技术
3.4.1 相干及非相干OCDMA
3.4.2 同步及异步OCDMA
3.4.3 波长跳频码
3.4.4 光谱相位编码(SPC)
3.4.5 光谱幅度编码(SAC)
3.4.6 时扩码
3.5 自由空间和大气OCDMA
3.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光谱编码OCDMA网络
4.1 概述
4.2 光谱幅度编码方案
4.2.1 阵列波导光栅
4.2.2 声光可调滤波器
4.2.3 光纤布拉格光栅
4.3 系统指标
4.3.1 调谐范围
4.3.2 比特率上限
4.3.3 基于耦合器的低成本结构
4.3.4 接收机噪声
4.4 高斯近似分析
4.4.1 优阈值
4.4.2 信噪比和误码率
4.4.3 高斯性能分析
4.4.4 数值结果分析
4.5 负二项式方法分析
4.5.1 采用Hadamard编码的负二项式分布
4.5.2 MQC编码的NB分布
4.6 光谱相位编码方案
4.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时域非相干OCDMA网络
5.1 概述
5.2 PPM-OCDMA信号
5.3 PPM-OCDMA收发信机结构
5.3.1 PPM-OCDMA发射机结构
5.3.2 PPM-OCDMA接收机结构
5.4 PPM-OCDMA性能分析
5.4.1 简单接收机分析
5.4.2 基于MAI消除和曼彻斯特编码的接收机分析
5.4.3 基于MAI消除的接收机分析
5.5 结果讨论
5.5.1 BER与接收信号功率
5.5.2 BER与在线用户数
5.5.3 BER与素数
5.6 OPPM-OCDMA信号
5.7 OPPM收发信机结构
5.7.1 OPPM-OCDMA发射机结构
5.7.2 OPPM-OCDMA接收机结构
5.8 OPPM-OCDMA性能分析
5.8.1 简单接收机分析
5.8.2 基于MAI消除的接收机分析
5.8.3 基于MAI消除和曼彻斯特编码的接收机分析
5.8.4 自干扰分析
5.9 结果讨论
5.9.1 基于MAI的接收机BER性能
5.9.2 基于MAI和SI的接收机BER性能
5.10 吞吐量分析
5.10.1 OPPM-OCDMA吞吐量
5.10.2 PPM-OCDMA吞吐量
5.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时域相干OCDMA网络
6.1 概述
6.2 零差相干:BPSK-OCDMA结构
6.2.1 MZI相位调制分析
6.2.2 注入锁相DFB相位调制分析
6.3 相干外差BPSK-OCDMA架构
6.3.1 MZI相位调制分析
6.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时域相干非相干混合OCDMA网络
7.1 概述
7.2 相干发射机和非相干接收机
7.2.1 干扰消除技术
7.3 具有多址干扰消除的收发信机分析
7.4 仿真结果和吞吐量分析
7.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偏振调制OCDMA
8.1 概述
8.2 光偏振移位键控
8.2.1 偏振调制理论
8.2.2 激光器相位噪声
8.2.3 自相位调制
8.2.4 偏振波动
8.2.5 偏振相关损耗
8.3 PolSK-OCDMA收发信机结构
8.3.1 信号及系统配置
8.3.2 PolSK-OCDMA接收机的判决阈值分析
8.3.3 PolSK-OCDMA信号处理
8.4 PolSK-OCDMA收发信机性能评价
8.5 混合PolSK-OCDMA收发信机结构
8.5.1 发射机配置
8.5.2 接收机配置和信号处理
8.5.3 接收机误码率分析
8.6 F-PolSK-OCDMA的性能
8.7 长距离PolSK传输
8.7.1 直接检测偏振移位键控(DD-PolSK)
8.7.2 偏振调制系统噪声
8.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OCDMA网络
9.1 概述
9.1.1 现有解决方案
9.1.2 下一代网络
9.2 OCDMA-PON
9.2.1 OCDMA-PON结构
9.2.2 OCDMA-PON性能分析
9.2.3 OCDMA-PON数值结果分析
9.3 IP over OCDMA
9.3.1 IP over OCDMA结构
9.3.2 IP over OCDMA性能分析
9.3.3 IP over OCDMA数值结果分析
9.4 接人协议
9.4.1 接入协议算法
9.4.2 网络性能指标
9.4.3 接入协议中素数码性能
9.5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9.5.1 MPLS基本原理
9.5.2 OMPLS技术
9.5.3 通用MPLS技术
9.6 总结
参考文献
0章 OCDMA网络的区分服务和服务质量
10.1 概述
10.2 OCDMA中的区分服务
10.3 变重光扩频码
10.3.1 清晰集法
10.3.2 方法
10.3.3 性能分析
10.4 变长光扩频码
10.4.1 性能分析
10.5 OCDMA网络多速率区分服务
10.5.1 性能分析
10.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专业书籍。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与书名所涵盖的“高新科技”定位非常吻合。我翻阅了一下目录,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的阐述到具体技术的深入探讨,再到实际的应用案例分析,层次感十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似乎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复杂的概念,这对于理解像OCDMA这种偏底层的通信协议至关重要。我猜想,作者在内容组织上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力求将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信号处理过程,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整体来看,这是一本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实践都覆盖得比较全面的入门与进阶参考书,对于相关领域的学生或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扎实的工具箱。初次接触,我对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抱有很高的期待。
评分从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前沿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挑战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带来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去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地了解一些技术点。书中对“多址接入”和“光域”这两个核心概念如何通过OCDMA技术得到统一和优化的描述,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像某些市场上的流行读物那样只关注概念的热度,而是聚焦于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我特别欣赏它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部分,虽然具体内容我尚未细读,但从其严谨的论述方式推断,它对未来技术演进的预测应当是基于扎实的现有技术瓶颈分析的,而不是空泛的畅想。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谨的教科书,需要投入时间去消化,但回报也是深厚的内力。
评分这本书在排版和术语规范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体现了专业出版社的素养。我发现全书的符号定义高度一致,每一个新引入的数学变量和缩写都有清晰的脚注或列表进行标注,这在阅读复杂公式推导时,极大地减少了因符号混淆而导致思路中断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似乎非常注重国际标准的对标。在讨论到具体的协议栈和接口要求时,文字中流露出对行业标准的尊重和遵循,这表明本书的作者群不仅是理论研究者,更是深谙工程实践规范的专家。这种细节上的严谨性,对于需要将书中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符合行业规范的研发工作中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阀。它确保了你学到的不是一套孤立的理论,而是一套可以与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兼容的技术语言。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注重实践指导意义。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讲解,更深入到了系统实现的层面。例如,在讨论了OCDMA的核心优势——大容量和抗多址接入干扰后,作者似乎紧接着就展开了对关键器件和系统架构选择的讨论。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前端处理”和“后端解码”部分的描述,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码字(如伪随机序列、准正交码等)的性能对比分析相当到位,并且给出了在特定信道模型下的性能预测曲线。这种将理论分析与工程实现紧密结合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对于正在设计原型系统或者进行性能优化的工程师来说,书中提供的这些量化指标和设计权衡的讨论,无疑是宝贵的实战经验总结,它让你在面对实际的硬件限制和环境约束时,知道如何做出最优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扎实和严谨,完全是那种老派的、注重数学推导和理论深度的学术著作的风格。它没有采用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简化的叙述方式,而是直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详尽的背景介绍和必要的公式证明。我留意到它对时域和频域的分析似乎做得相当透彻,特别是涉及到脉冲的形状设计和噪声的抑制机制时,作者似乎毫不吝啬地展示了背后的数学原理。对于那些习惯了“一句话总结”的快餐式学习材料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你沉下心来,甚至需要备上纸笔进行二次推导,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这种深度对于真正想在光码分多址技术领域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的是“为什么”的答案,而非简单的“怎么做”的步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