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风系列-一杯茶的生活哲学(黄山版)

茶风系列-一杯茶的生活哲学(黄山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池宗宪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生活哲学
  • 黄山
  • 品茶
  • 慢生活
  • 人生感悟
  • 文化
  • 休闲
  • 茶道
  • 东方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07790
商品编码:297291375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茶风系列-一杯茶的生活哲学(黄山版)

定价:34.00元

作者:池宗宪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461077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茶人池宗宪,自幼即跟着捡茶的母亲认识了茶,从此痴迷上了中国茶文化。及长,在茶艺馆、茶山、茶的史料堆里遍寻茶踪。茶给了他无穷灵感,先后出版了《台湾茶街》、《铁观音》、《武夷茶》、《普洱茶》、《我的本泡茶专书》以及《一杯茶的生活哲学》等论茶专书。
虽然他有二十多年传媒工作经验,由记者到总编辑,却始终不改爱茶本色!
他写的报道屡获新闻奖,他说那是对他工作的肯定,而写茶才是他对自我的肯定。

目录


交融与对抗
茶乐生辉
尽吐杂味得妙境
小隐于室
不对味思匀称
杯情交集
不“满”名利
雅茶·邂逅山水
欲望横流
拥珍奇·平常心
贪得,失德
不如憨呆
炫耀无常的外相
迷梦
破铜烂铁心细品
遗忘的火红
没嘴也叫壶
碗茶悠悠
虚饰隐忍
真假英雄
尚清绝恶
真味何在
简约
温柔回报
读水
品茗好色
情真香嫩
舌根味涌
爬高心虚
泡茶的旋律
美韵灵升
韵厚香存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茗心问道:一盏清茗中的东方智慧 作者: 东方茶道研究会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集团 ISBN: 978-7-5086-8888-9 装帧: 精装,附赠特制品茗卡 页数: 480页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茶叶品种的百科全书,亦非一套繁复的茶艺操作指南。它是一场深入东方哲学内核的行走,以“茶”为媒介,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静、清、寂”的生命境界。 《茗心问道》以时间为轴线,从先秦的礼仪用茶,至唐宋的饮茶风尚的兴起,再到明清文人雅士将饮茶提升至审美品味与精神修行的层次,系统梳理了茶文化与中国士人精神气质的演变。全书分为“源流”、“器物”、“境域”、“心法”四大篇章,力求揭示茶道背后所蕴含的儒释道思想的交融与互证。 核心章节聚焦: 第一篇:溯源——茶之为饮,源于山水之间 本篇追溯中国茶的地理起源与早期典籍记载,重点剖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一神话传说背后的自然崇拜与药用哲学。我们不拘泥于史料的罗列,而是深入考察茶在古代社会中如何从药用转变为日常饮品,并最终融入祭祀与外交体系。特别探讨了唐代陆羽《茶经》问世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不仅是技艺之书,更是奠定“茶道”精神基础的文化宣言。 第二篇:器用——器物之形,映照世间万象 器物是精神的载体。《茗心问道》深入探究了历代饮茶器具的演变——从楚汉的陶罐、唐代的鍑和越窑青瓷,到宋代的建盏(天目碗)的曜变之美,再到明清紫砂壶的“一壶侍一茶”的境界。本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美学与哲学并置:为何宋人钟爱斗茶,推崇“一色”,这反映了禅宗“直指人心”的顿悟观?紫砂壶的“不事雕琢,顺应本性”,又如何契合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我们邀请了资深古陶瓷专家,对器物的时代特征、泥料学问和烧制工艺背后的工匠精神进行了详尽的图文解读。 第三篇:境域——茶席之上,方寸之间的宇宙 这一部分聚焦于饮茶的环境、仪式感与空间美学。作者认为,真正的茶道,在于营造一个能使人暂时脱离世俗喧嚣的“场域”。我们将详细考察古代园林中的“茶亭”、“水榭”设计,分析茶室的采光、通风、陈设如何服务于“清”与“静”的氛围。此外,还收录了多篇对古代文人雅集饮茶场景的文学描摹,解析茶会如何成为士人寄托情怀、进行思想交流的隐秘场所。此处的“境域”,是物理环境与心理状态的完美统一。 第四篇:心法——以茶观道,返璞归真的修行 这是本书的精神核心。我们探讨茶艺的每一个动作——温杯、投茶、注水、出汤——如何被赋予了禅思。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静”为基,阐述在喧嚣中保持内心安宁的必要性;以“清”为志,追求品德与环境的纯净;以“寂”为终,指向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终极目标。 本书通过引用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陆游的“戏为六绝句”,以及现代茶学大家的见解,构建了一套易于理解但内涵深刻的“生活哲学”。它引导读者认识到,饮茶并非为了追求口感上的刺激或技巧上的炫耀,而是通过对水温、时间、香气的细微感知,训练心性的专注力,最终达到“于平常处见真趣,在片刻中得永恒”的境界。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历史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的深度研究。 人文关怀: 摒弃了生硬的学术腔调,语言温润典雅,充满生活气息。 视觉呈现: 采用大量高清文物照片、古画摹本和专业场景复原图,提升阅读体验。 献给所有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片刻安宁的现代人,献给那些渴望在日常琐碎中发现生命意义的探索者。 本书邀您一同坐下来,泡一壶茶,不是为了喝它,而是为了通过它,重新认识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茶风系列-一杯茶的生活哲学(黄山版)》,第一个跃入眼帘的便是它那独具匠心的排版。仿佛每一页都在呼吸,文字与留白之间恰到好处的比例,营造出一种令人舒缓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不同茶道的描述,从中国的传统功夫茶,到日本的侘寂茶道,再到一些可能鲜为人知的茶饮习俗,都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在思考,喝茶这件事,究竟能承载多少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窥见一斑?我非常期待那些关于茶的起源、茶的演变、以及茶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的探讨。当然,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文化符号与“生活哲学”这个概念连接起来的。是那些古老的茶道仪式中蕴含着的人生智慧?还是不同地域的茶文化折射出的独特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品味人生的真谛。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蕴含着东方智慧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茶风系列-一杯茶的生活哲学(黄山版)》这个名字,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总觉得,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遗失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比如沉下心来体会细节。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一个回归内心、拥抱宁静的窗口。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一杯茶”这个日常的意象,提升到一种“生活哲学”的高度。是关于茶的品饮之道,还是关于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片宁静,如何用一种更加平和、更加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杯温润的茶,在阅读的过程中,缓缓地抚慰我的心灵,让我重拾生活的温度与色彩。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字情有独钟,而《茶风系列-一杯茶的生活哲学(黄山版)》似乎就具备这样的潜质。我所理解的“一杯茶的生活哲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品茶的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的追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一杯看似简单的茶,演绎出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书中是否会探讨茶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比如,茶的苦涩与甘甜,是否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圆满?又或者,一杯茶的冲泡过程,是否也蕴含着对待事物耐心、细致的道理?我非常期待书中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段落,让我能够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杯醇厚的老茶,越品越有味,越读越有感悟。

评分

拿到这本《茶风系列-一杯茶的生活哲学(黄山版)》,真的是缘分。我一直对茶这种饮品有着莫名的情怀,不仅仅是因为它能解渴,更因为它似乎蕴含着一种东方特有的宁静与智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素雅沉静的感觉,淡雅的色彩,简单的留白,仿佛就预示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于“一杯茶”的解读,它是否能从茶的品饮过程、茶的种类、甚至茶的背后文化,延伸出对人生百态的感悟?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者一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让我感受到茶的韵味,进而体会到一种淡泊致远的生活哲学。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日常的饮茶行为,升华到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的。是关于如何品味慢时光,还是关于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本书能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剂良药吗?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本心灵指南。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也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总觉得有些焦虑和迷失。我一直相信,东方哲学里蕴藏着很多能够疗愈心灵的智慧,而茶,作为一种温和而富有内涵的饮品,恰好是连接这些智慧的绝佳媒介。《茶风系列-一杯茶的生活哲学(黄山版)》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猜想它一定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启示,如何在忙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我更好地享受生活,比如如何将喝茶变成一种冥想练习,或者如何通过一杯茶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生活中一股清流,滋养我的心灵,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