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
定價:45.20元
售價:30.7元,便宜14.5元,摺扣67
作者:陳貴燦,張瑞智,程軍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0401660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根據SOC設計的基礎知識和電路技術的新發展,係統地介紹模擬集成電路與數字集成電路中各種功能模塊的原理、分析與設計。內容包括:MOS晶體管模型;CMOS工藝與版圖;各種模擬功能塊和運算放大器;開關電容電路與開關電容濾波器;模/數與數/模轉換器;集成鎖相環;靜態與動態CMOS數字電路的基本單元;加法器、乘法器和存儲器等數字電路;可編程器件FPGA/CPLD與SOPC。
本書取材新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側重原理分析工程設計,是現代模擬與數字集成電路設計的教材或參考書。可供與集成電路領域有關的各電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從事這一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自學和參考。
章 集成電路設計概論
1.1 集成電路的發展
1.2 IC的分類
1.3 IC設計的要求
1.4 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的發展
1.5 IC的設計方法學
1.6 深亞微米和納米工藝對EDA技術的挑戰
1.7 SOC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第2章 CMOS工藝及版圖
2.1 基本工藝
2.2 CMOS工藝流程
2.3 互連
2.4 工藝改進
2.5 無源器件
2.6 版圖設計規則
2.7 閂鎖效應
參考文獻
習題
第3章 MOS晶體管模型與CMOS模擬電路基礎
3.1 MOS晶體管模型
3.2 S模擬電路的基本模塊
3.3 單級CMOS放大器
3.4 運算放大器
3.5 比較器
參考文獻
習題
第4章 CMOS數字電路基礎
4.1 互補靜態CMOS反相器
4.2 CMOS傳輸門
4.3 靜態CMOS邏輯結構
4.4 鍾控CMOS
4.5 動態CMOS邏輯結構
4.6 如何選擇邏輯類型
4.7 CMOS寄存器
參考文獻
習題
第5章 模擬電路設計
5.1 數/模(D/A)轉換器
5.2 模/數(A/D)轉換器
5.3 開關電容電路
5.4 鎖相環
參考文獻
習題
第6章 數字子係統設計
6.1 加法器
6.2 移位寄存器
6.3 計數器
6.4 乘法器
6.5 MOS存儲器
6.6 I/O電路
參考文獻
習題
附錄
第7章 可編程邏輯器件(FPGA與CPLD)
7.1 概述
7.2 可編程器件的編程技術
7.3 可編程器件分類
7.4 復雜可編程邏輯器件(CPLD)
7.5 基於SRAM編程的FPGA
7.6 基於反熔絲技術的FPGA
7.7 用於SOPC的可編程邏輯器件
參考文獻
習題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這一點非常有趣,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介紹基礎理論時,它用詞精準,邏輯鏈條嚴密得像是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不容許絲毫的歧義。然而,當它開始討論設計中的“陷阱”和“捷徑”時,筆鋒一轉,變得幽默風趣起來,時不時冒齣幾句帶著行業“黑話”的自嘲,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正在與你圍坐在咖啡桌旁,分享他踩過的坑。這種亦莊亦諧的敘事節奏,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趣味性,也避免瞭技術書籍常見的沉悶。我特彆喜歡其中幾處對特定設計錯誤的“案例分析”,作者描述那些失誤場景時,語氣中帶著一絲惋惜和一絲洞察,讓人在笑聲中反思自己的潛在錯誤。這種能夠瞬間拉近作者與讀者距離的敘事技巧,是很多理工科作者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錶達。打開書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尊重感。內頁的排版,采用瞭大量的留白處理,有效地減輕瞭閱讀時的壓迫感,使得長篇的技術論述也變得可以從容應對。但最讓我稱道的是,它對圖錶的處理簡直到瞭吹毛求疵的地步。所有涉及到性能對比和結構分解的示意圖,都采用瞭高精度的矢量圖形,綫條銳利,標識清晰,即便是最微小的電阻電容參數,也能一目瞭然。這種對視覺清晰度的極緻追求,在技術文檔中是極其罕見的。很多時候,一張圖勝過韆言萬語,這本書深諳此道。它不是簡單地把資料堆砌起來,而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版式布局,讓知識的流動性大大增強,讓人有一種在閱讀一本精裝藝術畫冊的錯覺,卻又實實在在地傳遞瞭硬核的技術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色彩的運用大膽而富有層次感,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個充滿未來感的數字世界。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圖形化描述的精妙把握,那些復雜的電路圖被拆解得無比清晰,即便是像我這樣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小白”,也能大緻領會其脈絡。書中對基礎概念的引入也頗為巧妙,不是那種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融入瞭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和曆史背景,讓人在瞭解技術原理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波瀾壯闊。比如,它對晶體管工作原理的闡述,就用瞭類比的方式,讓我立刻明白瞭“開關”和“放大”的本質區彆。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讀者的學習體驗,章節的編排邏輯性極強,每走一步都有前文的鋪墊,就像是精心設計的一條登山路綫,每到一個觀景點,都有詳細的解說,讓人心悅誠服地繼續嚮上攀登。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許多業界大牛的訪談片段,那些真知灼見,為原本冰冷的技術書籍增添瞭人文的光輝。我敢說,如果不是作者的用心良苦,我可能早就被那些復雜的術語勸退瞭。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讓我這個老讀者都感到震撼。我原以為市麵上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籍已經夠多瞭,但這本書展現齣的那種對細節的偏執,是很多同類著作望塵莫及的。它不滿足於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深入到工藝流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進行剖析,那種對物理極限的不斷挑戰和對設計哲學的不懈追求,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特彆是它對功耗優化和時序收斂的討論部分,簡直就是一本實戰手冊,裏麵那些經過無數次驗證的經驗之談,比我過去幾年自己摸索齣來的東西還要精煉和實用。作者在闡述高階設計方法論時,采用瞭非常嚴謹的數學推導,但令人稱奇的是,即便是復雜的傅裏葉分析和隨機過程模型,也被作者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沒有絲毫的晦澀感。這需要極高的學術功底和非凡的錶達能力纔能做到,讀完這部分,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被重新梳理和升級瞭一遍,看待設計問題的方式也變得更加立體和全麵瞭。
評分這本書的配套資源和擴展性也是我強烈推薦它的關鍵因素。雖然單論書本內容已經足夠厚重,但作者並未止步於此。隨書附贈的在綫代碼庫,維護得極其勤奮,裏麵的仿真模型和驗證腳本都使用瞭最新的工具鏈,並且保持瞭極高的可移植性。我嘗試著跑瞭幾個核心的驗證流程,發現搭建環境比我想象的要順暢得多,這極大地縮短瞭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時間。此外,作者在書的末尾還提供瞭一份非常詳盡的延伸閱讀清單,這份清單不僅包括瞭經典的標準文獻,還收錄瞭近幾年頂會中與書本內容相關的最新突破性論文摘要。這錶明作者的視野極度開闊,他不僅在教授“已知”的知識,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探索“未知”的前沿領域。對於那些渴望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個活的知識平颱,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知識終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