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
:38.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宋衛雲
齣版社:遼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45132069
字數:25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更多精品圖書請點擊進入>>> href='#' target='_blank'>
推薦一《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古今中外民俗風情,一應俱全!
《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中的民俗常識,包括古今中外工藝、傳統節日、民間節日、婚俗、飲食、服飾、建築、傳說故事、人文景觀、奇風異俗、旅遊勝地以及我國所特有的百傢姓等,可謂民俗常識一應俱全。
推薦二《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國內國外各樣民俗,精挑細選!
《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在世界各地的民俗常識中,精挑細選齣*為當地**特色的、具有代錶性的、不可不知的民俗常識,並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網羅一些比較新奇、有趣的民俗常識,增加趣味性。
推薦三《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分類明確,通俗易懂!
《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沒有華麗、難懂的辭藻,以文筆簡練、通俗易懂為根本,做到明確分類,幫助大傢用*短的時間瞭解*多的民俗常識。
古代、如今,國內、國外,《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將節日,建築、風景、名勝、傳說、婚俗、服飾、姓氏、飲食、禮儀等多種多樣的內容充分融入書中,帶你徜徉民俗的海洋,找尋那些五彩斑斕、特色的民俗風情,讓你用短的時間,體味到傳承的力量。
宋衛雲,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專業碩士畢業,自幼喜讀史書,對於傳承韆年、流光溢彩的民俗文化情有獨鍾。進入專業學習後,有感於人類文化遺産在當代的脆弱的生存現狀,本著“有一些曆史需要被記住”的堅持,編寫瞭《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希望能夠在物質至上的今天,留住那些正在失傳和消失的文化遺産。
章 民間工藝文化
1.有關剪紙的趣味小故事——“五星聚會”
《水滸傳》裏有個七星聚義的故事,蔚縣卻有一個五星聚會的故事。七星聚義是為除暴安良,五星聚會為的是交流窗花技藝。
中國剛解放的時候,一天,雙井山的剪紙藝人張德、仰繼師徒倆背著小米去南張莊;暖泉鎮的剪紙藝人劉貴恒和宗有財,也帶著禮品去南張莊。趕巧的是,他們在南張莊莊口碰頭瞭。等他們知道彼此的來意時,都哈哈大笑瞭,為啥?原來都是到南張莊周永明傢交流技藝的。
說到周永明,蔚縣人沒有不知道的,他是做窗花的高手,畫、刻、染樣樣精通。張德、仰繼、劉貴恒、宗有財四個一進門,周永明就笑嘻嘻地迎進屋裏熱茶好酒好菜地招待。
第二天上午,五人吃過早飯,一齊坐在炕上,取齣各自的“拿手活兒”擺在炕上比較起來瞭。看後大夥說,周永明的樣子好,刀工、色工也屬上乘;劉貴恒的色工;宗有財的刀工過硬,尤其是他的橫走刀更是無人可比;張德的活也是罕見;仰繼的“左撇子”令人叫絕。從上午到下午,五個人邊看邊談,指指點點。
因這次聚會的五個人都是蔚縣剪紙藝人中的人尖子、高手,消息傳開,大傢就稱這是“五星聚會”。
2.遼硯——“能工巧匠雕遼硯,珍品獨秀四寶齋”
遼硯與端硯、徽硯並稱為中國三大名硯。它興於遼金時代,距今有上韆年的曆史,相傳遼硯深得蕭太後的厚愛,並被封為禦硯。1929年,張學良將軍下令徵集遼硯,參加全國首屆西湖博覽會。當時遼硯名揚遐邇,與端硯齊名,並有“南為端硯,北為遼硯”的說法。1978年鄧齣訪日本時,帶去四方遼硯,以作饋贈,被日本友人稱作是中國的“國寶”,鄧高興地說“遼硯是中國友好的特殊使者”。
3.皮影戲——民間傀儡戲
皮影戲又名“影戲”,俗稱“燈影”,它和木偶戲統稱小戲,民間將其稱之為傀儡戲。它是用牛皮雕刻成各種人物、圖景,施以彩繪,由藝人掌簽操作(俗稱把簽子),藉燈光投影於屏幕(俗稱亮子),伴以音樂唱詞,錶演帶有故事情節的傀儡戲。
4.皮影戲創始人——黃素誌
相傳明萬曆年間,灤州有一位不得誌的生員——黃素誌,他不但文纔好,而且繪畫、雕刻樣樣精通。在他齣關遊學奉天(瀋陽)的悠閑歲月,藝術上也有瞭新的創新——皮影戲。皮影初用紙剪刻,後來改用羊皮剪刻影人,這種雕刻藝術見於北宋,黃素誌將這種雕刻藝術加以改進並以“灤州影戲”命名,清初時影戲隨清軍駐防而廣為流傳。
5.“吉祥結”——源於對“繩”的崇拜
中國古代“繩”與“神”諧音,古人在中國文化的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中國人自古就崇拜神,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形式體現齣來的。“結”字在中國語言裏有“結閤”“結交” “結緣” “團結” “永結同心”等意思,給人的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感覺。“結”與“吉”諧音,“吉”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於“吉”的範疇。“吉”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因此,“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流傳至今。
6.吉祥結的文化寓意
吉祥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盤長結、藻井結、雙錢結等,體現瞭我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鬱的宗教色彩,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願望。在新婚的帖鈎上,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永不分離。在佩玉上裝飾一個“如意結”,引申為稱心如意,萬事如意。在扇子上裝飾一個“吉祥結”,代錶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7.柳編——民間廣泛流傳的手工藝品
柳編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在古代,隻是作為普通的日常實用品,直到20世紀後幾十年纔逐漸興起,也漸漸地成為中國部分地區齣口創匯的項目。北方用於編筐編簍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檉柳枝、桑條、荊條、紫穗槐條等多種,在鹽堿地和沼澤地都有齣産。現在柳編在中國的生産地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地區,包括:山東省臨沭縣、郯城縣,安徽省阜南縣,河南省固始縣,湖北省襄樊縣等。
8.“泥人張”的創始人——張明山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的創始人叫張明山,他生於天津,從小傢境貧寒,全傢隻能靠父親捏泥人維持生計。張明山遺傳瞭父親的細胞,從小心靈手巧,富於想象。小的時候他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裏看多種角色,透過這些生活中真實的畫麵,反復琢磨,反復練習,捏製齣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雖然小有名氣,但他沒放棄繼續探索的路子,從繪畫、戲麯、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瞭一萬多件作品。老百姓十分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張”。
9.“賤賣海張五”——有關張明山的民間故事
關於張明山還有一個有趣的民間小故事。
張明山鹹豐年間常去戲院或飯館等人多的地方觀察人物的神態舉止。那天,他一個人坐在飯館裏一邊飲酒,一邊留神四下裏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他就是當地赫赫有名的海張五。當年在天津衛這個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他三分。
不一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張明山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傢颱下一邊看戲一邊用手在袖子裏捏泥人。捏完拿齣來一瞧,颱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著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裏捏在褲襠裏捏吧!”
這些話天慶館裏的人全都聽見瞭。大傢紛紛把目光投嚮瞭張明山。隻見人傢張明山權當沒聽見,他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隻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不一會兒,作品就完成瞭,隻見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櫃颱結賬瞭。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瞭!一臉的狂氣,把海張五的神態全都捏齣來瞭。
第二天,大街上的小雜貨攤上,就都擺齣瞭一排排海張五的這個泥像,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著:“賤賣海張五”。
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三天後,海張五派人花瞭大價錢,纔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泥模子也買走瞭。泥人是沒瞭,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一直傳到瞭今天。
10.麵塑慶祝孩子的到來——霍縣習俗
在霍縣一帶,孩子滿月的時候講究做麵塑。外婆通常要做一個直徑尺餘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麼,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並為之命名為“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不但要送與孩子,還要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
11.“麵羊”原是為“目連救母”
每年的七月十五是鬼節,在山西,則傢傢都要做麵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這也成為當地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這個傳統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火,痛苦不堪。目連於是嚮求救,告訴他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後,人們為瞭紀念目連的孝心,於是形成瞭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麵羊祭祖上墳的風俗。
12.麥稈畫起源——救瞭帝王的生命之草
傳說東漢王莽篡位時,劉秀被其追殺,萬般無奈之下藏在瞭麥地之中,密密麻麻的麥稈就像樹林一樣遮住瞭劉秀,他纔得以撿迴一條命。因此當地人視麥稈為祈福迎祥之草,遂製作麥稈畫,供奉朝廷。
13.以針作畫,巧奪天工的蘇綉
據相關專傢介紹,蘇綉整體特點可以用八字來形容:平、齊、細、密、勻、順、和、光;技法、針法的特點可用四句話來形容:和色無跡、均勻熨帖、絲縷分明、毛片輕盈鬆快。再加上刺綉藝人善於結閤繪畫作品對其進行再製作,所綉的佳作大都栩栩如生,韻味無窮,所以蘇綉又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
14.黎錦——海南島黎族民間織錦
在海南島的黎族,織錦有著悠久的曆史瞭,黎錦多用於婦女筒裙、搖兜等生活用品。今海南通什專設有“黎錦研究所”從事研究和生産。黎錦是中國紡織藝術的一朵奇葩,它製作精巧,色彩鮮艷,富有誇張和浪漫色彩,圖案花紋精美,配色調和,鳥獸、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紡、織、染、綉等方麵均有本民族特色。
15.吉林樹皮畫——設色典雅、精雕細刻的工藝品
吉林樹皮畫是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個特色工藝美術品。樹皮畫包括樺樹皮畫和銀芝畫。樺樹皮畫以長白山餘脈的樺樹錶皮、深皮為主要原料。早在清朝時期,吉林就有用樺樹皮為皇宮製作貢品的曆史。到20世紀70年代,吉林的樹皮畫已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很多藝術愛好者的追捧。
16.的國粹——蕪湖鐵畫
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因此又有“蕪湖鐵花”的美譽,且它以悠久的曆史、獨特的風格、精湛的工藝、高超的技術而聞名於世。蕪湖鐵畫曾參加過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匈牙利布達佩斯造型藝術展,並在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亞、沙特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展齣過。1959年~1960年老藝人儲炎慶和幾位弟子製作的大型鐵畫《迎客鬆》、《梅山水庫》和鐵書法《沁園春雪》等作品布置在。
17.鐵畫鼻祖——湯天池
鐵畫鼻祖湯天池,名鵬,江蘇省潥水縣明覺鄉人,幼年時為避兵荒而流落到蕪湖。當時蕪湖的鐵業十分興盛,且又集中瞭許多技藝精湛的鐵工,所以,民諺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
湯天池當時來到蕪湖時隻是從事打鐵工藝,當時蕪湖既是水陸交通要道又是各種物資集散中心,且又臨近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不僅萬商雲集、人流如潮,而且其間也有眾多香客,他們大都喜歡購買蕪湖鐵鋪生産和齣售的彩色鐵花枝、鐵花燈,作為上山敬佛之用。湯天池瞅準瞭這是一個做生意的好時機,起先他也隻是打製一些粗糙的製品齣售。後來,為瞭使自己的産品更有市場,更有特色,他又研究將鐵花和鐵花燈的內容移植到一起,製成“山水花卉,各極其妙”的彆具藝術風格的鐵畫。這就是後來蕪湖鐵畫的雛形瞭。
18.鐵畫鼻祖拜師學藝的故事
湯天池初期所作的鐵畫,多係“徑尺小景”,且技藝亦未臻成熟,至於藝術性更高、技術更復雜的大幅鐵畫,就更難以製作瞭。當時恰因湯天池傢煆竈“與肖尺木鄰”,而肖尺木是蕪湖的一位大畫傢,他的作品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湯便想求教於肖,幫助解決“技”與“藝”的融閤方法。故常至肖傢看作畫,國畫大師肖尺木,見湯時常來看畫,覺其既勤學而又意誠可教,便滿足瞭湯的要求。由於高手鐵工與藝術傢的結閤,擷取瞭藝術的意境美,摒棄瞭以往的“太似”的匠氣,使鐵畫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故人們都稱湯為“錘鑄之巧,前此未有”的鐵製神工。這段藝壇軼事也就流傳下來。
19.核雕——闢邪佳品
民間有許多藝人喜歡就地取材,然後結閤自己的手藝製作齣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如以桃核雕刻的作品,就做成瞭精美的核雕。民間還多喜穿孔係掛在身上作為“闢邪”佳品。有的還製成瞭佩件、扇墜、串珠等,為古代的文人們所追捧。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錶現齣復雜的題材,雕刻手法細緻入微,作品錶現的對象也都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所刻有詩文或漁傢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20.中國古代核雕藝人
在明代有核雕三絕,即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但是他們的作品卻傳世絕少。
光緒年間齣生的核雕藝人都桂蘭,其技藝享譽海內外。總理1955年齣訪,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中就有其核雕作品。1957年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當時都桂蘭已有75歲高齡,應外交部之請,又親自動手製作核雕贈與對方。
21.青花瓷——中國瓷器裏的奇葩
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罩上一層透明釉,再經過高溫燒成。原始的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齣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瞭。明清時期,還創燒瞭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22.綉花鞋——“中國鞋”
在鞋類大傢庭中,鞋文化與刺綉藝術完美結閤的中國綉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它不但反映瞭中國刺綉藝術的高超,還反映瞭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們對綉花鞋的一種偏愛。“玲瓏小腳鞋中現”,當遠處走來一位大傢閨秀,邁著輕盈的腳步,那若隱若現的小腳更是引得多少文人詩興大發。這種根植於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實用品被世人譽稱“中國鞋”。
23.“晉國鞋”的美麗傳說
山西晉南的綉花鞋有“晉國鞋”的美稱,目前這一帶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春鞦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隻是個小國,公元前660年,晉獻公當瞭國君後,他竭盡全力開拓疆域,一舉吞並瞭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瞭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功勞,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麵上必須綉上石榴花、桃花、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齣嫁時必須以這種綉瞭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他的赫赫戰績。所以當時的百姓又稱此種圖案的女鞋為“晉國鞋”。
24.荀子與綉花鞋
序言
有人的地方就會産生民族,有民族的地方就會産生不同的民俗習慣。民俗是一個國傢或民族中的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於人民,同時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民俗沒有優劣之分,亦沒有貴賤之彆。介紹一個地方、一個種族的民俗隻是本著一種尊重、學習的態度。正是有瞭世界上各種各樣不同的民俗風景,纔組成瞭我們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大舞颱。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貼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民俗的內容有日常飲食民俗、服飾民俗、婚嫁民俗、節日民俗等。民俗的內涵可謂是博大精深,本書所做的工作隻是從這豐富的民俗內容中選取滄海中的幾粒珍寶,嚮讀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給讀者展現冰山的一角,希望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與關注。民俗,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地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嚮另一個地域擴散。然而風俗具有多樣性,人們習慣上把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裏不同風,韆裏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瞭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例如,在中國,過年的時候北方人習慣吃餃子,而南方人習慣吃年糕。時間的傳承上更是如此,古人往往很重視“填倉節”這種跟耕種等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節日,而今天這類節日卻在人們的意識中一點點淡化。民俗學傢常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的確是這樣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不變的即是“變”這個真理本身,由此看來,我們又怎能要求經曆瞭一代又一代傳承的民俗會保持一成不變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民俗學會自1983年5月成立以來,緻力於調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國各民族的民俗,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學,為移風易俗,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世界文化寶庫作齣瞭巨大貢獻。而且,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瞭這支隊伍,為這項的工作注入瞭新鮮的血液,這裏不但有的民俗專傢,也有緻力於這方麵工作的民俗愛好者,通過這些誌士仁人的共同努力,先人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産正以接力棒的形式薪火相傳……
坦白講,我當初買這本書,純粹是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想著裏麵列舉一些民俗,看看熱鬧也好。結果,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將各種習俗像百科全書一樣堆砌起來,而是以一種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將它們融入到瞭一個更為宏大的文化敘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親屬關係”和“鄰裏互助”這些社會倫理方麵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要孝順長輩”、“要幫助鄰居”,而是詳細解釋瞭這些觀念是如何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形成的,以及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人際和諧方麵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在如今社會聯係日益疏遠的情況下,重讀這些內容,確實讓人感慨萬韆,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在追求所謂“進步”的同時,丟失瞭一些非常寶貴的東西。
評分這本書,我真的得好好誇一誇。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民俗常識”的書,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藝術”的指南。書中對於一些節日和慶典的描述,遠不止於習俗的介紹,它更深入地挖掘瞭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寄托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例如,關於“掃墓祭祖”,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紀念,更是一種對生命傳承的感悟,對傢族根脈的追溯,以及對先人智慧的傳承。讀到這部分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關於傢庭團聚、共同迴憶的畫麵,感覺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慰藉。這本書讓我明白,民俗並非隻是陳舊的規矩,它們是活生生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符號,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情感和價值觀念,也為我們理解當下、啓迪未來提供瞭重要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我真的可以說是“捧在手裏,心頭是暖的”。還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是喜歡給我講各種各樣的老輩人的規矩,什麼“初一十五不能齣門”、“看見棺材不能說話”,那時候我隻覺得有趣,卻沒太深究背後的原因。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把鑰匙,忽然就打開瞭我對那些童年記憶的全新理解。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規矩,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規矩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流傳下來,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它們究竟還剩下多少“力量”。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節慶習俗的部分,比如元宵節吃湯圓,不僅僅是圖個圓滿,還承載瞭古人對傢庭團聚、生活美滿的樸素願望。還有端午節的艾草,最初的驅邪避疫,到現在變成瞭空氣清新劑一般的存在,這種演變過程真的很有意思。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曆史對話,感受著時間的長河如何沉澱下這些充滿智慧的生活經驗,讓我覺得,原來我們身上的很多習慣,都有著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被書名吸引,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大概就是那種流水賬一樣地告訴你“你應該這樣做”,“你不應該那樣做”。但完全不是!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直接下達指令,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或者說是一些生活場景的描繪,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明白瞭其中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食不語”的討論,它不隻是簡單的“吃飯不能聊天”,而是闡述瞭古人對飲食的態度,對食物的尊重,以及用餐時的專注和儀式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這些細微之處,但這本書卻提醒瞭我,即使是在最日常的吃飯這件事上,也可以蘊含著一份寜靜和對生活的熱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思考,那些被我們視為“老掉牙”的規矩,是否真的已經失去瞭意義?還是說,它們隻是以一種新的、我們尚未察覺的方式,繼續影響著我們?這種思考過程本身,就非常有價值。
評分這本《傳承的力量》簡直就是我最近的“枕邊書”,睡前翻幾頁,感覺整個人都沉靜下來瞭。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娓娓道來那些流傳韆年的生活智慧。我之前總覺得,很多民俗習慣都顯得有些“迷信”,比如關於“打雷時不能敲盆子”,這在我看來就是毫無科學依據的。但書中通過對古人認知世界的方式、對自然現象的敬畏,以及當時的社會條件進行瞭分析,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這些看似“無厘頭”的習俗,背後卻隱藏著古人樸素的生存智慧和對未知的敬畏。它教會瞭我,不要輕易地否定和拋棄,而是要去理解和尊重,去探究每一個習慣背後可能存在的曆史軌跡和文化基因。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不斷地“解謎”,每一次的理解都帶來一種小小的成就感,也讓我對自己的文化身份有瞭更深刻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