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音像技术及应用
定价:27.00元
售价:18.4元,便宜8.6元,折扣68
作者:周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1112412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9kg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结合当今音像技术的实际,跟随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宴用性。
本书主要内容有电声基础知识,音响设备及仪器,公共广播、厅堂音响系统,歌舞厅音像系统,同声传译与会议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与有线电视系统。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音像技术的基础知识、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施工、安装调试及性能评价等内容。本书由具有多年工程设计和安装、调试经验的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编,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工程设计实倒,为读者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所属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近专业的选修教材,还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为便于教师教学,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等,凡选用本书作为授课用教材的学校,均可来电索取,咨询电话:010-88379375。
前言
章 电声基础知识
节 概述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几个基本系统
第二节 声音的概念
一、声源和声波
二、声速及声的传播
三、声波的频率、波长和相位
第三节 播音的声学原理
一、声压、声压级与声功率级
二、人的昕觉特性
三、声音的反射、吸收、绕射和叠加
四、混响与混响时间
五、语言与音乐的声学特性
六、厅堂的传输频率特性
第四节 音质的评价标准
第五节 声音的处理
第六节 立体声
一、听觉中的立体感
二、双声道立体声
三、环绕声
四、立体声的“后处理技术”
五、数字音响技术
习题
第二章 音响系统设备及仪器
节 传声器
一、传声器的分类
二、动圈式传声器
三、电容式传声器
四、传声器的主要技术特性
五、无线传声器
六、数字传声器
七、部分国产传声器的型号、规格和技术特性
第二节 声源设备
一、电唱机
二、磁带录音机
三、CD唱机
第三节 扬声器及音箱
一、扬声器
二、扬声器的组合
三、音箱
四、喊话器
五、国内外音箱简介
六、电子分频器
七、扬声器系统控制器
八、音箱的使用和保护措施
九、音箱的布局
十、耳机
第四节 放大器
一、前置放大器
二、功率放大器
三、扩音机——公共广播放大器
四、专业功率放大器的合理配置
第五节 调音台(前级增音机)
一、简介
二、调音台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调音台的功能
四、调音台的连接和调控
五、数字调音台
第六节 声频处理设备及其他设备
一、转播接收机
二、音频信号处理设备
三、人工混响器
四、延时器
五、图示均衡器
六、效果处理器
七、压限器、扩展器、噪声门
八、激励器
九、声反馈抑制器
十、卡拉OK伴唱机
十一、噪声增益自动控制器
十二、公共广播分区音量控制器
……
第三章 公共广播、厅堂音响系统
第四章 歌舞厅音像系统
第五章 同声传译与会议系统
第六章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与有线电视系统
参考文献
这本《音像技术及应用》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几乎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专注于技术内容的专业书籍。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感觉就像是直接进入了一间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书中的文字排版清晰,逻辑性极强,作者显然对音像领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对早期模拟信号处理的原理介绍得极其详尽,从磁带记录的基本物理过程到视频信号的同步和调制,每一个细节都被剖析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色彩还原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公式和图表,将人眼视觉与电子信号转换之间的复杂关系描述得非常直观,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读者,也能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认知框架。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石,而不是追求时髦的技术热点。对于希望深入理解音像技术底层逻辑的工程师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资料,可以随时翻阅,温习那些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翻阅一本经典的老式工具手册,精确、可靠,但缺乏现代设计的流畅感。它的结构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递进之上,从信号的捕获到最终的存储和播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闭环。我注意到书中对于错误检测与纠正(Error Correction)机制的探讨篇幅相当可观,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作者在确保数据可靠性方面的匠心独具。对于任何一个从事音视频系统设计的人来说,理解这些纠错码的原理,远比学会使用最新的后期软件来得更为根本。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隐藏在现代设备背后的复杂电子学和信息论知识,以一种相对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它可能无法教你如何拍出一部大片,但它绝对能让你深刻理解支撑这部大片流畅播放的每一块技术砖石是如何被精心砌筑起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带有浓厚的学院派色彩,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引人注目的营销术语或时髦的口号。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将他毕生的研究心得和工程经验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应用”部分的解读——它并非仅仅罗列现有的技术,而是深入探究了每一种技术选择背后的权衡与取舍。例如,在讨论不同音频压缩算法的性能差异时,作者不仅仅给出了比特率和失真数据,还结合了心理声学的原理进行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频段的损失对人耳来说是“不明显”的,而另一些频段则需要被严格保护。这种将硬核工程与人本感知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书,对于希望从事底层研发或标准制定的专业人士来说,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但绝对是值得的。它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塞满了精炼的专业知识点,读起来需要频繁地查阅附录或进行外部检索来理解某些特定的缩写或早期的设备代号。特别是在涉及复杂传输协议和网络化音视频架构的那几章,结构复杂到需要对照多个流程图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书籍,它更适合在安静的午后,伴随着一杯咖啡,手边放着计算器和笔记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思考。它的价值在于其知识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它仿佛囊括了过去几十年音像技术发展的精华和教训。尽管某些章节的描述可能略显过时,但这恰恰体现了它的历史厚重感,让我们得以一窥行业是如何从那个相对原始的状态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数字洪流中的。
评分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操作指南的书,教人如何使用最新的数字编辑软件或者拍摄设备,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完全是错误的。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似乎更关注的是技术演进的历史脉络和背后的科学原理,而非具体的产品应用。其中关于光学记录介质(比如早期的激光唱片和光盘技术)的原理介绍,简直是一部微缩的材料科学史。作者细致地描述了不同材料对激光束的反射和刻录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最终的音视频质量。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技术革新的年代,能真切感受到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密的物理设计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书中对于数字信号的采样、量化和编码过程的论述,虽然略显枯燥,但其深度和广度却是市面上许多轻量级读物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系统框图,但一旦理解,收获的将是对整个数字音像生态系统的清晰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