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EDA技術及數字係統的應用
:55.00元
售價:37.4元,便宜17.6元,摺扣68
作者:包明,曹陽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301238776
字數:636000
頁碼:4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可作為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相關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內容提要
“EDA技術”課程受益麵很寬,又是一門發展迅速、工程性強、須緊密結閤技術發展前沿的現代電子設計技術課程。
本書作者給齣瞭FPGA的一些設計技巧和實用設計方法,以及FPGA綜閤設計實例。通過本書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能夠掌握常用的EDA開發軟件,及時將學科的新成果引入教學中,將HDL硬件描述語言設計方法和FPGA的開發技術及符閤工程規範的係統設計技術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強調理論和實際的聯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本書可作為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相關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個技術論壇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的,當時他提到這本書對於理解現代硬件架構中內存訪問模式的優化非常有啓發性。我當時有點疑惑,因為我更關注的是軟件層麵的算法實現,對硬件的細節不甚瞭解。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來後,我發現它的章節編排邏輯非常獨特。它沒有按照傳統的“理論—實踐”的綫性結構走,而是采取瞭一種“問題導嚮”的敘事方式。比如,它用一個具體的性能瓶頸案例(比如某個大型數據集加載時間過長)作為引子,然後層層剝繭地分析導緻這個問題的係統級原因,最後纔提齣解決方案。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特彆是關於緩存一緻性和並行計算模型的部分,作者的論述深入淺齣,將復雜的並發控製機製用生動的比喻解釋清楚。讀完這些章節,我對如何編寫齣更高效、更貼近硬件特性的程序有瞭全新的認識,這對於我平時寫的那些對速度要求極高的計算密集型代碼,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確實讓我跳齣瞭純粹的軟件思維定式。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質量讓我略感失望。作為一本號稱前沿技術的書籍,很多關鍵概念的圖示顯得過於簡單,甚至有些模糊不清,需要我反復在網上搜索更清晰的圖例來輔助理解。比如在介紹一種新型的信號處理濾波器時,書中的波形圖看起來像是用早期的繪圖軟件製作的,完全沒有展現齣該技術在時域和頻域上的精妙之處。而且,書中的代碼示例雖然提供瞭,但多數都是僞代碼或者特定語言(如MATLAB)的片段,對於習慣於Python或C++的讀者來說,需要花費額外精力進行轉換和驗證。我期待的是那種能直接“復製粘貼”後就能運行並觀察結果的範例。盡管如此,文字部分的深度是無可厚 বুকে的。作者在探討非綫性係統建模時,引入瞭最新的拓撲數據分析(TDA)的視角,這部分內容非常新穎,市麵上很少有教材敢於涉及這麼深的內容。如果能把圖文排版提升一個檔次,這本書的價值會更上一層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其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閤著現代感十足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謹與前沿。我本以為這是一本麵嚮初學者的入門讀物,畢竟“應用”二字給人的感覺總是相對寬泛和基礎。然而,當我翻開目錄,纔發現我對它的預判完全錯瞭。它深入探討瞭數據清洗、特徵工程的底層邏輯,特彆是關於缺失值處理的那些高級統計方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詳盡。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如何利用時間序列分解來優化異常值檢測,那部分的數學推導非常紮實,完全不是市麵上那些浮於錶麵的“速成手冊”能比擬的。作者對不同算法的適用場景分析得極其到位,比如在處理高維稀疏數據時,不同降維技術間的權衡取捨,作者給齣瞭非常細緻的性能對比圖錶,這對於我目前正在進行的一個復雜項目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閱讀過程中,我頻繁地需要對照查閱綫性代數和概率論的基礎知識,這更堅定瞭我的看法:這本書是為那些有一定基礎,渴望在數據挖掘和建模方麵更進一步的專業人士準備的“硬通貨”。它要求讀者不僅僅是會使用工具,更要理解工具背後的“為什麼”。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係統學習一下如何將機器學習模型部署到資源受限的邊緣設備上。我原以為這本書會側重於模型量化、剪枝等模型壓縮技術,或者講解如何使用特定的嵌入式AI框架。然而,書中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介紹係統級的功耗分析和熱管理策略,以及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操作係統調度器來配閤模型推理的實時性要求。這些內容雖然非常寶貴,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部署不僅僅是把模型塞進去那麼簡單,它涉及到整個硬件-軟件棧的協同優化。但是,對於我最關心的模型壓縮算法細節,書上隻是一筆帶過,提到瞭幾種方法但沒有給齣任何深入的數學推導或實際性能對比。我感覺作者的興趣點似乎更偏嚮於“係統構建”而非“算法微調”。對於一個主要目標是精通邊緣AI算法的讀者來說,這構成瞭一個小的遺憾,我得另找專業書籍來補充模型壓縮這塊的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結構有一種很強的“學術會議論文集”的感覺,即內容之間並非完全平滑過渡,而是各個知識點像被精心打磨過的寶石一樣獨立存在,閃耀著各自的光芒。例如,關於數據可視化那一章,它幾乎可以獨立成為一本關於信息圖形設計的專著。作者沒有停留在傳統的柱狀圖和散點圖,而是詳細剖析瞭如何運用“平行坐標圖”來揭示高維數據的聚類結構,甚至還討論瞭“人眼對色彩飽和度的感知閾值”與圖錶設計的關係。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令人耳目一新。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思想集錦”,它集閤瞭不同領域專傢對某一類問題的深刻見解,而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大綱。因此,它非常適閤作為進階研究人員的案頭工具書,隨時翻閱某個特定章節,獲取新的靈感和解決問題的獨特視角,而不是作為初學者從零開始學習的起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