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智能仪器设计基础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李泓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3022379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详细讲解了智能仪器的设计方法,对智能仪器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各种常用外围功能部件的使用,以及各种常用的算法都作了介绍。本书以c语言为主讲解程序,更加符合实际应用的需要。同时,书中提供了几个设计实例,都是编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面向广大电子设计工作者和大院校师生,适合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具有一定单片机基础的广大电子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章 概述
1.1 电子仪器的发展
1.2 智能仪器的特点和组成
1.2.1 智能仪器的定义
1.2.2 智能仪器的特点
1.2.3 智能仪器的组成
1.3 智能仪器的研制过程
习题
第2章 微处理器的选择
2.1 单片机的选择
2.2 8位单片机
2.2.1 51系列单片机
2.2.2 microchip公司的8位单片机
2.2.3 avr系列单片机
2.2.4 飞思卡尔系列单片机
2.2.5 其他类型8位单片机
2.3 16位单片机
2.3.1 msp430系列单片机
2.3.2 其他类型16位单片机
2.4 32位单片机
2.4.1 arm系列单片机
2.4.2 其他系列32位单片机
2.5 dsp数字处理器
2.5.1 dsp处理器的主要结构特点
2.5.2 dsp处理器的选择
2.6 常用微处理器程序下载方法
2.7 常用微处理器开发软件
习题
第3章 总线扩展技术
3.1 并行扩展
3.1.1 并行总线扩展方式
3.1.2 并行i/o扩展方式
3.2 串行总线扩展
3.2.1 spi总线介绍及应用
3.2.2 pc总线介绍及应用
3.2.3 单总线介绍及应用
习题
第4章 智能仪器输入/输出通道
4.1 模拟量信号输入通道
4.1.1 模拟量输入通道的一般组成
4.1.2 前置放大器
4.1.3 采样/保持器
4.1.4 多路开关
4.1.5 a/d转换芯片
4.1.6 v/f变换芯片ad650
4.2 模拟量信号输出通道
4.2.1 模拟量输出通道的组成及结构形式
4.2.2 d/a转换芯片及其与微处理器的接口
4.2.3 pwm型d/a转换器
4.3 开关量信号输入通道
4.3.1 开关量输入通道的结构
4.3.2 开关量输入接口
4.4 开关量信号输出通道
4.4.1 开关量输出接口的隔离
4.4.2 小功率驱动接口电路
4.4.3 中功率驱动接口电路
习题
第5章 智能仪器人机接口技术
5.1 键盘接口
5.1.1 非编码式键盘接口
5.1.2 编码式键盘接口
5.2 显示接口
5.2.1 led显示器
5.2.2 lcd显示器
习题
第6章 智能仪器通信接口
6.1 通用接口总线gp—ib
6.1.1 gp-ib标准接口概述
6.1.2 gp-ib接口芯片
6.2 串行通信标准rs-232与rs-485
6.2.1 rs-232标准及接口芯片
6.2.2 rs-485标准及接口芯片
6.2.3 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6.3 modbus协议
6.4 通用串行总线usb
6.4.1 usb的物理接口和电气特性
6.4.2 usb系统的组成
6.4.3 usb通信流
6.4.4 usb的传输方式
6.4.5 usb交换的包格式
6.4.6 usb典型器件
6.5 工业以太网
6.6 蓝牙技术
6.6.1 蓝牙技术的特色与工作原理
6.6.2 蓝牙芯片组及其实用连接技术
6.6.3 蓝牙模块的使用
6.7 电力载波通信
6.7.1 原理与方法
6.7.2 常用芯片
6.7.3 基于pl3105芯片的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
习题
第7章 智能仪器的软件设计
7.1 软件设计过程
7.1.1 系统定义
7.1.2 绘制流程图
7.1.3 编写程序
7.1.4 软件测试
7.1.5 文件编制
7.1.6 软件维护
7.2 软件设计方法
7.2.1 “自顶向下”设计
7.2.2 模块化设计
7.2.3 结构化设计
7.3 程序的结构
7.3.1 程序的基本结构
7.3.2 模块化的程序结构
7.3.3 中断与前/后台的程序结构
7.3.4 时间片与分时调度机制
7.3.5 多进程并行运行机制
7.3.6 多工序程序结构
7.3.7 基于状态机思路的程序调度机制
7.4 键盘管理
7.4.1 键值获取方法
7.4.2 一键一义的键盘管理
7.4.3 一键多义的键盘管理
7.5 中断、时钟管理
7.5.1 中断管理
7.5.2 时钟管理
习题
第8章 智能仪器典型处理功能
8.1 系统误差修正
8.1.1 系统误差的模型修正法
8.1.2 系统误差的标准数据校正法
8.1.3 零位误差和增益误差的校正方法
8.2 随机误差修正
8.2.1 算术平均滤波
8.2.2 去极值平均滤波
8.2.3 中位值平均滤波
8.2.4 滑动平均滤波
8.2.5 加权滑动平均滤波
8.2.6 一阶惯性滤波
8.2.7 程序判断滤波
8.2.8 复合滤波
8.3 粗大误差修正
8.4 量程自动转换与标度变换
8.4.1 量程自动转换
8.4.2 标度变换
8.5 测量结果的非数值处理
8.5.1 查表
8.5.2 排序
8.6 超限报警
8.7 自检、自校正与自动测量
习题
第9章 抗干扰技术
9.1 噪声与干扰
9.1.1 噪声与干扰简介
9.1.2 电磁干扰的形成因素
9.1.3 电磁干扰的分类
9.1.4 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
9.1.5 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
9.1.6 智能仪器电磁干扰控制的一般方法
9.2 硬件抗干扰技术
9.2.1 屏蔽技术
9.2.2 接地技术
9.2.3 滤波技术
9.2.4 隔离技术
9.2.5 看门狗技术
9.3 电源抗干扰技术
9.3.1 电源干扰的类型
9.3.2 电源干扰的耦合途径
9.3.3 电源抗干扰的基本方法
9.3.4 emi电源滤波器
9.3.5 瞬变干扰吸收器件
9.4 软件抗干扰技术
9.4.1 概述
9.4.2 指令冗余技术
9.4.3 软件陷阱技术
9.4.4 故障自动恢复处理程序
9.4.5 开关量输入/输出软件抗干扰设计
9.4.6 编写软件的其他注意事项
习题
0章 设计实例
10.1 单片机电子时钟设计
10.1.1 功能描述
10.1.2 硬件设计
10.1.3 软件设计
10.2 智能电容/电感测试仪
10.2.1 功能描述
10.2.2 硬件设计
10.2.3 软件设计
10.3 电动支架遥控器
10.3.1 功能描述
10.3.2 硬件设计
10.3.3 软件设计
10.4 电视电动支架
10.4.1 功能描述
10.4.2 硬件设计
10.4.3 软件设计
10.5 阴极保护电源
10.5.1 功能描述
10.5.2 硬件设计
10.5.3 软件设计
10.6 美元面值识别仪
10.6.1 功能描述
10.6.2 硬件设计
10.6.3 软件设计
习题
参考文献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智能仪器设计基础》对“测试与验证”环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很多设计类书籍中,设计完成后往往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自己去测吧”的开放式结局,但这本书却将测试和可靠性视为设计生命周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使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和万用表进行系统级的故障排查,并且给出了“七步排障法”等实用的流程指导。最吸引我的是关于仪器校准和漂移分析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公式,而是详细讲解了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实验室环境来模拟长期工作条件,并探讨了由于温度变化、元器件老化等因素导致的系统误差如何被量化和补偿。这种对“如何证明你的仪器是准确的”这一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作者对工程严谨性的深刻理解。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智能仪器,不仅要能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能持续、可信赖地工作,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工具箱和方法论,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设计基础”读物的期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工业美感,那种冷静的蓝灰色调搭配上简洁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手册类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们通常晦涩难懂,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难以想象的理论推导。然而,当我翻开《智能仪器设计基础》的第一章时,那种预感就被彻底打破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概念“翻译”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语言。书中对传感器技术原理的阐述,没有止步于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当下最新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比如智慧农业中的土壤湿度监测,或者工业4.0中对机器振动信号的实时分析。特别是关于信号调理部分的讲解,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对比了不同滤波器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电路中的实现细节,甚至还配上了清晰的框图和仿真结果截图,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对“如何让微弱的信号变得可用”这个问题有了具象化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从基础的物理量采集到最终的数据可视化,每一步都铺垫得非常扎实,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质量绝对是业界一流的水准。在阅读技术书籍时,清晰的插图是理解复杂架构的关键,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关于电源管理模块的层级图,还是复杂的数字逻辑电路图,线条都非常锐利,标注清晰到位,完全没有那种低分辨率扫描件带来的模糊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习惯性地使用“类比”的方式,这极大地降低了认知负担。例如,在解释了数字滤波器中的“IIR”和“FIR”结构时,作者用修建水坝和疏通河道的比喻来区分它们的反馈机制和计算复杂性,使得抽象的数学模型立刻变得生动起来。此外,书中大量的代码示例,无论是C语言还是Python脚本,都经过了精心格式化,注释详尽且准确。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示例,独立搭建了一个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简单数据记录仪,发现只要严格按照书中的步骤和参数设置,即便是第一次进行这类整合项目的我,也能顺利点亮并获得可信的结果。这种“即学即用”的设计理念,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少见的。许多声称是“基础”的书籍,要么过于简化,泛泛而谈;要么就是直接嫁接了最新的研究论文,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智能仪器设计基础》的作者似乎有着非常丰富的工程经验,他们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内功心法”,哪些是锦上添花的“花架子”。比如,在讨论模数转换器(ADC)时,它不仅讲解了有效位数(ENOB)和信噪比(SNR),还细致地分析了直流误差、非线性误差等校准方法,并且非常务实地指出了在实际采样过程中,时钟抖动对测量结果的破坏性影响,甚至还给出了一些初步的抗抖动设计建议。这种注重细节和对实际工程挑战的预见性,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材,而是在听一位资深工程师传授他的“独门秘籍”。特别是关于嵌入式系统与PC端上位机通信协议的设计部分,作者没有局限于常见的串口或USB,而是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Ethernet或更底层的SPI/I2C总线进行高效数据传输的封装和优化,这对于那些想要开发更复杂数据采集系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思维”的培养路径,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偏向硬件实现的指南,它们更侧重于元器件的选择和焊接技巧,但往往忽略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是如何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这本《智能仪器设计基础》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设计权衡”(Design Trade-off)的问题,比如在追求高精度和低功耗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或者在选择嵌入式处理器时,是选择运算速度快的ARM Cortex-M系列,还是选择集成度更高的单片机。作者通过几个贯穿全书的案例研究——从一个简单的温度计到复杂的医疗诊断设备——展示了这些决策是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成本、体积和可靠性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软件架构的讨论。它没有将软件视为硬件的附属品,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与硬件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分析。对于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选择、驱动程序的编写规范,甚至是如何进行固件的空中升级(OTA),都有着深入浅出的分析。这使得读者能够跳出“画电路图”的思维定势,真正理解一个“智能仪器”是一个软硬件深度融合的复杂生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