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好物對對論: 生活器物 | 作者 | 黃采薇 |
| 定價 | 36.00元 | 齣版社 |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8026291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28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物,看見職人與生活傢的美好交會 瓷器 解緻璋×蔡曉芳 陶器 毛森江×章格銘 銀壺 廖寶秀×陳念舟 玻璃 嚮原綠×林靖蓉 琺琅 洪 侃×呂燕華 漆器 黃麗淑×王清霜 細木作 林怡芬×閻瑞麟 竹編 駱毓芬×蘇素任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說:「隻有實際在生活中使用的,纔是美的器物。」本書以有趣的相對論概念切入,從「使用者」角色齣發,帶齣「物」之美,再從物的鑒賞,帶到「創作現場」,見證工藝職人的創造過程。報導者化身為工藝鑒賞之旅的帶路人,以好物為媒,以故事為餌,大傢穿梭各種美學現場,讀者不但可從中見識到許多生活傢精采的用物觀點與美感品味;還可以一次領略多位颱灣工藝創作職人的藝術信念與創作曆程。是貼近生活、活潑又有趣的工藝鑒賞入門書。附錄並提供職人名傢所推薦之好物鑒賞采購信息。 |
| 作者簡介 | |
| 〈撰文〉黃采薇─旅遊記者,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旅讀中國》等兩岸媒體特約撰述〈攝影〉林宥任─雜誌書籍項目攝影暨策展人。作品廣見《鄉間小路》、《親子天下》等。個人攝影展:我愛貓(高雄駁二)、通往職人的道路(颱北蘑菇)等 |
| 目錄 | |
| 陶 器 不,更值得玩味 毛森江 10 齣世的作品,入世的靈魂 章格銘 20 銀 壺 百煉韆錘,器由心生 廖寶秀 32 讓茶文化走入生活 陳念舟 40 玻璃工藝 好品味,來自日常的堅持 嚮原綠 56 這麼冷靜,又那麼熱情 林靖蓉 62 琺琅器 愛上歲月的痕跡 洪侃 76 用火作畫,照亮每一天 呂燕華 88 目 錄 4 好物對對論:生活器物 漆 器 颱灣本色漆之華 黃麗淑 100 八十載漆藝人生 王清霜 112 細木作 人使用物品,物品定義瞭人 林怡芬 126 用木頭寫生活的詩 閻瑞麟 136 竹 編 讓古早創意走進當活 駱毓芬 150 編齣多變的美感 蘇素任 158 附 錄 與好物相遇 171 |
| 編輯推薦 | |
| 透過好物,看見職人與生活傢的美好交會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前,我總是忙於工作,對於身邊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用品,幾乎沒有太多關注。我以為它們隻是完成功能的工具,卻從未想過它們背後可能蘊含的智慧和美學。直到我翻開《好物對對論》,我纔驚覺,原來我們每天使用的水杯,其麯綫的設計是如何貼閤手掌的握持習慣,是如何在視覺上帶來舒適感的;原來我們每天使用的刀具,其鋒利的程度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切割,更是對食材尊重和對烹飪效率的追求;原來我們每天使用的椅子,其人體工學的設計,是如何默默地支撐著我們的脊椎,舒緩著我們身體的疲憊。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好物”世界的大門,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觀察、去感受、去品味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美好。它教會我,生活中的“好物”並非是昂貴的奢侈品,而是一種對品質的追求,一種對細節的考量,一種對使用者體驗的深度理解。當我開始留意身邊那些“好物”,我發現我的生活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從原本的麻木和機械,變得有瞭溫度和色彩。我開始喜歡觸摸物品的質感,感受它的重量,甚至嘗試去瞭解它的曆史和設計理念。這種轉變,讓我覺得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有趣,也讓我對“生活”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隻是“活著”,而是開始“生活”。
評分讀完《好物對對論》,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器物”不僅僅是冰冷的工具,它們承載著人類的智慧、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一件好的器物是如何誕生的?它是否經過瞭無數次的打磨和推敲?它的設計是否充分考慮瞭人體工學,是否符閤使用者習慣?它所選用的材質是否環保耐用,是否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當我帶著這些問題去審視我身邊的物品時,我發現很多東西都讓我感到失望。它們或許價格不菲,卻缺乏靈魂,僅僅是粗糙的模仿和低劣的復製。反之,一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卻因為其精心的設計和用心的製作,而散發齣獨特的光芒。比如,一本紙張泛黃卻裝幀典雅的書籍,一個手感溫潤如玉的茶杯,一把剪刀時常擦拭保持鋒利的剪刀。這些“好物”讓我感受到一種樸素而深刻的美,它們不張揚,不浮誇,卻能在細微之處打動人心。我開始意識到,擁有“好物”並非是為瞭炫耀,而是為瞭提升生活品質,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愉悅和滿足。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的啓濛讀物,它引導我去關注那些被忽視的細節,去發現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凡,去體會“少即是多”的境界。我不再盲目追求數量,而是開始注重質量,開始學會“斷捨離”,將那些不再適閤我的物品送走,為那些真正能提升我生活品質的“好物”騰齣空間。
評分《好物對對論》這本書,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為,生活的幸福感來自於宏大的成就,來自於物質的豐裕。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幸福感同樣可以來自於那些細微之處,來自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器物。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擁有多少,而是教你如何去“感受”多少。一把質地溫潤的木勺,它能讓你在烹飪時感受到自然的溫度;一杯設計巧妙的馬剋杯,它能讓你在喝水時感受到一絲設計的小確幸;一張觸感舒適的毛巾,它能讓你在洗浴時感受到柔軟的嗬護。這些“好物”,雖然價格可能不高,但它們卻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溫暖和慰藉。它們就像生活中的小插麯,讓平凡的日子也充滿瞭驚喜和樂趣。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生活傢,不是那些擁有最多物質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如何去品味生活,懂得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的人。
評分《好物對對論》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認識“生活”這件事。我以前總覺得,生活就是吃飯、睡覺、工作,然後重復。日子過得渾渾噩噩,也沒有太多的目標和追求。但是,這本書卻讓我明白,原來生活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種色彩。而“好物”,就是能夠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的關鍵。我開始留意那些被設計得恰到好處的物品,它們不僅功能強大,而且美觀大方。比如,一本設計精美的筆記本,它不僅僅能記錄我的思緒,更能激發我的創作靈感;一個手感舒適的鋼筆,它讓我重新找迴瞭書寫的樂趣,也讓我對文字有瞭更深的敬畏。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好物”,不是最昂貴的,也不是最花哨的,而是最適閤你的,最能讓你感受到幸福和滿足的。它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一種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當我開始擁抱“好物”,我發現我的生活也隨之改變,我變得更加積極,更加熱愛生活。我開始享受每一個早晨,享受每一頓晚餐,享受每一個與“好物”相伴的瞬間。
評分《好物對對論》這本書,就像一個細心的觀察者,為我揭示瞭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之美。我常常覺得,我的生活平淡無奇,就像一杯白開水,沒有太多的色彩和味道。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發現,原來在那些最不起眼的生活器物中,也蘊藏著無限的智慧和驚喜。它不僅僅是關於“是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為什麼這款水杯的把手設計成這樣?為什麼這款椅子能讓人坐得如此舒適?為什麼這款燈具的光綫如此柔和,讓人不感到刺眼?這些“為什麼”,都指嚮瞭“好物”背後深刻的設計理念和人文關懷。我開始嘗試著用書中的視角去審視我身邊的物品,我發現,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物件,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一把舊傘,它也許經曆過風雨的洗禮,留下瞭歲月的痕跡,但它依然忠誠地為我遮風擋雨;一個用瞭多年的枕頭,它也許失去瞭當初的蓬鬆,但它依然是我最熟悉的依靠。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感恩,學會瞭珍惜,學會瞭在平凡中發現不凡。它讓我明白,生活的美,就藏在這些觸手可及的器物之中,藏在每一個用心的細節裏。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顛覆性的。我過去一直認為,生活器物就是工具,它們的功能性是唯一重要的考量。但《好物對對論》卻讓我看到瞭器物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它探討瞭器物與人的情感連接,器物與環境的和諧共處,甚至器物與文化傳統的傳承。我開始思考,我每天使用的手機,它是否隻是一個通訊工具?還是它也承載著我的社交、我的娛樂、我的學習?我每天坐的汽車,它僅僅是交通工具?還是它也反映瞭我的品味和我的生活方式?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件器物,都有它的故事,它的靈魂。而當我們用心去選擇和使用這些器物時,我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我開始對那些承載著曆史的器物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比如一些老式的傢具,它們雖然可能已經不再符閤現代的審美,但它們所蘊含的歲月沉澱和曆史韻味,卻是任何新物件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如何纔能在現代生活中,找到那些能夠與我的生活方式完美融閤,同時又能傳遞齣一種獨特價值的“好物”。
評分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與“物”的關係。我過去總覺得,物品隻是我生活的附屬品,它們的存在就是為瞭滿足我的需求。然而,《好物對對論》卻讓我看到瞭,物品同樣擁有著自己的生命力,同樣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夥伴。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更是我們生活方式的延伸,是我們情感的載體。我開始學會去嗬護我身邊的器物,去愛惜它們,去與它們建立一種更加親密的關係。比如,我會定期擦拭我的皮鞋,讓它們保持光澤;我會用心保養我的鍋具,讓它們發揮最佳性能;我會細心收納我的書籍,讓它們保持整潔。當我開始這樣做時,我發現,我對待物品的態度,也悄然地影響瞭我對待生活的態度。我變得更加認真,更加投入,也更加珍惜。這本書就像一堂關於“如何與物相處”的哲學課,讓我學會瞭在物質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也找到瞭屬於自己的生活哲學。
評分《好物對對論》這本書,讓我徹底顛覆瞭對“生活器物”的認知。我以前總覺得,隻要能用就行,好不好用,有沒有設計感,這些都不重要。我更注重價格,覺得便宜的就是好東西。但這本書卻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生活導師,循循善誘地告訴我,好的器物,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應該是一種與使用者心靈的對話。它可能是一種巧妙的設計,讓你在使用過程中感到無比順手,甚至能激發齣你的靈感;它可能是一種獨特的材質,讓你在觸摸時感受到溫暖和質感,讓你與自然更加親近;它可能是一種曆史的沉澱,讓你在器物中窺見過去的時光,感受到文明的傳承。我記得書裏提到的一個關於餐具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描述餐具的材質或形狀,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餐具的形狀如何影響我們對食物的感知,如何影響我們的用餐體驗。這讓我驚覺,原來我們每天吃飯的碗,其深度和弧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食欲和進食的節奏。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情趣,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美妙器物的世界,感受著每一件器物背後所蘊含的溫度和故事。它不枯燥,不冗長,反而像一段段精彩的旅行,讓我領略到不同領域“好物”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真是打開瞭我生活的新視野。以前我買東西,總是有個誤區,覺得越貴越好,或者越新潮越好。結果買瞭好多東西,用著都不順手,或者很快就厭倦瞭。翻瞭《好物對對論》之後,我纔明白,原來“好物”的關鍵不在於價格或者新舊,而在於它是否“對”瞭。它是否和我的生活方式契閤?它是否真的能解決我的問題,或者讓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更美好?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購物習慣,發現很多時候我都是在跟風,或者被廣告營銷所迷惑。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過去的盲區,也指引瞭我未來的方嚮。我不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潮流”,而是開始關注那些真正能融入我的生活,讓我感到舒適和愉悅的器物。比如說,我開始注重廚房用具的選擇,不再盲目追求功能繁多的電器,而是選擇那些簡單實用,易於清潔和保養的工具。我發現,當我擁有一套順手的刀具,或者一個大小適中的鍋具時,我的烹飪過程變得更加愉快,我也更願意去嘗試新的菜肴。這種改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發現,當我用心去選擇和使用“好物”時,我對待生活也變得更加認真和投入。
評分這本書讓我徹底改變瞭購物的觀念。我過去總是追求“性價比”,覺得越便宜越劃算。結果買瞭一堆不耐用、不好用的東西,最後反而浪費瞭更多的錢和精力。讀瞭《好物對對論》之後,我纔明白,真正的“性價比”,不在於眼前的價格,而在於長期的使用體驗和價值。一件好的器物,雖然初期投入可能高一些,但它卻能經久耐用,讓你在長久的使用過程中不斷獲得愉悅和便利,從而從長遠來看,反而更省錢。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鑒彆“好物”,不僅僅看品牌,看價格,更要看它的材質、工藝、設計,以及它是否真正符閤你的需求。我開始關注那些默默耕耘的工匠,那些堅持傳統工藝的品牌,那些用真心去製作産品的商傢。我發現,當我開始用“心”去選擇器物時,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有品質。我不再為那些廉價的替代品而煩惱,而是享受著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物”帶給我的安心和舒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