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东、刘肯编著的《激光原理(普通高等教育 电子科学与技术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首先阐 述激光与普通光的本质区别,使读者对于激光有一个 总体认识;接下来讨论激光谐振腔、高斯光束和高斯 光束的变换,读者可以了解激光谐振腔和激光光束的 性质,掌握激光光束的变换规律和操控方法;通过激 光器经典理论和半经典理论的学习,读者能够了解激 光放大和振荡的基本规律;激光器模式控制和脉冲激 光器部分则主要讲述如何对激光器进行操控来实现激 光的高频率分辨或者高时间分辨;*后对于常见的典 型激光器作了简单介绍,使读者对于不同类型激光器 的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本科生激光原理课程教 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师生及工程技术 人员参考。
前言
第1章 光波的相干性描述
1.1 激光的概念
1.2 光波的模式密度
1.3 光波的纵向相干性
1.4 横向相干性
1.5 集光率与辐射度
习题
第2章 光学谐振腔的一般性质
2.1 平行平面镜腔的光强透射率
2.2 谐振频率
2.3 模式频率宽度
2.4 光子寿命与品质因子
习题
第3章 高斯光束与激光谐振腔
3.1 对称共焦腔中的自再现模
3.2 高斯光束
3.3 薄透镜对高斯光束的变换
3.4 一般球面镜光学谐振腔中的高斯光束
3.5 高阶模
3.6 谐振腔的谐振频率
习题
第4章 高斯光束传输变换
4.1 高斯光束的聚焦
4.2 高斯光束的准直
4.3 光线光学的矩阵方法和高斯光束的传输变换
习题
第5章 受激辐射和光增益
5.1 受激辐射
5.2 自发辐射的经典谐振子模型
5.3 激光增益
5.4 增益截面
5.5 非辐射跃迁和量子效率
习题
第6章 激光放大器
6.1 三能级系统与四能级系统的粒子数变化的速率方程
6.2 增益饱和
6.3 放大器增益
6.4 光纤放大器
习题
第7章 连续波激光器
7.1 激光产生的条件
7.2 激光器稳态运转
习题
第8章 激光器的半经典理论
8.1 密度矩阵
8.2 集居数矩阵
8.3 电磁场方程
8.4 激光器的单模运转和速率方程解
8.5 激光器的多模运转
8.6 两模运转和模竞争问题
8.7 三模运转和锁模
习题
第9章 气体激光器
9.1 运动原子的多普勒效应
9.2 气体原子激光器振荡的定性讨论
9.3 气体原子辐射的频率分布
9.4 非均匀加宽增益介质的增益系数
9.5 气体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光强
习题
**0章 激光器模式控制
10.1 均匀加宽增益介质激光器
10.2 非均匀加宽增益介质激光器
10.3 激光器的稳频
习题
**1章 脉冲激光器
11.1 Q开关激光器理论
11.2 Q开关激光器产生激光脉冲的过程
11.3 激光器Q开关实现方法
11.4 激光器锁模原理
11.5 激光器锁模的方法
习题
**2章 典型激光器简介
12.1 原子激光器
12.2 分子激光器
12.3 离子激光器和准分子激光器
12.4 固体激光器
12.5 光纤激光器
习题
**3章 半导体激光器
13.1 半导体材料的性质
13.2 半导体激光器的谐振腔
13.3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13.4 半导体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习题
附录A 薄透镜对光束的变换性质
附录B 方形球面镜谐振腔的谐振频率
附录C **1章式(1145)的推导
附录D 布拉格声光光栅的衍射效率与光纤光栅的反射率
附录E 符号索引
附录F 习题参考答案与解答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逻辑架构和内容组织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过去阅读其他教材时,常常感到章节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仿佛是几篇独立的论文拼凑而成。但翻开这本,你会发现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构建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的激光器分类到微观的粒子激发过程,每一步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和平滑。举个例子,当讲到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pn结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异质结的能带匹配如何影响载流子的注入效率和光子产率,这种层次感的递进,让人读起来心悦诚服。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痛点”,在关键的物理模型推导完成后,总会穿插一些简洁明了的工程应用实例或者历史背景介绍,这极大地缓解了纯理论学习带来的疲惫感,也让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符号组合。我个人对其中的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那一章印象深刻,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线型增益和吸收的细节,为后续理解阈值和效率奠定了极佳的基础。
评分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极高的自洽性和完整性。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初阶到中阶激光物理所必需的核心知识点,且每一部分的介绍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没有出现前后矛盾或标准不统一的情况,这对于建立正确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在讨论激光器的效率和噪声特性时,它非常细致地平衡了理论分析与实际工程参数之间的关系,比如对量子极限效率的讨论,会结合实际材料的限制因素进行修正,这种务实的态度非常可贵。再者,这本书的参考书目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列出了经典著作,还指向了一些近年的高影响力文献,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进阶路径。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编辑质量和学术水准都达到了顶尖水平,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艰深复杂的学科,以一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绝对是专业学习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选择。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份量感是压倒性的,但绝不是那种故意堆砌篇幅的注水书。当你真正沉浸进去阅读时,会体会到其内容的密度和广度。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在处理基础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现代激光技术的前沿动态。例如,在讨论锁模技术时,它不仅详细介绍了Kerr透镜锁模等经典方法,还用了一小节篇幅概述了近年来兴起的拓扑光子学在超快激光脉冲产生中的应用潜力,这体现了编者对学科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力。另外,这本书的习题设计也颇具匠心,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的套用公式的计算题,很多题目都是半开放式的设计,需要读者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推理,真正考验了对原理的掌握程度,而不是简单的记忆能力。我敢断定,如果能扎实地完成书后的大部分习题,那么在光电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取得高分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格调,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简洁有力的白色和橙色字体,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它蕴含的专业性和深度。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非常厚实,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即便是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我当时正准备系统学习光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但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侧重理论的枯燥推导,要么又过于简略以至于实用性不强。而这本的排版布局,我感觉把握得恰到好处,它并没有一开始就将读者推入深奥的量子力学模型中,而是循序渐进地从光的本性、介质与光的相互作用讲起,为后续的激光产生和特性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那些关于能级跃迁和受激辐射的插图,用色和构图都极为精妙,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我花了点时间粗略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对光腔理论的讲解部分似乎非常详尽,光束的模式和稳定性分析应该是它的强项,我很期待接下来的学习体验,希望它能真正成为我探索激光世界的得力助手。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但又透露着一种对科学的赤诚与热情,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教材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感。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物理概念时,会巧妙地运用类比和形象化的语言,即便是一些对光学背景知识掌握不深的人,也能大致跟上思路。例如,描述激光腔中的光场分布时,它用到了类似于“驻波的形状决定了声音的音色”这样的类比,瞬间拉近了读者与抽象电磁波概念的距离。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数学推导时的态度——既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步骤,但也不会过度纠缠于不影响核心理解的代数变换。它会清晰地标示出哪些是必须推导的核心公式,哪些是可以通过查阅附录或使用特定软件快速验证的辅助部分。这种权衡把握得非常老道,让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课堂教材,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工程师职业生涯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