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左传精萃——国学文化经典读本
:10.00元
售价:6.8元,便宜3.2元,折扣68
作者:中山大学中文系 ,李南晖 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360473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所以它的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 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这部书是对春秋的解释,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各国间的矛盾和斗争,擅于叙事写人,所以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这部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候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当时诸候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相当丰富。本书精选了《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此外,编者还给每篇作品都写了个提要,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间或也作一些文学评点。
目录
前言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宋南宫万之勇(庄公十一、十二年)
晋献公假途伐虢(僖公二年、五年)
齐楚召陵会盟(僖公四年)
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二年)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宋国的败将华元(宣公二年)
昏君晋灵公(宣公二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
齐晋搴之战(成公二年)
知警对楚共王(成公三年)
不忘故国的钟仪(成公九年)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
晋灭偪阳(襄公十年)
子罕以不贪为宝(襄公十五年)
齐晋平阴之战(襄公十八年)
张骼、辅跞挑战楚军(襄公二十四年)
崔杼弑齐庄公(襄公二十五年)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郑子南与子皙争聘(昭公元年)
晏子不更旧宅(昭公三年)
齐鲁炊鼻之战(昭公二十六年)
专诸刺吴王(昭公二十七年)
邾庄公之死(定公二年、三年)
吴楚柏举之战(定公四年)
鲁国侵齐(定公八年)
齐鲁清之战(哀公十一年)
楚国白公之战(哀公十六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字体,在灯光下显得沉稳而不失高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古文字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装订工艺严丝合缝,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扎实的满足感。我特别喜欢它内文的排版,注释和原文的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方便了随时查阅和对比。对于初次接触国学经典,或者希望系统整理传统文化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设计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那种翻阅时的沙沙声,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历史悠久的年代,深深地感受到出版方在传承文化上的那份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在辅助阅读材料的构建上做得尤为出色,可以说是超越了单纯的文本呈现。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个多媒体学习包的纸质版本。我留意到,在关键概念的阐释后,常常会附带一份图表或思维导图的总结,这些视觉化的辅助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难度。此外,它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和其所属时代的主要思想流派的介绍,也安排得井井有条,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系统的历史观和哲学框架,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片段。这对于构建稳固的国学基础知识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种“精萃”类的解读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为了追求篇幅的精简,会导致原意的失真或观点的片面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采取了一种非常高明的“点状突破”策略,选取了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思想深度的章节进行详尽阐释,那些被挑选出来的段落,无一不是历史的转折点或者人物性格定型的关键时刻。这种精选的艺术,体现了编者对原著的极高掌控力,他们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去芜存菁,只留下最闪耀的那部分光芒。对于时间有限的现代人来说,它提供了一条高效且高质量的入门路径,让人不必被浩瀚的原典吓倒,而是能迅速领略到中华文明核心思想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角度极为精妙,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古文,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精神的深度剖析,提炼出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现代视角的解读和背景梳理,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政治斗争或道德抉择,忽然间与我们当下的困境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比如,书中对“义”与“利”的权衡论述,放在今天商业伦理的讨论中,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勾勒,又不乏对细节生动传神的描摹,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时会拍案叫绝,感叹古人的洞察力之深远。这套书成功地将“死的文字”读成了“活的历史”。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复兴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更像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调与读者对话。读完之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滋养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民族性格中那些被现代性冲淡的优秀品质,比如对家国天下的担当,对自我修养的恒久追求。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文化基因中那些宝贵的底色,并且鼓励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保有对“慢思考”和“深内省”的珍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