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农本:第陆辑:“近代农业农村经典文献”述评 |
| 作者 | 王曙光 |
| 定价 | 40.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 ISBN | 9787517708452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农本》系列出版物自2012年起在我社连续出版,其宗旨在于以学术的严谨态度关注中国“三农”,以沉潜客观的心态观照中国乡土社会,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综合的视角研究中国农村,忠实而系统地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农业和农村所发生的变化。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教授主编。 本书是我社连续出版物《农本》的第六辑。本辑是近代农业农村经典文献编纂小组的青年学者对近代农业农村经典文献及文献作者的学术评论。这些文献涵盖了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乡村建设、农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著作,学术评论中肯、严谨,对于读者理解近代农业农村经典历史文献会有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民国时期农村社会调查概况与农村土地问题——《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述评/都田秀佳 生存在“人身独立”与“资本依赖”夹层的近世佃农——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述评/呼倩 正经界,除积弊,兴生产——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述评/呼倩 董时进农业经济思想述评/陈黄蕊 李景汉的社会调查思想——《定县社会调查概况》和《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述评/都田秀佳 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农村——冯和法《农村社会学大纲》述评/余航 贴近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现实的力作——张丕介《土地经济学导论》述评/杨敏 大变迁时代的中国经济全景素描——方显廷编《中国经济研究》述评/冯璐 寻求中国农村变革的根本出路——郭真《中国农民问题论》评述/余航 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代表作——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述评/李雯轩 中国土地经济研究的早期尝试——邹枋《中国土地经济论》述评/杨敏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农村生产关系——陈瀚笙《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述评/台航 天下为公之理想,中外土地思想之精华——李健人《平均地权的理论与实践》述评/徐昊 以土地改革开启新中国之路——李中严《土地改革与新中国之道路》述评/徐昊 夏商周土地田赋制度考证——《中国古田制考》思想述评/台航 民国时期田赋制度概览——万国鼎《中国田赋鸟瞰及其改革前途》述评/孙瑞 中国土地改革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狄超白《中国土地问题讲话》述评/何西龙 改良主义土地思想之代表作——潘楚基《中国土地政策》述评/张逸昕 中国农村研究与农业经济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戴乐仁先生和他的中国事业/冯璐 于树德:革命者与合作专家/王东宾 近代中国农村制度与农村生活的忠实记录——田中忠夫《国民革命与农村问题》思想评述/杨扬 中国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反思——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述评/杨镇瑀 理解中国近代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参考资料——古楳《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评介/唐琦 中国乡村研究各学派的争鸣与碰撞——《中国农村问题》述评/杨扬 研究中国近代土地金融问题的重要参考——黄通《土地金融问题》述评/陈丹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认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近代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从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到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再到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涌现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和实践者,他们的论述,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第陆辑”的称谓,暗示着这可能是一个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这让我对整个系列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时期,或是某个关键的议题,比如土地改革的争论,或者农业技术引进的得失,亦或是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等等。无论具体内容如何,我都能感受到它试图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近代农业文献发展脉络,让我们能够从中洞察那个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知识分子和政策制定者们如何试图改变这一现状的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想必对中国近代农业史有着极为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没有能力去亲身阅读和消化海量的原始文献,而这本“述评”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非常欣赏那种能够将宏大叙事与细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既能把握历史的整体走向,又能深入到文献的具体内容和思想的精微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不仅指引我走向那些重要的文献,更能告诉我如何在这些文献中“看见”历史,理解那些曾经影响深远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传播和演变的。这种“述评”,如果做得好,能够极大地提高我们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的效率,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并非为了直接呈现文献本身,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深邃的解读和梳理。它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读者在浩如烟海的近代农业文献中穿行,辨析其精要,阐释其价值。我尤其关注的是“述评”二字,它意味着书中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罗列,更包含了作者对这些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批判性思考和时代定位。在我看来,阅读历史文献,尤其是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最怕的就是被动地接受,而缺乏一个引导者来帮助我们理解其产生的背景、核心观点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这本书似乎正是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可能通过对不同文献的比较、对作者思想的剖析、以及对文献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的作用的分析,为我们构建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究竟是因为它们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创新,又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那是一种历史沉淀的质感,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段凝结了智慧和汗水的岁月。我尤其对“近代农业农村经典文献”这个副标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预示着这里汇聚的将是那个时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脉络和思想精髓。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农业变迁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了解那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著作,它们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农村面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指导过无数实践、影响过亿万农民命运的文献。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细细品味那些时代的论述,去感受思想的碰撞,去理解前辈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这种期待,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人的缅怀。
评分阅读历史,尤其是关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我总会思考其现实意义。近代农业农村的经典文献,虽然诞生于过去,但其中蕴含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当下理解和解决“三农”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农本”二字,本身就道出了农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地位。这本书,以“述评”的方式,可能是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启发我们思考。它或许会揭示出某些看似古老的问题,其实在今天依然以新的形式存在;也或许会提供一些被遗忘的智慧,能够为当下的农业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更能从历史的维度,去审视当下农业农村的挑战和机遇。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可能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一次对未来方向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