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文化的真实义
定价:28.00元
作者:李东霖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12516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的真实意》一书是河南网络电视台专访蔡礼旭老师、刘余莉教授、江逸子老师、唐瑜凌教授、李越老师、黄柏霖警官、江松桦董事长等七位师长的合集。
中国是一个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的国家,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一以贯之而又兼容并蓄,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中,可以吸纳和提升每一个文明,并做到自我提升。而中华文化之所以有这样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在其着眼于家庭、落实在个人的教育传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家庭,教育要从孝开始。而整个社会则通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证了这种教育的完整性和建设性。正如孟夫子所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本书从国家、社会、企业等不同方面深入阐发了这一理念,为当下中国人应如何承传中华文化提供了一种可以具体落实在个人工作、生活和修学中的途径,并在全球视域内探讨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价值,深具启发性和现实性。
本书还附有国学大师李炳南编述之《常理举要》和释净空教授编辑之《老人言:古德智慧箴言118则》。
目录
序 中华文化与中国梦(凌孜)
蔡礼旭联合国国际和平会议发言
汉学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蔡礼旭老师访谈
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
刘余莉联合国国际和平会议发言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智慧
刘余莉教授访谈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蔡礼旭老师访谈
立德、立功、立言:雪庐老人的不朽人生
江逸子老师访谈
国画大师的道、德、仁、艺
唐瑜凌教授访谈
读经,从《论语》开始
黄柏霖警官访谈
中华文化,孝治天下
江松桦董事长访谈
传统文化带动企业和谐发展
李越老师访谈
中华之礼,恭敬庄严
释净空教授辑
老人言:古圣先贤的智慧箴言118 则
后 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中华文化感到迷茫、或者只是停留在表面认知的人量身定做的。它不是一本填鸭式的知识手册,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引领你一层一层地揭开中华文化的面纱。我之前对很多中国传统的哲学概念,比如“无为而治”、“兼爱非攻”等等,都只是模糊的印象,甚至有些误解。这本书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将这些概念的真实内涵展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孝道”的解读尤其让我感动。我一直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的顺从和赡养,但作者却将其上升到了“敬”和“承”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是对父母品德、学问、事业的继承和发扬。这种深度的理解,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一些行为,也让我看到了“孝”作为一种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因,其深远意义。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器识”的论述。在我看来,“器识”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才能。作者通过对古代圣贤的分析,阐述了“器”和“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只有“器识兼备”,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对人才培养的深刻见解,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不应只注重知识的获取,更应注重品德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书中对“中庸”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中庸”就是一种不偏不倚、随波逐流的态度,是缺乏原则的表现。但作者却将其解释为一种智慧的平衡,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它不是放弃立场,而是懂得权衡利弊,懂得把握适度的艺术。这种对“中庸”的重新解读,让我对中国人的处事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华文化。它不再是历史书上僵硬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思想,活生生的智慧,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我们的祖先,如何去理解我们自己,也如何去面向未来。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体系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在阅读一些原著的时候,会因为语言的晦涩或者概念的抽象而感到困难。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非常巧妙地连接了古老的智慧和现代人的理解。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哲学命题,而是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它们化繁为简,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中关于“仁”的阐释,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我之前对“仁”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爱人”这个层面,觉得有些空泛。但这本书却通过对“仁”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表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若己”等等,让我看到了“仁”是如何贯穿于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关系乃至国家治理中的。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准则。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命”的讨论。以往我对“天命”的理解,总觉得有些宿命论的色彩,好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作者却从更广阔的历史和哲学视角,去解读“天命”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比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历史规律的顺应,以及在顺境和逆境中保持乐观和进取的心态。这种解读,让我对“天命”有了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认识。 书中对“君子”形象的描绘,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之前觉得“君子”就是那种温文尔雅、不与人争的人。但作者却强调了“君子”的内在修养、道德操守、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种不断自我完善的追求。这种对“君子”的理解,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人格的重视和期许。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理论体系,更让我看到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影响了社会的进程。它是一本让我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认同”的书,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化”这个词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华文化就是那些历史悠久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或者是春节、中秋这些传统节日。但这本《中华文化的真实义》却带领我走向了一个更深邃、更广阔的维度。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文化符号,而是试图挖掘这些符号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结构。 书中对“天人合一”的阐释尤为触动我。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玄乎的概念,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哲学思想的梳理,将它具象化,让我理解到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追求,更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智慧。它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如何进行决策。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城市生活,这种“顺应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竟然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礼”的探讨。传统观念中,“礼”似乎是一种繁文缛节,束缚人的行为。但作者却将其还原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石,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礼”的演变和解读,我看到了它如何从最初的政治规范,逐渐演变成一种人伦道德的体现,再到现代社会中,即便形式有所变化,其核心精神——尊重、谦逊、秩序——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这种深度分析,让我对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读到关于“义”的部分,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义”就是江湖义气,是简单的“哥们儿”情谊。但书中将“义”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与“仁”、“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道德追求,是一种责任担当。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事迹的剖析,展现了“义”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让我认识到,这种精神力量,才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陈迹,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演进的有机体。它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精神,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正是其“真实义”所在。我不再将中华文化仅仅视为过去的辉煌,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在当下、塑造未来的强大力量,一种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像许多通俗读物那样,停留在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简单介绍,而是试图触及中华文化最深层、最核心的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它像一个精密的解剖刀,将一些看似模糊的哲学概念,比如“道”、“德”、“仁”、“义”、“礼”、“智”、“信”等等,进行层层剥离和深入剖析。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道”的解读,它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么抽象,而是被赋予了更具象化的意义,与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紧密相连。 书中对“阴阳五行”的解释也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我对这些概念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算命、风水这些浅层面上,总觉得有些神秘主义色彩。但这本书却从哲学、历史、甚至科学的角度,去探究它们在中国人思维方式、宇宙观中的根源。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展示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建筑学,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惯。这种严谨的论证,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知行合一”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这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但作者却将其提升到了人生境界的高度。它不是简单地说“知道了就要去做”,而是强调了实践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认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通过对古代哲人的思想以及历史事件的分析,我看到了“知行合一”如何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如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书中对“和而不同”的阐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和”就是一种妥协,一种压抑个性的融合。但作者却指出,真正的“和”并非放弃差异,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思想在处理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人际交往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是什么”升级到了“为什么”和“如何是”。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文化的表象,更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这种深度的探究,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中华文化的真正“肌理”,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他没有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而是深入到那些被时间洪流淹没的智慧片段,将其重新赋予生命。我尤其赞叹作者对“五行”之间相互关系的细致梳理,以及它如何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甚至政治思想中发挥作用。 书中对“情”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压抑情感的,强调理性和克制。但作者却通过对“情”在儒家、道家、甚至佛教思想中的不同解读,让我看到了“情”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体验,如何被融入到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从“喜怒哀乐”到“悲天悯人”,这种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人文关怀。 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道”与“术”的辨析。我一直觉得“道”是虚无缥缈的,而“术”是实实在在的。但作者却指出,“道”是根本,是规律,而“术”是实现“道”的手段。它强调了在运用“术”的时候,不能脱离“道”的指导,否则就会走向偏颇。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我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乃至商业策略都大有裨益。 书中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比分析,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作者没有简单地褒扬或贬低任何一方,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探讨这两种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演变和融合。他指出,中华文化并非简单的“一刀切”的集体主义,而是在集体主义的大框架下,也蕴含着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追求。 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华文化并非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发展的体系。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