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观音小百科
定价:39.80元
售价:27.1元,便宜12.7元,折扣68
作者:颜素慧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8066526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这是一本颇有意思的观音书籍。从开卷眼起,逐页展读,可以体会到编撰者的企图与创意。全书以六十篇《观音档案》贯穿为主轴。提出六十则轻松、有趣的问题,每个问题以不超过四页的短篇幅解惑,或者述说一段有趣的典故,如此一问一答,大家认识观音,兼顾知性与感性,打破一般介绍佛菩萨故事娓娓道来的长篇陈诉,切合现代人阅读的基调。
以“本亲近观音的书”作为书名副标,显见编撰者信心十足,视此书为亲近观音的入门之书,尽可能设身处理地由一般人好奇的眼睛来看观音,期能为想要亲近观音的人,在短的篇幅内,勾勒出观音轮廓的蓝图。
后一篇《观音图像》是张宏实先生的研究心得。张先生擅长以资讯应用与自然科学方法学,解析佛教艺术图像,素为我所钦佩。本篇以三跨页观音流变脉胳表,归纳出印度、汉地与西藏观音图像的发展趋向,对于佛教造像艺术有兴趣者,本篇深具参考价值。
整本书引人注意的是生动而有新意、图文并茂的美术编排,文辞明白,读来不枯燥,选用的图片亦契合旨趣。
来看观音
早的观音 莲华手菩萨
汉地人熟悉的观音 白衣观音
西藏人熟悉的观音 六字观音
圆满具足的宇宙菩萨 十一面千手观音
观音档案——认识观音的60种途径
观音的信仰档案
1.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在过去世曾经是父子?
2.阿缚卢枳帝湿伐逻,是谁的名字?
3.玄奘大胆替观士音菩萨改名?
4.观世音菩萨到底有多少名号?
5.观世音菩萨既已成佛,为何还称为菩萨呢?
6.观音菩萨头顶上的小人儿是谁?
7.观音菩萨要接引众生去的净土在哪里?
8.观音菩萨的嘴上怎么长出两撇小胡子?
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谁说的?
10.玄奘法师去印度参访的观音道场在哪里?
11.“不肯去观音”坚持不去日本,留守中国南海普陀山?
12.西藏有个布达拉宫,“不达拉”也就是“普陀洛迦”?
13.佛菩萨如此之多,为何大家都偏爱观世音菩萨呢?
14.观音菩萨曾因誓愿无法完成而后悔,后来是谁救了他?还传了密咒给他?
15.观音的眼泪也来帮忙救度众生?
16.释尊说观音菩萨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到底观音菩萨长什么样子?
17.观音菩萨总是手持莲花,莲花在佛教中有何特殊寓意?
18.观世音菩萨经济持哪些手势?
19.观音菩萨的一千只手要怎么画?
20.千手观音有多少持物?多少部众?
21.菩萨变身,“在十三观音”化身人间说法布教!
22.救度“六道”众生,菩萨变身“密教六观音”以方便度化!
23.慈悲的观音菩萨为何会现忿怒像?
24.十一面观音为何会十一张不同的脸?
观音的历史档案
25.大半个亚洲都信奉观音?
26.观音菩萨的早纪录出现在哪里?
27.观音信仰为何随大乘佛教而盛行?
28.观音造型是由印度湿碆神的造型转化而来?
29.西藏佛教的兴起与两位公主三着密切的关系?
30.与西藏人有缘的观音是哪一尊?
31.观音菩萨怎样辗转来到中国?
……
观音的修行档案
观音的资讯档案
观音图像——如何辨识观音造像?
坦白说,我对这类书籍的“实用价值”通常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与应用。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提供的许多小贴士和生活化的例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验证和体会的实践指南。例如,书中关于某些元素的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模式和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这种“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始终,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与自身经验进行对话的过程。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让知识真正活了起来,融入到呼吸之间,而非仅仅是书页上的文字墨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讨人喜欢了,那种温润的米白色封面,摸上去有一种近乎木质的细腻触感,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捧在手心里摩挲。封面上的烫金字体,遒劲有力又不失秀美,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设计,既结实耐用,又不会因为反复翻阅而松垮。内页的纸张选用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墨色过渡自然,排版疏密有致,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整体视觉呈现,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让人每次看到都会心生欢喜。我可以想象,即便是送给朋友,也是一份非常有品味和心意的礼物,不仅仅是因为它可能包含的内容,而是它从外到内的工艺水准,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这件事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在内容的同样不凡,让人对翻开扉页后的世界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编排实在是太具有逻辑性了,我非常推崇这种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它似乎是为零基础的初学者量身打造的,从最基础的概念定义开始,逐步过渡到历史沿革、艺术流派,最后甚至涉及到了当代解读和文化影响。这种清晰的脉络划分,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能够非常自信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每一次我以为自己快要迷失在细节里时,总能通过目录或者清晰的小标题重新定位方向。更难得的是,即便是对于那些相对偏门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作者也设置了专门的对比分析章节,用图表或列表的形式进行直观展示,使得复杂的对比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这种对结构严谨性的坚持,体现了作者在整理和传授知识上的专业态度和极高效率,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知识收益。
评分我是在一个友人推荐下购入的,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这类题材的书籍汗牛充栋,想要找到一本真正有深度、能带来启发的实在不易。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叙述方式,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反而像是进入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现场,将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场景描写之中。作者的文字功底极深,遣词造句间充满了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丝毫不显晦涩难懂,反而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耳边低语,引导着我一步步探索知识的脉络。特别是那些引用的典故和诗句,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是为这段文字量身定做一般,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张力和美感。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精神漫游,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作者名字的信任,我曾拜读过他/她的其他著作,对其深厚的学识底蕴和独到的见解深为折服。这次的新作,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其学术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关怀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存有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表现出了惊人的客观和公正,既尊重了传统文献的记载,又引入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跨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佐证和辩析。尤其是在对复杂语境的解读上,那种抽丝剥茧、不偏不倚的论述风格,让人感到一种思想上的安全感和可靠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完善,并且对于如何批判性地吸收信息、如何保持开放包容的求知态度,也形成了更加成熟的认识。这是一本经得起反复推敲,且每次重读都能有新领悟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