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及其应用
定价:45.00元
作者:吴斌,涂序彦,吴亚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0302484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经济控制、低成本自动化和智能控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研究开发了经济智能控制系统的概念、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经济智能控制研究发展了经济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将面向常规控制系统的经济控制推广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中,同时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引入经济控制的思想,实现经济控制与智能控制的结合,为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新的探索,为低成本自动化系统设计提供新的理论方法。
本书可作为从事大型控制、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与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研究、设计和应用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代码示例和快速部署的解决方案,毕竟“智能控制”这个词汇充满了行动力。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它将重点放在了“研究”而非“应用”的即时效果上。内容上,它大量篇幅用于阐述状态空间模型、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的融合机制,这对于理解底层逻辑自然是无可替代的,但对于急于在下个季度报告中展示“AI赋能”成果的经理人来说,可能稍显晦涩。书中对于“智能”的定义偏向于数学上的最优性证明,而不是工程上的快速迭代和用户体验。比如,在讨论如何量化“经济效益”这一模糊目标时,作者采用了一套相当复杂的效用函数,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来确定权重,这与我们追求的“自动化”目标似乎存在一定的张力。它更像是为研究机构的博士生准备的教科书,需要读者具备深厚的数理基础才能畅快阅读,对于想直接“拿来即用”的工程师而言,需要再花大力气去“翻译”其理论语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平缓,章节之间的衔接流畅,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研究脉络的清晰把控。它不像某些前沿书籍那样,为了追赶热点而将各种新名词堆砌在一起,而是稳扎稳打地构建知识体系。我尤其赞赏其在文献综述部分的严谨,对过去几十年相关流派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避免了“重新发明轮子”的嫌疑。它成功地将控制论的严密性与信息论的视角结合起来,展示了信息流在现代经济决策中的关键作用。然而,在涉及“应用”的章节,比如针对特定行业或宏观政策的模拟,感觉笔墨有些轻描淡写。似乎作者更热衷于证明“可行性”的数学证明,而不是深入挖掘“最优性”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例如,在描述能源市场智能调度时,缺少对实时电价波动、突发天气事件等极端场景的深入压力测试分析,这让实际从事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会感觉理论的尖锐度有所下降,更多停留在概念验证的层面,而非工程实战的成熟度。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耐心细读的深度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速效解药,而在于改变你思考复杂系统的方式。作者构建了一个跨学科对话的桥梁,让习惯于线性思维的经济学家和习惯于闭环反馈的工程师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书中对“信息熵”在描述市场不确定性中的应用探讨得尤为精妙,这超越了传统的方差描述,提供了一种更贴近信息论本质的量化工具。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挖掘,使得这本书在学术界的地位无可撼动。不过,对于那些对“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如生成式模型或强化学习的最新突破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略微滞后。它更侧重于将成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控制理论工具,重新包装和应用于经济领域,而不是激进地采用当下最热门的、但理论基础尚未完全沉淀的新兴AI技术。因此,它是一本“内功心法”的修炼手册,而非“招式”的最新汇编,对于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视问题的读者来说,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这本关于经济智能控制系统的专著,从宏观层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利用先进算法优化复杂经济决策的蓝图。作者显然在理论建构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系统地梳理了经典控制论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如何在新兴的金融市场、供应链管理乃至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自适应”和“鲁棒性”的探讨,这在处理经济系统固有的高噪声和非线性特性时至关重要。书中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反馈回路,使得系统能够实时感知市场变化并进行自我修正的论述,极具启发性。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虽然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扎实,但在实际案例的穿透力上似乎略显保守。例如,对于高频交易中决策延迟的量化分析,以及在跨国贸易摩擦背景下模型的鲁棒性测试,如果能提供更具野心和前沿性的模拟结果,将会极大地提升该书对业界前沿人士的吸引力。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奠基性的理论参考,为希望将尖端计算科学应用于复杂经济治理的学者提供了坚实的起点。
评分从排版和论证的逻辑来看,这本书的作者群体似乎更偏向于传统的控制理论专家,而非专注于经济学建模的专家。书中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例如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应用,描述得细致入微,几乎可以作为教科书中的标准章节。这种对“稳”的执着,反映出研究者对系统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视。但经济系统的核心矛盾往往在于“活力”和“创新”,而非单纯的“稳定”。我发现书中对于如何设计能够主动引入“探索性”扰动,以期发现新均衡点的机制讨论不足。经济智能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能突破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主体的假设,允许一定程度的“非理性”优化。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略显保守,它似乎在努力把经济系统变成一个更容易被精确控制的物理机器,这与经济的本质——即人的行为集合——似乎存在方法论上的偏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控制框架,但这个框架是否完美匹配了那个充满噪音和非理性预期的真实经济世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