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迴憶李宗仁
定價:36.00元
售價:15.1元,便宜20.9元,摺扣41
作者: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3434563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前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先生,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遠適異國,寓居海外十有六年。一九六五年七月,響應祖國號召,衝破重重阻力,返迴祖國大陸。
李宗仁先生晚年,從競選副總統到流亡海外後歸來,是一條麯摺道路的晚年。程思遠先生為李氏的歸來做瞭很多工作,他以親身經曆撰寫瞭《李宗仁先生晚年》一書,言人之所未言,是一份李宗仁晚年政治生涯的記錄,為研究現代曆史和李宗仁這一曆史人物提供瞭可貴的史料。
一九六三年,李宗仁先生對《歐洲周報》記者奧古斯托·瑪賽麗說,“我由於自己的失敗而高興,因為從我的錯誤中一個新中國正在誕生”,錶達瞭他的愛國思想與民族感情。一九年一月,李宗仁於彌留之際,在寫給和周總理的信中說:“我在一九六五年毅然從海外迴到祖國所走的這一條路是走對瞭的。”其所以至死不渝,是因為這是他一生無數經驗教訓的總結。這一總結,也為至今仍留在海外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及有關人士提供瞭有益的啓示。
祖國要統一,這是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海峽兩邊的骨肉同胞必將攜起手來,共同為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書寫新的一頁。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史料匯編無疑是研究近現代中國曆史的一個重要窗口,它以一種近乎平實的筆觸,勾勒齣瞭李宗仁先生戎馬倥傯的一生以及他復雜的政治生涯。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對特定曆史時期細節的還原。比如,書中對某次重大戰役前夕國共雙方高層決策過程的側寫,通過文史資料的輯錄,展現瞭當時決策者們在信息不完全、壓力巨大的情境下所做的權衡與掙紮。這種多角度的交叉印證,使得原本模糊的曆史事件變得立體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敘述。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國民黨內部派係鬥爭的一些側記,那些私下往來的信件或會議記錄片段,揭示瞭權力運作的微妙之處,遠比公開的政治宣言來得真實和震撼。整體來看,編者在資料的選擇上保持瞭相當的審慎和廣度,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即便立場上帶有特定機構的色彩,但其提供的原始材料的價值是不可磨滅的。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無疑是一份值得細細品味的“田野調查”成果,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纔能更好地穿透文字的迷霧,直抵事件的核心。
評分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交織的獨特混閤體。一方麵,我們能看到高層政治博弈中的權謀和決策邏輯,那些關於戰略布局和人事安排的記錄,顯示齣大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影響力極限。另一方麵,通過穿插的某些地方性文書或幕僚的私下評論,又能窺見政策落實到基層時所遭遇的阻力與扭麯。這種對照,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曆史執行層麵”的理解。我發現,許多宏偉藍圖的失敗,往往並非敗於戰略本身,而是敗於執行過程中的“信息差”和“利益分化”。這種細膩的觀察,使我對近代中國政治運作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敬畏。它不像傳記那樣集中於某一個人的光環下,而是將焦點分散到一群在特定曆史舞颱上共舞的人物群像中,每個人都有其局限和貢獻,共同推動著曆史的慣性嚮前。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一位資深曆史學傢指導下,親自走訪國傢檔案館進行“淘金”的過程。它不迎閤大眾口味,不追求流暢的敘事性,而是以一種近乎嚴謹的編目方式,將不同來源的材料並置。這種並置本身就産生瞭張力。比如,將一份官方通報與一份私人日記中對同一事件的描述放在一起比較,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曆史記錄”是如何被塑造的。我尤其欣賞編者在保持材料原始風貌上下的功夫,那些略顯陳舊的措辭、略顯晦澀的指代,都構成瞭那個時代的真實質感。這要求讀者必須投入更多的主動性去解讀,去連接那些看似不相關的點。它考驗的不是記憶力,而是分析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對於那些希望從官方敘事中跳脫齣來,尋找更細微、更人性化曆史側麵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堅實的基礎材料支撐。
評分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重量並非隻在於宏大的敘事,更在於那些被時間淘洗後留下的、帶著人情溫度的個體記憶碎片。這本書的編纂體例,顯然是注重“存真”,而非過度演繹。它更像是一部檔案的精選集,將李宗仁先生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言論、奏摺、甚至是日常的通信摘要等“活”的記錄呈現在我們麵前。我嘗試去捕捉那些閃爍的瞬間:比如他早年與地方實力派周鏇時的那種地方色彩濃厚的策略,以及後期在颱灣麵對新局勢時的那種力不從心的掙紮感。這些零散的片段,共同構建瞭一個有血有肉的政治人物形象,遠非單一維度的“軍事傢”或“政治傢”標簽所能概括。這種資料匯編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提供基礎素材,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其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時代局限。對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是其中關於他對軍事革新的一些設想,這些設想在當時或許因種種製約未能實現,但其前瞻性值得我們今日重新審視。
評分從裝幀和資料的嚴謹性來看,這套文史資料集體現瞭一種對曆史責任感的重視。它不是為瞭迎閤時髦的解讀而對史料進行裁剪或美化,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態度,將當時的語境完整地保留瞭下來。對我來說,閱讀的樂趣在於“考古”的過程——從那些泛黃的文字中,去尋找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軍人們特有的精神氣質。他們對國傢的焦慮、對個人前途的迷惘,都在那些看似枯燥的公文中留下瞭一絲不易察覺的底色。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直接告訴你“結論”,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可靠的“證據庫”。它鼓勵讀者去提齣自己的問題,並從書中找到支持或反駁自己觀點的依據。可以說,它是一麵棱鏡,摺射齣近代中國曆史在轉型期的那種痛苦、彷徨與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