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No 3

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No 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著
圖書標籤:
  • 土地整治
  • 土地管理
  • 國土資源
  • 城鄉建設
  • 區域發展
  • 政策研究
  • 報告
  • 藍皮書
  • 中國土地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林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4128
商品編碼:2975210941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No 3

定價:89.00元

作者: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97941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土地整治發展史上,2015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年初,*總書記和*總理就耕地保護和耕地占補平衡工作分彆作齣重要批示,提齣瞭一係列重要的論斷、觀點和工作要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土地整治機構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深入踐行“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國土資源工作定位,深刻把握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各項工作,積極服務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土地整治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土地整治事業發展和機構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呈現齣持續嚮好的發展態勢。

內容提要


本書是全麵反映中國土地整治發展實踐、綜閤成效、探索創新的年度性研究報告,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組織業界學者、地方專傢和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書中對2015年和“十二五”期間中國土地整治發展實踐與取得成就進行總結評述,對“十三五”時期土地整治發展走嚮進行預測展望,薈萃調查評價、學術研究、創新實踐的*成果,聚焦行業熱點和社會話題,從六個方麵分專題進行論述,探析土地整治未來發展路徑。

目錄


Ⅰ 總報告
1 2015年土地整治發展評述【土地整治藍皮書課題組】/001
2  準確把握土地整治新形勢新要求【土地整治藍皮書課題組】/034

Ⅱ 綜閤成效篇
3 “十二五”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進展【周 同 桑玲玲 陳 正 張喜英】/047
4 “十二五”高標準農田建設綜閤成效【李紅舉 周 同 孫春蕾 桑玲玲 丁 銳】/058
5 “十二五”高標準農田建設典型做法【孫春蕾 李紅舉 周 同 薑廣輝】/070
6 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情況評價與思考【王艷華】/077

Ⅲ 工作實踐篇
7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實踐與發展【李少帥 趙慶利】/086
8 我國建設用地整理實踐與發展【雷逢春 張欣傑 楊 紅】/094
9 推進土地復墾共享生態文明【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土地復墾課題組】/105
10 耕地質量等彆年度更新評價實踐【陳桂珅】/116

Ⅳ 戰略研究篇
11 中國土地整治轉型發展戰略導嚮研究【嚴金明 夏方舟】/122
12 土地整治走嚮生命共同體建設【吳次芳 葉艷妹 曹 宇】/136
13 土地整治助力精準扶貧【張曉燕 張 琦 萬 君 薛 劍】/150

Ⅴ 製度探索篇
14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土地整治機製創新研究
  【範樹印 杜官印 曹海欣 高世昌 楊 劍】/167
15 中國農村土地整治:從史前版過渡到現代版
  ——以葉屋村、南張樓村土地整治為例【徐祥臨】/180
16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中土地收益分配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例【嚴金海 汪 傑 林 薇】/189

Ⅵ 科技發展篇
17 耕地等級野外監測技術研究【王洪波 張蕾娜 程 鋒 鄖文聚】/202
18 土地復墾監測監管研究【羅 明 周 偉 王 軍】/212
19 關於土地整治科技創新的思考【王 軍 高世昌】/221

Ⅶ 地方特色篇
20 廣東以“三舊”改造促轉型升級的實踐探索【寜曉鋒 田光明 謝 昊】/226
21 土地整治助推湖北綠色發展【陳新華 吳 鵬 謝曉鳴 劉文俊】/237
22 上海土地整治助推建設用地減量化【顧守柏 龍 騰 王 海 嚴 寬】/245
23 重慶“地票”助推精準扶貧【許金剛 莫建兵 陳 鑫 李曉剛】/255

Ⅷ 附錄
24 2015年土地整治大事記/262
25 2015年土地整治相關著作一覽錶/277
26 2015年土地整治領域省部級科技奬勵一覽錶/279

作者介紹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前身是國傢土地管理局土地整理中心,1997年8月經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和原國傢土地管理局批準,1998年1月組建成立。機構改革後,由原“國傢土地管理局土地整理中心”更名為“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2012年3月,更名為“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國土資源部負責土地整治、儲備工作的直屬單位。主要參與開展的工作包括:土地整治政策研究和谘詢;土地整治潛力調查評價;土地整治規劃計劃編製和規劃實施評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實施和示範建設督導指導與評估考核;土地整治日常監測監管和績效評價;土地整治技術標準體係建設和宣貫;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耕地占補平衡考核監管,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評價;土地復墾監測監管及相關工作;耕地質量等級評定與監測及耕地質量管理;建設用地整理、土地儲備及土地市場相關工作;土地整治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土地整治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國際交流與閤作等。

文摘


序言



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第三輯)內容概述 (注:以下內容是根據您提供的書名《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No 3》推斷齣的、符閤該領域研究方嚮的、不包含具體報告內容的、詳盡的圖書簡介。此簡介旨在勾勒齣該報告集可能涵蓋的研究主題、深度和廣度。) 引言:新時代背景下的土地整治:理論深化與實踐創新 《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第三輯)》是中國土地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的一部重要年度研究成果集結。本報告集緊密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要求,特彆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思想和“構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對過去一年來中國土地整治工作的理論進展、政策演變、重大工程實踐及麵臨的挑戰進行瞭係統、深入的梳理與剖析。 本輯報告不僅延續瞭前兩輯在宏觀政策解讀和基礎理論探討上的嚴謹性,更著重聚焦於土地整治在服務國傢重大戰略、保障國傢糧食安全、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以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核心作用與創新路徑。它力求為政策製定者、科研工作者、規劃師及實踐者提供一個全麵、客觀、具有前瞻性的參考視角。 第一部分:宏觀政策環境與理論基礎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土地整治宏觀政策框架的最新調整及其背後的理論邏輯支撐。 1. 土地整治的戰略定位再認識: 深入分析“十四五”規劃及相關中央文件對土地整治的最新定位,探討其在國土空間規劃體係中的承載職能。重點剖析土地整治如何從傳統意義上的“耕地占補平衡”嚮更高質量的“耕地保護與利用協同優化”轉變,並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閤機製。 2. 政策法規體係的動態演進: 詳細梳理和解讀本年度土地整治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及地方性規範的重大修訂與齣颱。研究這些新規在地方實踐中如何落地,特彆是涉及土地徵收、農用地轉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等關鍵環節的管理創新。 3. 理論前沿探索:可持續性與韌性研究: 報告集收錄瞭關於土地整治“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深化研究。這包括如何通過整治項目提升土地係統的生態韌性(如防洪排澇能力、土壤質量的長期穩定性),以及將氣候變化風險納入土地整治規劃的技術與模型構建。同時,探討瞭“全域土地綜閤整治”的理論邊界與跨學科融閤趨勢。 第二部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與區域實踐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是報告集的實踐核心,通過案例研究和量化分析,展示瞭中國各地在不同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下土地整治工程的實踐成果與挑戰。 1. 耕地質量提升工程的精細化管理: 聚焦國傢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提質增效。研究內容涵蓋: 工程標準與技術集成: 分析不同區域(如黃淮海平原、東北黑土區)在水利設施、土壤改良、田間道路配套方麵的技術集成創新。 資金投入與效益評估: 構建科學的投入産齣分析模型,評估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糧食單産提升、農業生産效率和農民收入的真實貢獻。 長效管護機製研究: 探討如何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相結閤的設施管護新模式,確保工程效益的持久性。 2. 城鎮存量土地的激活與低效用地再開發: 針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盤活存量、控製增量”的要求,報告集詳細分析瞭: 工礦廢棄地和鄉村閑置宅基地的整治與再利用: 重點研究其生態修復技術、産權製度障礙的破除,以及如何將這些地塊轉化為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務設施或生態空間。 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要素供給: 探討城市更新單元劃定時,土地整治在優化空間結構、釋放彈性用地指標方麵的關鍵作用。 3. 鄉村全域土地綜閤整治的模式創新: 選取若乾典型縣域作為樣本,深入分析全域整治在優化農業生産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中的集成效果。研究重點包括: 利益共享機製設計: 探討整治帶來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在政府、農民和項目實施主體之間公平閤理分配,避免“二次圈占”風險。 多目標協同優化: 如何在整治中平衡糧食安全、人居環境改善和生態産品供給等多個相互關聯的目標。 第三部分:數字化轉型與土地整治的技術前沿 本部分緊跟信息技術革命的步伐,探討瞭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在土地整治全過程中的應用與潛力。 1. 遙感與地理信息技術(GIS)的應用深化: 分析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無人機技術在土地利用變化監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質量控製以及整治後土地效益評估中的精確化應用。 2. 大數據與模型驅動的決策支持係統: 報告探討瞭如何利用雲計算平颱整閤多源異構數據(土壤、水資源、權屬、經濟數據),建立土地整治項目優選、風險預警和動態監管的數字化平颱,實現從“人海戰術”嚮“技術驅動”的轉變。 3. 土地整治的智能化監管與反饋: 研究利用物聯網(IoT)技術對水利設施、土壤墒情進行實時監測,建立從工程設計、施工到後期管護的閉環反饋機製,確保工程質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第四部分:土地整治的經濟、社會與生態評價 本部分迴歸土地整治的綜閤效益評估,強調科學評價在引導未來工作方嚮中的作用。 1. 土地整治的經濟價值核算: 嘗試建立多層次的土地整治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係,不僅核算直接的土地增值收益,更量化其對農業全要素生産率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間接拉動作用。 2. 社會公平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探討土地整治過程中的社會影響,特彆是對農民權益的保障,包括信息公開透明度、公眾參與渠道的有效性,以及如何通過整治項目促進鄉村社區的組織化和自治化進程。 3. 生態産品價值的量化與轉化: 深入研究土地整治如何增加生態係統服務價值(如碳匯能力、水土保持能力),並探討將這些生態産品價值通過市場化機製(如碳交易、生態補償)轉化為實際經濟收益的可行路徑。 總結與展望:麵嚮未來的土地要素保障 本輯藍皮書在全麵總結年度成就的基礎上,清晰地指齣瞭中國土地整治工作在“人地關係”重塑、耕地保護剛性約束、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背景下麵臨的深層次矛盾。報告對未來土地整治工作提齣瞭若乾前瞻性建議,強調要堅持“保護優先、節約集約、分類施策、係統治理”的原則,推動土地整治從“工程建設”嚮“空間治理”的戰略轉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土地資源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和前瞻性探討,這使得它超越瞭一般的年鑒性質報告的範疇。作者並未滿足於總結過去一年的成就,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長遠的戰略目標,比如如何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對土地需求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新技術手段(如遙感、大數據)實現更精準的土地利用管理。這種“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的思維模式,讓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得以持續。它提供的不隻是靜態的快照,更是一部動態的演進史和一份充滿挑戰的未來路綫圖。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政策製定者在麵對資源稀缺和環境約束時的那種“兩難”處境,而這本書恰恰為這種復雜的決策過程提供瞭多維度的分析視角。對於那些需要製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提供的理論支撐和案例參考,是任何粗略的概覽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

翻開書頁,一股撲麵而來的“問題意識”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那種筆觸的犀利和對現實矛盾的直陳不諱,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高水平的政策研討會現場。它沒有迴避當前土地整治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睏境和利益博弈的復雜性,反而將其作為研究的核心切口。尤其是在探討集體土地入市的法律障礙與經濟激勵機製重塑方麵,作者們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他們似乎不僅僅停留在描述“是什麼”,更緻力於探究“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如何纔能更好”。行文風格極為冷靜剋製,避免瞭情緒化的錶達,而是用一係列邏輯嚴密的推演和數據模型來構建其論證體係,這使得即便是對專業術語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通過其清晰的脈絡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敢於直麵改革的痛點,並試圖在現有框架下尋找齣路,而非僅僅是贊美成績,這種批判性的反思精神,是學術研究的靈魂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沉穩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透著一股嚴肅而專業的學術氣息。初次翻閱,我立刻被其嚴謹的結構和詳盡的數據分析所摺服。它絕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通識讀物,更像是一份深入田野、紮根實踐的深度調查報告。尤其是其中關於不同區域土地利用效率差異的對比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呈現。作者團隊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力去收集和整理那些零散的、往往難以獲取的第一手資料,使得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證據鏈條支撐。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將宏觀政策與微觀執行緊密結閤的努力,那種試圖在理論的製高點上,審視和評估國傢土地資源管理現狀的雄心。對於任何長期關注農業經濟和國土空間規劃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土地製度變遷與現代化進程的獨特且精妙的切入點,其信息的密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讓人在閤捲之後仍需時間消化其中蘊含的深意。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沉浸式學習”來形容。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張張經過精心繪製的中國版圖,上麵標記著不同時期的土地變遷軌跡和資源配置的脈絡。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穿越曆史的考察,從早期的農田水利建設,到近代的城市化擴張對耕地的擠壓,再到如今追求“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生態修復與集約利用,其時間跨度和空間廣度都令人贊嘆。敘事節奏的把握也相當到位,時而宏觀敘事,勾勒時代背景;時而微觀聚焦,深入到某個試點項目的具體操作流程和遇到的實際睏難。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結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政策體係的門檻,使得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迅速跟上作者的思路,領略到土地整治工作背後的韆頭萬緒。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抽象的政策文件與鮮活的鄉村大地。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老實說,頗具“學術精英”的烙印,精準、內斂且高度專業化。如果期待的是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那可能會有些吃力,因為它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宏觀經濟學或地理信息科學的基礎知識儲備。然而,正是這種毫不妥協的專業性,保證瞭其論述的深度和可信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文獻和數據來源時的嚴謹態度,幾乎每一項關鍵論斷後都有明確的注釋或圖錶支撐,這使得這本書成為一個可靠的參考工具書,而不是一本觀點先行的大眾讀物。它不是在迎閤大眾口味,而是在嚮同行、嚮決策者提供一份經得起推敲的“作業報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結構被重新梳理瞭一遍,特彆是對於一些長期睏擾我的土地權益保障問題,這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理論框架來審視這些看似棘手的問題,為我後續的思考提供瞭堅實的學術基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