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譯注 [宋] 瀋括,王洛印

夢溪筆談譯注 [宋] 瀋括,王洛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瀋括,王洛印 著
圖書標籤:
  • 宋代科技史
  • 瀋括
  • 王洛印
  • 夢溪筆談
  • 科技
  • 曆史
  • 文化
  • 古籍
  • 譯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品讀天下齣版物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39128
商品編碼:2975268372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夢溪筆談譯注

定價:52.00元

售價:22.9元,便宜29.1元,摺扣44

作者: 瀋括,王洛印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28

字數:

頁碼:33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部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的光輝巨著,備受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和推崇。

◎力求簡明扼要,曉暢易懂,幫助讀者更好的閱讀中國古典文化。


內容提要


《夢溪筆談》,北宋瀋括著,收錄其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內容涉及天文學、數學、地理、物理、生物、醫學和藥學、軍事、文學、史學、考古及音樂等學科。

目錄


前言
捲一 故事一
1.親郊廟次序
2.駕頭扇篦
3.翰林院
5.學士院故事
9.中國衣冠用鬍服
15.槐廳之爭
17.三館職事稱學士
18.雌黃改字
22.館閣藏書
23.翰林學士傢貧

捲二 故事二
32.宗子授南班官
36.內外製潤筆物
40.百官會集坐次

捲三 辯證一
42.鈞石之石
44.陽燧
49.水以漳、洛名
50.解州鹽澤
53.蕓草闢蠹
56.煉鋼
62.阿膠

捲四 辯證二
73.桂屑除草
77.世人畫韓退之
81.雲夢考

捲五 樂律一
85.《漢誌》言數
86.羯鼓
90.凱歌
91.《柘枝》舊麯
92.古之善歌者有語
99.《霓裳羽衣麯》
109.琴材

捲六 樂律二
115.聲同相應

捲七 象數一
116.《奉元曆》改移閏朔
125.鬥建有歲差
127.極星觀測
128.刻漏
130.日月之形
139.木鍾馗

捲八 象數二
148.五星行度
149.天文院、司天監作弊

捲九 人事一
捲十 人事二
捲十一 官政一
捲十二 官政二
捲十三 權智
捲十四 藝文一
捲十五 藝文二
捲十六 藝文三
捲十七 書畫
捲十八 技藝
捲十九 器用
捲二十 神奇
捲二十一 異事
捲二十二 謬誤
捲二十三 譏虐
捲二十四 雜誌一
捲二十五 雜誌二
捲二十六 藥議
補筆談 捲一
補筆談 捲二
補筆談 捲三
續筆談

作者介紹


瀋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傢、科學傢。瀋括一生緻誌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文摘


序言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話:從農耕文明到技術萌芽》 本書旨在 broad strokes 地勾勒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大緻脈絡,追溯那些奠定中華文明基石的智慧火花,以及它們在漫長曆史長河中如何積澱、演進,最終孕育齣影響深遠的科技成就。我們並非專注於某一部具體的經典著作,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科技領域,串聯起古代中國人民對自然萬物的探索與實踐。 第一章:上古的智慧與生存之道 在中國文明的黎明時期,生存是首要的需求,而對自然的深刻認知是生存的關鍵。本章將深入探討先民們在天文、曆法、農業、醫學等方麵的初步探索。 觀星察象,定歲時: 遠古人類仰望星空,不僅是為瞭辨認方嚮,更是為瞭理解時間的流轉。從最早的日升月落、月圓月缺的簡單計數,到逐漸發展齣更精密的觀測方法,古代中國先民構建瞭獨特的觀測體係。這不僅是為瞭指導農業生産,更是宗教祭祀、政治活動的需要。我們將考察早期天文儀器(如日晷、圭錶)的雛形,以及由此産生的對天象變化的記錄,例如對日食、月食的早期認識,這其中蘊含著早期對宇宙規律的樸素理解。同時,曆法的製定,如“夏正”、“殷正”、“周正”,雖然各有側重,但都反映瞭中國人對精確計時和農業周期同步的追求。 耕耘播種,滋養萬物: 農業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基礎,也是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本章將迴溯農業技術的起源,從簡單的刀耕火種,到石器、骨器的使用,再到鐵器的初步應用,展現瞭耕作效率的逐步提升。我們會探討灌溉技術(如水渠、陂塘)的發展,如何將水引入農田,剋服自然條件的限製。種子改良、作物輪作、堆肥施肥等早期農業實踐,雖然缺乏係統化的理論,但卻凝聚瞭無數農人的經驗智慧。同時,我們會提及一些重要的農作物(如粟、稻、黍)的起源和早期栽培技術,以及由此形成的農業器具(如犁、耙、耬車)的演進。 草木滋補,防病祛疾: 在缺乏現代醫學知識的時代,人類依靠對自然界的觀察,發現瞭許多植物的藥用價值。本章將描繪古代醫學的萌芽狀態,從巫醫結閤的早期形態,到對疾病的初步認識和治療手段。我們將關注草藥的采集、炮製和使用,以及一些早期醫學文獻(即便不具體提及某一本書,也會談到其齣現的曆史背景)中蘊含的樸素的醫療觀念。例如,對“五榖宜豐,百草可藥”的認知,以及對病因的初步歸納(如寒、熱、濕、燥)。 第二章:工匠的智慧與物質的創造 物質文明的進步離不開一代代工匠的辛勤付齣和技術創新。本章將聚焦於古代中國在冶金、陶瓷、紡織、建築等領域的輝煌成就,以及其中蘊含的精湛工藝和科學原理。 煉金鍛鐵,鑄就文明: 冶金技術的進步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一大亮點。本章將講述從早期銅器的齣現,到青銅器時代的輝煌,再到鐵器時代的廣泛應用。我們會探討煉鐵爐的結構和技術改進,以及鑄造、鍛打等工藝的發展。例如,如何通過控製溫度和成分,製造齣不同用途的金屬製品,從鋒利的農具、精美的兵器,到巍峨的建築構件。我們將提及古代煉金術的早期探索,盡管其目的與現代科學不同,但其中對物質轉化的研究,也為後來的化學發展留下瞭綫索。 土石成韻,燒製輝煌: 陶瓷藝術是中國古代最具代錶性的科技成就之一。本章將追溯陶器和瓷器的發展曆程,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灰陶,到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再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青瓷、白瓷、青花瓷等。我們將關注製陶的原料選擇、塑形技藝(如輪製、手工捏製)、燒成溫度的控製以及釉料的配方。從簡單的生活用具到精美的藝術品,陶瓷技術的發展不僅反映瞭材料科學的進步,也體現瞭中國人對美的追求。 絲麻織錦,美輪美奐: 紡織技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輕工業技術之一。本章將講述從原始的麻縴維加工,到絲綢的馴化和織造。我們會介紹紡織工具(如紡輪、織布機)的演變,以及各種復雜的織錦技藝,如提花、緙絲等。這些精湛的工藝不僅滿足瞭人們的衣著需求,也成為瞭重要的貿易商品,促進瞭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築屋架梁,巧奪天工: 建築技術是中國古代工程學的集大成者。本章將探討古代建築的結構體係(如木結構、夯土結構),以及各種建築材料(如磚、瓦、石)的應用。我們會關注古代設計師和工匠如何利用力學原理,建造齣高大宏偉的宮殿、寺廟、城牆,以及精巧彆緻的園林。從榫卯結構的巧妙運用,到鬥拱的力學功能,都展現瞭中國古代建築的智慧。 第三章:思維的飛躍與實踐的創新 除瞭具體的物質技術,古代中國在思維方式、計算方法、測量工具等方麵的創新,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數算之道,精益求精: 數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介紹古代中國的算學體係,從早期簡單的計數方法,到九章算術等經典著作所代錶的成就。我們將關注其在測量、工程、天文、曆法等領域的應用,例如解方程組、開方、幾何計算等。同時,我們也會提及算盤等計算工具的發明,極大地提高瞭計算效率。 度量衡製,規範天下: 統一和規範的度量衡是國傢治理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本章將考察中國古代度量衡製度的演變,以及其對商業、工程、稅收等方麵的影響。從早期的不統一到後來的不斷校準和標準化,都體現瞭統治者對精準測量和公平交易的重視。 圖籍傳世,智慧結晶: 盡管我們並非聚焦於某一部書,但古代中國留下瞭數量龐大的科技著作,這些著作是前人智慧的載體。本章將闡述這些圖籍在知識傳播、技術傳承中的作用。我們會提及一些重要的科技領域(如農學、醫學、天文、數學)的經典著作,即便不直接引用內容,也會強調這些著作齣現的曆史意義和它們所代錶的學術思想。這些著作的齣現,標誌著對科學知識的係統梳理和理論總結。 結語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話》並非一部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試圖以生動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古代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與創造力。從仰望星辰到耕耘大地,從鑄煉金屬到建造殿宇,每一個細微的進步,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與汗水,都為中華文明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些古老的智慧,並非塵封的遺跡,而是蘊含著不竭的啓示,值得我們不斷迴味與傳承。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興趣,理解其曆史地位,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奇特的沉浸感,仿佛我就是那個在夢溪園中,與瀋括一起探討世間萬象的學子。譯注者對一些古代術語的處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比如,當涉及一些地方性的稱謂或者古代度量衡時,注釋不僅給齣瞭現代的對等單位,還可能附帶瞭對該術語在不同時期引用的對比分析,這種嚴謹性讓人非常信服。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那些偏嚮於“奇聞軼事”的部分,它們不像正史那樣嚴肅刻闆,反而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這些記錄,展現瞭宋代文人階層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多麼旺盛。讀罷,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不僅僅是知識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一種對“探究精神”的重拾。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能有一本如此厚重、內容詳實的著作陪伴,實在是一種享受。它教會我,真正的學問,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打磨,纔能展現齣它曆久彌新的光芒。

評分

我原本以為宋代的筆記類書籍讀起來會非常費力,充滿瞭各種生僻詞和典故,但是拿到這本《夢溪筆談譯注》後,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王洛印先生的譯注功力實在令人佩服,他處理得極其巧妙,既沒有過度地“現代化”而喪失瞭原著的精髓,又在關鍵節點給齣瞭清晰的解釋,讓讀者閱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般順暢。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自然現象的觀察記錄,比如對磁偏角的早期描述,簡直是科學史上的裏程碑。閱讀時,我常常停下來,思考瀋括是如何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通過細緻的觀察得齣如此精闢的結論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集閤,它更像是一部宋代的“百科全書”,涵蓋瞭軍事、建築、印刷、醫學等方方麵麵。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趣味點,比如那些關於“做官之道”的零散記錄,也側麵反映瞭當時的官場百態,讓人不禁唏噓。對於想要瞭解宋代社會全景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不可替代的窗口,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真實、去標簽化的曆史側寫,遠比宏大的編年史要鮮活得多。

評分

老實說,我買這本書是有點衝動的,主要是聽說《夢溪筆談》的名氣太大。但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譯注的質量。譯注者的筆法非常考究,他似乎深諳瀋括寫作時的那種“信手拈來皆成文章”的瀟灑,同時又確保瞭現代讀者能夠準確無誤地接收信息。我尤其關注其中的工藝技術部分,比如活字印刷的早期描述,那段文字的生動性,仿佛能讓人看到畢昇在黑暗中摸索改進的情景。相比於隻看一些碎片化的引用,這本經過係統梳理和注釋的版本,提供瞭一種更完整的知識體係。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技術和概念,在韆年前就已經有瞭萌芽和實踐。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體現瞭對讀者的尊重,注釋清晰地放在原文旁或文後,檢索方便,不影響主文的流暢閱讀。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便利;而對於普通愛好者,它也提供瞭一個非常友好的入門路徑,讓你能夠輕鬆品味這位“東方李維”的非凡成就。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有些擔心,覺得這麼一本經典著作的“譯注本”會不會流於形式,變成簡單的文字替換。然而,這本《夢溪筆談譯注》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王洛印先生的努力不僅僅是“翻譯”,更是一種“再創造”和“再闡釋”。他對於一些涉及具體操作流程的描述,會結閤現代工程學或科學原理進行補白或類比,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復雜的古代技術變得可以想象、可以觸摸。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夢溪”這個地名的考證,譯注者提供的多角度分析,比單一的解釋要豐富得多,體現瞭其紮實的考據功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一位古代的偉大人物,以一種非常現代、可親的方式“站”在瞭我們麵前,嚮我們講述他的所見所聞所思。它不僅僅是記錄瞭宋代的知識,更是傳遞瞭一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如果你想真正理解瀋括這位多纔多藝的巨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名上,那麼這本譯注本絕對是首選,它配得上“經典”二字。

評分

這本《夢溪筆談譯注》簡直是知識的寶庫,尤其是對於像我這樣對宋代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瀋括老先生的文字,雖然年代久遠,但經過王洛印先生的精心注釋和梳理,那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科學、技術、社會現象,都變得生動鮮活起來。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跨越時代的洞察力,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常常會驚嘆於古人的智慧。比如,書中關於天文、數學的記載,即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顯得精準而富有啓發性。更彆提那些關於藝術、人事、官場生態的描述,簡直像一幅幅細膩的宋代風俗畫捲,讓人身臨其境。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與古人的對話,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跳動的脈搏。譯注者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既保留瞭原著的古樸韻味,又提供瞭必要的現代視角解讀,使得我們這些現代人能夠無礙地進入瀋括的世界。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曆史資料層麵,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教人如何觀察、如何記錄、如何思考這個復雜的世界。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科技史、文化史乃至人文精神感興趣的朋友們,它會顛覆你對“古籍”的刻闆印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