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l 分类:心理学
l 书名:《当自我来敲门:构建意识大脑》(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l 作者:(美)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
l 译者:李婷燕
l 定价:89.90 元
l 开本:16K
l 页码:298页
l 字数:24万
l 印张:19.75
l 出版时间:2018年2月
l 责编:王若菡
l 出版社: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l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心视界
l ISBN: 9787559614698
l CIP: Ⅰ.①当… Ⅱ.①安… ②李… Ⅲ.①意识-研究 Ⅳ.①B842.7
......
......
对于一个对心理学和哲学边缘地带一直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但它绝非那种让人吃撑了的自助餐,而是精心烹制的多道菜肴,每道菜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问题时那种“化繁为简”的功力,他没有回避那些硬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但他处理的方式非常高明——他总是先从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观察到的现象入手,比如一时的冲动消费,或者面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然后才将这些现象追溯到深层的生物学机制。这种由表及里的推进,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比较碎片化的,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却鼓励你进行连贯的、大块时间的阅读,因为它每一章的内容都像搭积木一样,需要前面积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的论述。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在和朋友交流时,看待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时,思路都变得更加开阔和包容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人性的新视角,它没有把人简单地归类为“好”或“坏”,而是展示了驱动我们行为的那些复杂、交织的、往往是潜意识的驱动力。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心智重塑之旅。
评分拿起这本书的瞬间,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沉浸”。我通常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进行批注和思考,但这本书让我几乎忘记了手边的笔。作者的文笔有一种奇异的魔力,他似乎擅长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内在感受,并将其具象化。这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科学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深度探索。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关于情感在记忆形成中扮演的角色那一段时,正好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一次非常模糊的经历,书中对那种“感觉”的描述,和我记忆中模糊的片段奇妙地重合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我在很多同类题材作品中很少体验到的。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极其注重细节的打磨,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像一个严谨的侦探,不断收集证据,排除干扰项。这种严谨性,反而赋予了文字一种极强的说服力,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看着窗外发呆,回味刚才读到的某个观点——它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让我们从“知道”进化到“理解”,从“思考”提升到“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触感,都透露着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和它所探讨的主题是相符的——严肃、深刻、值得反复咀嚼。我是一个对书籍的“手感”有一定要求的人,它不能是那种轻飘飘的快消品,而应该有力量感。这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内容上,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晦涩难懂的科学实验室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喧嚣世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引以为傲的理性思维,其实只是我们整个心智系统中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常常被情感“劫持”的子系统。这种观点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那种“人是纯粹理性动物”的传统认知。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是如何在复杂情境下做出反应的,那种“下意识的计算”是如何瞬间完成的。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跨文化研究,使得他的论点不仅有科学依据,更有广阔的现实土壤。这本书的节奏是稳健的,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中,指引我们清晰地辨认方向,而不是让我们在迷雾中盲目漂流。它是一本需要细品的“慢读”之作。
评分这部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深邃感,但标题本身却带着点哲学思辨的味道,让我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我平时更偏爱那种节奏明快、故事性强的作品,比如那些畅销的小说或者轻松的科普读物。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被作者那种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和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所吸引后,我的顾虑就完全打消了。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地拉着你的手,一步步走进那些平时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领域。特别是关于人类决策机制的那几章,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重大选择。比如,为什么有时直觉比逻辑更可靠?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和精妙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使得即便是对这个领域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我尤其喜欢他那种不断提问、不断自我修正的写作态度,这让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和探索精神,而不是一本僵硬的教科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认识,不再满足于肤浅的标签定义,而是开始关注那些驱动我行动的内在机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思维工具箱,让你有能力去解构和重塑你对“自我”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与“责任感”并存。豁然开朗是因为它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心理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打破了许多基于常识的误解。比如,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强烈的道德直觉?为什么有时情感上的厌恶感会压倒所有逻辑论证?这些看似玄妙的问题,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扎实、基于生理基础的解释。但同时,我也感到了责任感的增加,因为一旦理解了这些驱动我们决策的机制,我们就不能再轻易地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运气不好”或“命运捉弄”,而是要正视自己内在系统的局限性与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它既有科学论文的精确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它不会用过于煽情的语言来描绘人性,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的视角去解剖人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周围人的理解变得更加富有同理心,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怪异”的行为背后,都可能有一套精密的、为生存和福祉服务的内在程序在运作。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清醒地活在当下、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