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哈全安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426326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为“外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主要阐述了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与一党制政治框架的形成;国家主义与民族经济的发展;多党制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军人政治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现代伊斯兰主义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等方面的知识。
出版说明
引言
章 凯末尔主义的实践与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成长
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与一党制政治框架的形成
1.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
2.权力来源的转移
3.一党政治的形成
二、国家主义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1.土耳其共和国初期的经济状况
2.共和国初期的经济政策
3.国家主义政策的影响
三、世俗化改革与社会的整合
1.世俗主义改革
2.土耳其社会的整合
第二章 多党制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一党制的衰落与多党制的兴起
1.共和人民党的危机
2.民主党的权力之路
3.民主党的十年
二、多党制的政治探索与政治动荡
1.政党政治的发展
2.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趋势
3.多党联合
三、多党制的日臻成熟与政治稳定
1.祖国党与土耳其的政治发展
2.“新联合时代”的政党政治
3.多党政治的崭新局面
第三章 军人政治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1960年“革命”与民主制度建设
1.“新中产阶级”与民主党的危机
2.“五·二七”事件及其政治影响
3.1961年宪法与新的政权架构
二、“备忘录”与危机
1.1960年的遗产与军队的变化
2.左派的兴起与德米雷尔的危机
3.1971年及其政治内涵
三、1980年的军事与民主框架的理性收缩
1.9月12日之前土耳其的政治危机
2.1980年与军的统治
3.文官政治的恢复
第四章 现代伊斯兰主义与土耳其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文化复兴
1.土耳其与伊斯兰教的历史联系
2.伊斯兰主义文化复兴的主要内容
3.伊斯兰文化复兴的原因
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政治复兴
1.伊斯兰激进组织与苏非教团
2.第二共和国时期具有伊斯兰教色彩的政党
3.繁荣党与美德党
三、现代伊斯兰主义与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1.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新社会群体的成长
2.伊斯兰主义复兴的政治环境
结语:土耳其政治民主的进步
一
二
三
四
五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参考网站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采用了土耳其国旗的红白两色作为主色调,中间的图案似乎是在抽象地表达一种权力的交织与博弈。我是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只是被这个略显拗口的标题吸引。翻开目录,可以看到它对土耳其近代史的梳理非常详尽,从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到凯末尔主义的建立,再到后来的多次军事干预,时间跨度极大。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政党政治发展的部分,作者似乎没有简单地将土耳其的民主历程描绘成一条直线,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1960年和1980年的两次重要政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宪法修订对政治生态的深远影响。读起来感觉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严谨,甚至不惜花费笔墨去解读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党派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这对于深入理解土耳其复杂的内部政治格局非常有帮助。特别是作者对“世俗化”与“宗教保守主义”之间张力的探讨,视角相当犀利,没有采取简单地非黑即白的评判,而是呈现了一种动态的、持续拉锯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当前国际环境下“民主倒退”现象的深刻预示。虽然成书的时间点可能早于某些近期的政治事件,但书中所揭示的权力结构内部的张力与异化,在今天看来简直是惊人的先见之明。尤其是对司法独立性被侵蚀的过程的细致描摹,作者指出,政治权力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性的大规模政变来夺取对制度的控制,而是通过看似合法的程序,逐步架空关键的制衡机制。书中对媒体环境变化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详细阐述了公权力如何巧妙地利用经济杠杆和监管权力,将主流媒体塑造成一个单一的声音出口,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反对派的声音传播。这种对“温水煮青蛙”式权力收编手法的揭示,让我对当前许多转型期国家的现实保持了高度警惕。它像是一份详尽的“反面教材”,告诉我们民主的脆弱性体现在哪些细微之处。
评分对于一个希望全面了解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是无价的。它巧妙地将土耳其的内部政治演变置于冷战格局、后冷战时代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多元化浪潮之中进行考察。作者并没有将土耳其视为一个孤立的政治实体,而是将其视为连接东西方的关键节点,其政治选择不仅关乎自身,也深刻影响着北约、欧盟以及中东地区的权力平衡。特别是书中关于土耳其与邻国关系的论述,揭示了其内政的民主化程度如何与其外交政策的激进化或保守化形成某种微妙的互文关系。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政治的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土耳其的专著,更是一部理解当代地缘政治变迁的绝佳文本。读完后,我对土耳其这个国家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活力的政治生命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从写作风格上来说,这本书非常具有思辨性,它不像许多政治学著作那样追求纯粹的客观叙述,而是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土耳其未来走向的深深忧虑。它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紧密,读起来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布满迷雾的政治丛林。作者频繁地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土耳其的经验与其他南欧或拉丁美洲的民主转型国家进行对照,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比如,在讨论军方角色时,书中并未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其他国家的“铁腕”,而是深入分析了土耳其军方独特的“凯末尔主义守护者”身份是如何在法理和现实之间游走的。这种“驯化”与“反弹”的辩证关系,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软性威权主义”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再认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标签,而是看到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操作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民”这个主体的关注。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精英阶层和制度变革的分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普通民众对民主的期待与失望是如何塑造政治走向的。有一章专门对比了不同社会阶层对选举结果的反应,尤其是对那些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比如库尔德少数族裔,他们对民主承诺的理解和实际体验之间的巨大鸿沟。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将宏大的政治叙事与具体的个体命运串联起来,读起来丝毫不枯燥。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位农民在某次选举后的感慨,他说:“我们投票,但结果似乎只是换了批人来管我们,事情并没有变得更好。”这种朴素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对政治不信任的深刻洞察。这让我反思,我们常常把“民主”看作一个抽象的制度符号,而这本书则提醒我们,民主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它是否能真正改善每一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