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基於半導體涉及電荷轉移的SERS及其增強機製研究
定價:30.00元
作者:楊立濱
齣版社:黑龍江大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8112972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包括Au/ZnO/PATP組裝體中ZnO對電荷轉移誘導錶麵增強拉曼散射的貢獻、TiO2納米粒子作為SERS基底及其增強機製研究、錶麵增強拉曼散射研究4-MBA分子在TiO2納米粒子上的吸附行為、Zn摻雜對納米TiO2錶麵增強拉曼散射性能的影響等幾部分內容。
目錄
第l章 錶麵增強拉曼散射與半導體納米材料
1.1 錶麵增強拉曼散射簡介
1.2 半導體納米材料簡介
1.3 本書的研究思路和內容
參考文獻
第2章 Au-ZnO—PATP組裝體中ZnO對電荷轉移誘導SERS效應的貢獻
2.1 概述
2.2 實驗部分
2.3 結果與討論
2.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TiO2納米粒子作為SERS活性基底及其增強機製研究
3.1 概述
3.2 實驗部分
3.3 結果與討論
3.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用SERS光譜研究4-MBA分子在TiO2納米粒子上的吸附行為
4.1 概述
4.2 實驗部分
4.3 結果與討論
4.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zn的摻雜對TiO2納米粒子SERS性能的影響
5.1 概述
5.2 實驗部分
5.3 結果與討論
5.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Ag—TiO2納米復閤體上電荷轉移誘導的SERS效應
6.1 概述
6.2 實驗部分
6.3 結果與討論
6.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楊立濱,佳木斯大學教師。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說,我對於許多硬核的科學著作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通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消化每一個句子。然而,這本書在信息密度與理解效率之間找到瞭一個令人驚訝的甜點。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數據可視化方麵投入瞭巨大的精力。那些復雜的譜圖分析、時間分辨的動力學麯綫,都被精心設計成瞭高對比度、信息量適中的圖示。此外,書中的附錄部分也極其實用,提供瞭許多常用的計算程序片段和參數參考錶,這些“工具箱”式的補充材料,對於日常的課題設計和數據處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實踐指導意義,而非僅僅是理論的堆砌。這錶明作者不僅是一位理論探索者,更是一位深諳實踐需求的工程師,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純粹的學術探討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邏輯嚴謹得令人稱奇。它似乎遵循著一個完美的“由宏觀到微觀,再由理論到應用”的遞進鏈條。開篇對背景知識的梳理,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但絕非泛泛而談,而是直指核心痛點。隨後,作者詳細闡述瞭各種實驗技術的原理和局限性,這部分內容對於計劃開展相關研究的實驗工作者來說,簡直是寶貴的“避坑指南”。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討論到關鍵的理論模型構建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的跨學科研究成果,顯示齣其知識體係的廣博。他沒有固守單一學科的框架,而是展現瞭一種開闊的視野,將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等多個領域的概念融會貫通,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認知框架,使得我們對復雜現象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單一視角的局限。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當前研究領域前沿進展的一次重要梳理和貢獻。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科普讀物那樣追求速度和廣度,而是專注於某一特定、但至關重要的交叉學科領域,進行瞭深入而細緻的挖掘。我感受到作者對所討論現象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抱持著近乎苛刻的審視態度。在對若乾關鍵爭議點的討論部分,作者展現瞭極大的學術勇氣和批判性思維,他不僅列舉瞭支持某個觀點的證據,同時也毫不迴避地指齣瞭現有模型的不足之處,並提齣瞭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這種坦誠和前瞻性,使我堅信這本書不僅能指導當前的科研工作,更能激發未來一代研究人員去挑戰和突破現有的認知邊界,具有持久的學術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吸引人,硬殼封麵采用瞭深邃的靛藍色,搭配燙金的書名和作者信息,在燈光下泛著低調而典雅的光澤。拿到手裏時,能明顯感覺到紙張的質感,觸感厚實而細膩,顯然齣版社在選材上是下瞭功夫的。內頁的印刷清晰度極高,圖錶和公式的排版布局閤理,即便是復雜的分子結構圖也能一目瞭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設計,過渡頁采用瞭半透明的硫酸紙,上麵印有與該部分主題相關的藝術化微觀結構示意圖,這種細節的處理,讓人在閱讀嚴肅的科學內容時,也能感受到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和節奏感。整體來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非常適閤那些對書籍美學有較高要求的科研人員和學生。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結構精妙的學術漫步。作者在敘事手法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獨特的洞察力。他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乾巴巴的邏輯堆砌,而是巧妙地將理論背景的鋪陳與實際實驗數據的展示無縫銜接起來。我發現,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新手,也能通過作者循序漸進的引導,逐步深入到復雜的核心機製中去。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闡述一些前沿概念時,總能用恰當的比喻來消解晦澀感,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反復推敲纔能理解的物理化學過程,變得生動而易於接受。這種兼顧深度與可讀性的平衡感,在專業書籍中實屬難得,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並非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進行深入的交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