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P2P嚮死而生
定價:45.00元
作者:陳文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115526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全麵反思P2P的興起、瘋狂、迴歸理性曆程
係統展望新監管體係下P2P的轉型求生之路
內容提要
2015年年末的e租寶事件成為“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裏程碑。在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啓動、監管辦法落地之際,P2P這一小額信貸和互聯網結閤的時代寵兒的未來如何?是曇花一現走嚮毀滅?還是痛定思痛,在創新與變革中迎來涅槃重生?
本書作者作為P2P行業的長期觀察者,兼具自律監管、理論研究以及實際操作經驗,梳理瞭P2P外發展曆程,還原瞭P2P從興起到瘋狂再到冷靜的全景,認為P2P創新更多應被界定為投資銀行模式的衍生。此外,作者從産融結閤的角度,探索瞭P2P的創新方嚮。
目錄
作者介紹
陳文,百舸金融論壇發起人,北京大學新金融和創業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金融信息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後流動站與中國華融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聯閤培養博士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博士。著有本P2P理論研究專著——《網絡藉貸與中小企業融資》以及本探討P2P機構投資人的專著——《P2P:中國式高收益*投資指南》,在《經濟研究》《金融學季刊》《投資研究》《新金融》等期刊發錶小額信貸與P2P領域文章近40篇。曾參與籌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目前就職於某國有金融控股集團,從事互聯網金融相關業務規劃和産品設計工作。作者個人公共微信號:“大蚊子”(mybigwen)。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足夠引人入勝,“P2P嚮死而生”,它像一把雙刃劍,既包含瞭對未來技術發展某種程度的憂慮,又暗含著一種涅槃重生的希望。從這個名字,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瞭無數新興科技在發展初期所經曆的掙紮與陣痛。P2P,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網絡技術,其誕生本身就帶著顛覆的基因,挑戰著傳統的中心化模式。然而,這種顛覆並非一帆風順,伴隨而來的是監管的壓力、安全性的挑戰、以及用戶信任度的建立。書名中的“嚮死而生”,恰如其分地描繪瞭這種技術在麵對重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它不是在歌頌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在探討一種可能,一種在絕境中尋求突破的道路。我猜想,書中或許會深入剖析P2P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實踐,比如金融領域的區塊鏈,內容分享的分布式存儲,亦或是社區自治的去中心化組織。每一個案例背後,都可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是技術革新者與既有秩序的較量。我期待書中能呈現齣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那些為瞭讓P2P技術“活下去”而付齣的努力與智慧。它可能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一定是一本能夠激發思考、拓寬視野的佳作。
評分“P2P嚮死而生”,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逆流而上的勇氣,一種在質疑與否定中堅持信念的決心。P2P技術,從誕生之初就伴隨著爭議,無論是對版權的侵犯,還是對網絡安全的擔憂,都曾將其推嚮風口浪尖。然而,正是這些挑戰,反而激發瞭技術的不斷進化,促使其在“死亡”的邊緣尋找生存之道。我推測,書中可能會詳細講述P2P技術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睏境,以及應對這些睏境的創新性解決方案。或許會剖析P2P在不同領域,如加密貨幣、去中心化存儲、分布式計算等方麵的應用,並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技術原理和商業模式。同時,“嚮死而生”的敘述方式,也暗示瞭作者對P2P技術前景的審慎樂觀。它可能不是一味地歌頌P2P的優越性,而是更注重其在現實中的落地和發展。書中或許會通過真實的案例,展示P2P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一次次的打擊中變得更加強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P2P技術不為人知的另一麵,它不隻是一個冰冷的技術名詞,更是一種充滿活力的生態係統,一種不斷自我革新的生命體。它可能是一部關於技術鬥爭史的史詩,也可能是一份關於未來數字世界的藍圖。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腦海裏湧現的是一種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想象。P2P,這個詞匯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平等、互助、去魅的社群精神。它打破瞭傳統的“我”與“你”之間的隔閡,構建瞭一種“我們”共同參與、共同受益的模式。而“嚮死而生”,則給我一種強烈的宿命感。仿佛P2P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與過去的某種模式進行告彆,都是在一次次危機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宏大的哲學思考,與具體的技術實踐相結閤的?書中會否探討P2P在構建新型社會關係、重塑經濟結構方麵的潛力?比如,去中心化的金融係統如何改變我們對財富的認知?分布式能源網絡如何實現真正的能源民主?甚至,去中心化的內容平颱如何打破信息壟斷,讓每一個個體都能發齣自己的聲音?我預感,這本書將會是一次對現有社會運行規則的深刻反思,它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層麵,更會觸及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嚮性問題。它可能是一劑“良藥”,指齣我們前進的道路,也可能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自身發展中的不足。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P2P技術在構建更公平、更透明、更具韌性的未來社會中的角色,它或許會顛覆我們對“權力”和“價值”的傳統理解。
評分“P2P嚮死而生”,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它不像那些陳述性的書名,而是直接拋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命題。P2P,在我看來,代錶著一種去中心化的力量,一種打破壟斷、追求平等的理想。而“嚮死而生”,則描繪瞭這種力量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曆的殘酷考驗,以及它在逆境中爆發齣的驚人生命力。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迴避P2P技術發展中存在的灰色地帶和潛在風險,比如它可能深入剖析P2P在網絡安全、隱私保護、以及閤規性方麵所麵臨的挑戰。然而,它同時也會強調P2P技術在剋服這些睏難後所展現齣的強大適應性和創新能力,以及它在重塑數字經濟、構建新型協作模式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P2P技術如何通過不斷的自我糾錯和優化,最終實現其“重生”的曆程。它可能不僅僅是對P2P技術的技術解讀,更是對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存哲學、一種社會變革的深刻探討。這本書,或許會是一麵棱鏡,摺射齣數字時代下,技術與社會、理想與現實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最終指引我們走嚮一個更加開放、自由、互聯互通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覺像是在聆聽一段關於生命頑強的頌歌。P2P,這個代錶著連接、共享、協作的理念,在數字時代已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它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正如“嚮死而生”所暗示的那樣,它需要不斷剋服來自技術、法律、倫理等各方麵的挑戰。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何種視角來解讀“P2P”與“嚮死而生”之間的聯係?它是否會深入探討P2P技術在麵對監管壓力、安全風險、以及用戶接受度等“死亡”的威脅時,如何通過創新和演進,實現自身的“重生”?我猜想,書中或許會描繪P2P技術在經曆多次技術迭代、模式轉型,甚至重大危機後的復蘇過程。它可能不僅僅是技術理論的闡述,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講述P2P生態係統中那些鮮為人知的掙紮與突破。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P2P技術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以及它在重塑我們信息交流、價值傳遞、乃至社會治理方式上的巨大潛力。它可能是一部關於技術“進化論”的教科書,也可能是一份關於未來互聯網發展趨勢的預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