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戰略與戰術》

預售:《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戰略與戰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二戰史
  • 軍事史
  • 戰略戰術
  • 戰爭
  • 曆史
  • 軍事
  • 預售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曆史軍事
  • 戰爭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品牌介紹Brand Introduction
書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戰略與戰術》

作者: J.F.C.富勒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裝幀: 平裝
頁碼: 432
用紙: 膠版紙
編輯推薦Editorial Reviews 1. 綜閤各方麵史料:官方文件和報告、親曆者迴憶錄、戰地記者報道以及對當事軍人和其他人的采訪,以事實為依據,客觀公正地解析二戰的來龍去脈。  

2. 另闢蹊徑:不同於單一地重現昔日的戰爭場景,本文以“戰略與戰術”為核心,多角度地解讀瞭二戰的成與敗,對現代軍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3. 關注曆史價值:戰爭不應該僅隻是作為曆史封存,其對和平年代的參考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書作者潛心貫注,深刻剖析瞭每場戰爭的戰略目標與實現手段,將戰爭的本質血淋淋的攤開在眾人麵前。硝煙過後的和平就變得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Author Biography 著者:J.F.C.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1878-1966年) ,英國軍事理論傢和軍事史學傢,陸軍少將。裝甲戰理論開創者,被譽為“20世紀的剋勞塞維茨”。他一生著述頗豐,尤其是在機械化戰爭論方麵。著有《西洋世界軍事史》、《裝甲戰》、《戰爭指導》等30餘種軍事著作。  

譯者:鬍毅秉,上海人。從事軍事類讀物翻譯工作多年,各大軍事論壇常客。譯有《航母艦隊司令:弗蘭剋·傑剋·弗萊徹在珊瑚海、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中國長安齣版社)和《極簡世界史》(颱海齣版社)。   內容簡介Content Description 二戰是人類史上的一場大浩劫,戰火燃及四大洲四大洋,這場波及甚廣的戰爭在摧毀人類傢園的同時也在推動著世界文明的前進。本書不再是單一地講述二戰曆史,而是立足於戰略與戰術,多維度地解析這場戰爭的曆史價值。作者憑藉其自身豐富的作戰經驗,結閤多方史實資料,客觀公正地詳述瞭戰爭雙方在戰爭過程中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戰略目標而采用的與之相應的戰略與戰術;其中,對交戰各國在各個階段采用的不同的戰略與戰術都有較為詳細的解讀和思考,這對現代軍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作者的抽絲剝繭,能夠讓讀者在關注戰爭的成敗之外,多一些思考。 目錄Catalog 前言  

一章 戰爭的背景  

二章 德國掌握主動權的階段,初期的成功與失敗  

三章 德國改換作戰路綫  

四章 日本掌握主動權的階段,初期的成功與失敗  

五章 德國喪失主動權  

六章 日本喪失主動權  

七章 同盟國在西綫確立主動權  

八章 兩條戰綫上的主動權  

九章 同盟國在歐洲掌握主動權的結果  

十章 同盟國在太平洋掌握主動權的結果  

十一章 戰爭的突齣要素  

附錄 照明攻擊   插圖Illustrations 前言/序言Foreword/Preface 我並不打算為*近的這場戰爭撰寫一部正史,因為我不相信在可掌握的資料還很有限的情況下做這樣的事是切閤實際的。但是我可以確信,如果隻論及這場戰爭的戰略和戰術,我還是能做到讓讀者開捲有益的。不僅如此,我還相信,除非這場戰爭的曆次戰役對軍人和門外漢—這年頭大多數門外漢都是現役或潛在的軍人—有著超齣曆史價值的意義,否則現在就是研究其成敗得失的時候,因為在當今這個技術時代,戰略原則和戰術條令的應用變化之快使得過去的經驗已經是明日黃花。因此,我並未嘗試從政治學、經濟學和心理學這幾個方麵研究這場戰爭,盡管它們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此外,對下列作戰我也不做任何詳細的探討:大西洋海戰,地中海的海軍作戰,蘇聯和德占國度的遊擊戰,以及日本侵華作戰。我之所以這麼做,首先是因為如果要正確評述歐洲戰場的所有陸上戰役,需要花費太多筆墨來介紹它們的背景;其次是因為在本書的既定篇幅內對曆次軍事行動進行詳細錶述太過於龐雜;至於第三個原因,很多背景信息仍然晦暗不明,而且在我看來,它們與政治的關係要比與軍事行動的關係更為密切(隻有蘇聯的戰事除外);*後一個原因是,要想使敘事具有條理且完整,就需要從頭細說,更何況,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角度講,這場戰爭都算不上十分精彩。  

以上介紹瞭本書的整體情況。接下來,談談我的資料來源。它們大緻可以分為四類:(1) 官方文件和報告;(2) 親曆者的迴憶錄和傳記;(3) 戰地記者的報道和記錄;(4) 有關紐倫堡審判的報告以及對敵方軍人及其他人員的采訪,例如在舒爾曼少校(Major Shulman)的《Defeat in the West》一書中可以找到此類資料。*一類雖然大體符閤事實,但少有關鍵意義。它們基本上都是一些骨架,隻帶著零星的血肉;但是它們仍然有很大價值,因為如實記錄瞭軍事行動的梗概。*二類雖然往往帶有個人偏見,卻是四類資料中*為重要的;不過也隻有將相當數量的此類資料匯總起來,纔能通過互相驗證來還原真相。然而截至目前,已經齣版的此類資料實在太少,我隻能依靠第三類資料來填補空缺;不過,無論如何第三類是必然要參考的,因為戰地記者們在親臨戰場記錄戰況方麵的纔能是非常高超的。但是我對他們關於蘇聯戰場的報道並沒有多少興趣,因為他們被禁止親臨前綫,隻能被動地接受官方的宣傳材料,無法親眼目睹,甚至無法親自打聽。蘇聯關於曆次大小戰役的官方敘述—他們的所有敘述都是官方的—實在缺少有用的信息,而且洋溢著太多的英雄主義情懷。雖然任何熟悉蘇聯軍事曆史的人都不會懷疑蘇聯軍人的頑強和剛毅,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閱讀諸如威猛的庫班或捷列剋哥薩剋“用馬刀砍翻上萬德國兵”之類的空話,也難免會令人生厭。同樣,反反復復地閱讀“數以萬計的敵人被擊斃,數以百計的居民點被占領”的文字,也同樣枯燥乏味。或許是我運氣不佳,但是至今我隻看到一部能夠明晰地描述蘇聯戰事的著作,那就是企鵝叢書中的《蘇聯戰役,1941—1943》和《蘇聯戰役,1944——1945》這兩捲,作者是W.E.D.艾倫(W. E. D. Allen)和保羅·穆拉托夫(Paul Muratoff)。我從這兩捲書中獲取瞭大量信息,因此我在這裏錶示由衷的感謝。至於說到第四類資料—審判報告和訊問記錄—雖然它們非常有吸引力,但我認為在目前應該謹慎采信。我的理由如下:(1) 雖然我們可以確信在紐倫堡庭審中齣示的文件是真實的,但沒有證據錶明所有文件都有被執行過;因為每個軍人都知道,計劃和方案總是會不斷地修正;(2) 戰敗者的證言也是令人質疑的,因為掩蓋或淡化自身的過失並推諉於他人正是人類的天性。X特勒確實要為許多荒謬的行為負責,但是*荒謬的事顯然是把所有罪過都歸結於他一人;因為通常在戰爭中,許多力量的共同作用纔能造成巨大的災難或勝利。  

現在來批評這些事實清晰的戰役是很容易的,但無論如何,事後批評總好過不批評。倘若曆史學傢和其他相關人士自1919年能夠擁有更多的批判精神,那麼我們在1939年也不會如此手足無措。此外,為瞭讓本書中的批評顯得不那麼尖刻,我希望有心的讀者翻看一下我在戰爭期間所寫的文字—其中有些已經結集成書—這樣一來你們就會發現,大部分批評都是在有關事件發生之前、進展期間以及事後不久作齣的。因此,以下觀點是我一貫堅持的:戰爭無非是一場緻命的爭鬥,為瞭讓戰鬥有意義,需要確定一個明智而且有益的政治目標。戰爭的目的並不是殺戮和破壞,而是迫使破壞者改變初衷。丘吉爾首相一手開創的“戰略轟炸”不僅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在軍事上也是錯誤的,在政治上更是毀滅性的任何人隻要去如今的中歐看一看,就會明白這個道理。關於意識形態的戰爭是毫無意義的,這不僅是因為思想不會被子彈影響,更是因為動機越神聖,結果就越邪惡,從古到今莫不如此。被太多將領視作法寶的毀滅式轟炸不但非常笨拙,而且通常徒勞無功。用兵之道講究的是膽識和策略,而不是僅靠武器和人數優勢取勝。例如,英國的戰略應該立足於海權而非陸權,就算隻考慮不列顛島的地理位置也應該這麼做。對英國來說,嘗試發揮大陸強國的作用猶如空中樓閣,而這正是她自1914年以來樂此不疲的行為。總而言之,無論敵人做過什麼,像紳士一樣作戰要比像無賴一樣作戰更有利;因為無賴的戰爭隻能以無賴的和平收場,而無賴的和平隻不過是又一場戰爭,這在我看來真的沒有意義。  

還有一點是我不能不提的—人數和傷亡問題。說到前者,對交戰各方來說,壓低自身兵力和誇大敵方兵力都是傢常便飯,因為這可以讓勝利顯得更加輝煌,失敗顯得情有可原。因此,我不能保證本書中給齣的所有兵力數字都是準確的。至於傷亡,幾乎所有官方數字都一律經過“修飾”。據記載,在1940年8月,德軍連續兩天發錶公報,聲稱他們先後擊落瞭143架和65架英國飛機,自身損失瞭32架和15架。而同樣在這兩天,英國人的公報內容是他們擊落瞭169架和71架德國飛機,自損34架和18架。顯然雙方都對真實的數據進行瞭“加工”,而下錶中的數字足以印證這個結論:  

日期 *傢空軍公報戰果 德軍承認損失 德軍實際損失  

8月15日 183 32 76  

8月18日 155 36 71  

8月31日 94 32 39  

9月2日 66 23 34  

9月7日 100 26 40  

9月15日 185 43 56  

9月27日 153 38 55  

936 230 371  

陸戰中的傷亡數字也同樣讓人一頭霧水,而且常常匪夷所思。所幸我們可以根據一條規律來推測大概的數字,根據1914—1920年的《英國陸軍統計摘要》,在1914—1918年的戰爭中,傷亡比例如下:陣亡和其他死亡占19.94%,負傷占66.29%,失蹤和被俘占13.77%,粗略算來,每死亡1人就有3.3人負傷和0.7人失蹤或被俘—進一步簡化後的經驗法則就是1∶3∶1。因此,如果我們看到資料顯示有1萬人陣亡,那麼總傷亡數字應該是5萬人左右。此外,鑒於通常在一場短促的戰役中,20%的戰鬥人員損失已經是上限,那麼濛受以上損失的戰鬥部隊總人數就是25萬左右。進一步推算,由於當今的軍隊中非戰鬥人員與戰鬥人員的比例是2∶1,上述軍隊的總兵力就應該是75萬人左右。我曾看到一份有可靠依據的報告記載:在一場短促的戰役中,有20萬德軍在蘇聯戰綫上一塊相對狹小的地段被擊斃。如果屬實,按照以上方法估算,參戰的德軍必然有1500萬人左右,這相當於德軍在蘇聯總兵力的3倍。  

戰爭或許是一門科學,或者是一門藝術,但是關於戰爭的報告基本上是一種掩人耳目的把戲。因此,和所有關於*近這場戰爭的書籍一樣,本書中也存在一些錯誤。不過它著重於討論戰略和戰術,那麼我希望比起那些描繪純英雄主義的史書來,它的錯誤能少一點。   溫馨提醒 Warm reminder 指文公眾號 客服微信號 關於發票 
本店提供電子發票,如需要請在提交訂單時備注好發票抬頭,納稅人識彆號以及郵箱或者手機號。  關於發貨
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每日15:00點以前的訂單當日發貨,15:00點以後的訂單次日發貨,周末及節假日期間訂單,會在節後按照訂單先後陸續發齣。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