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 |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朱勇坤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350612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上海是中国集邮发祥地,民国时期上海的邮刊其文献价值在中国集邮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上海集邮文献史(1879年―1949年)》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将上海集邮文献史置于中国集邮史的大视野中,首次从图书文献学视角系统记述从1879年―1949年上海邮刊邮报的发行状况及其特点,客观评价民国时期上海集邮文献的历史地位。以甄别抢救民国时期上海集邮文献为主旨,编列了1840年―1911年间我国出版的集邮文献200余种和民国时期上海邮刊的编者、作者100余人。
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不能只看宏大的事件,更要关注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流变。《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这本书,就以一种非常独特而又深刻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近八十年的变迁。我本来对集邮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枚枚邮票,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邮票的发行背景、图案设计、印刷技术等方面的细致分析,勾勒出了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轨迹。我惊喜地发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邮票,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书中对早期租界时期各国邮局的邮票,以及后来中国民族邮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特色邮票,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和解读。这些邮票不仅仅是通信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缩影,是城市变迁的见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反映上海城市景观、社会活动、乃至人民生活状态的邮票的解读,它们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上海街头巷尾,感受着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集邮文献,与宏大的城市历史紧密结合,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触手可及。
评分《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对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让我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细节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是那种宏观的、概念性的历史叙述,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的角度——集邮文献——切入,揭示了1872年至1949年间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机构发行的邮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解读,这些邮票的设计、图案、以及发行背景,都成为了解读当时社会状况的绝佳线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反映上海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的邮票的分析,它们生动地展现了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前沿的地位和影响力。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邮政制度的演变、集邮活动的兴起等内容,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上海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活力。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解读每一枚邮票时,都能够挖掘出其背后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意义,使得这些冰冷的文献瞬间变得温暖而富有生命力。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邮票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上海历史的书,一本关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情感和梦想的书。
评分《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历史,隐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而这本书记恰恰是挖掘这些细微之处的大师。它不仅仅讲述了邮票的历史,更是通过邮票这个载体,讲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1872年至1949年间,如何从一个通商口岸逐步崛起为远东的国际大都会,又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邮票的设计理念、图案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比如那些表现工业发展、交通便利的邮票,就生动地展现了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前沿的形象;而那些描绘节日庆典、文化艺术的邮票,则折射出上海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开放包容。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特殊时期(如抗日战争时期)邮票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图案本身的叙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微观个体情感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稀有或具有代表性邮票的详细介绍,它们就像是历史的碎片,被作者精心拾起,然后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集邮者是如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和传承历史的,也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读罢《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一次对上海这座传奇城市在近代发展历程的深度探索。这本书之所以让我着迷,在于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并没有选择从政治事件或经济统计入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集邮文献”这个看似微小却意义非凡的领域,通过对1872年至1949年间上海发行的各类邮票的梳理、考证与解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每一枚邮票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刻洞察力。例如,他能够从一枚描绘当时上海港口景象的邮票,联想到当时的航运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从一张带有特殊纪念戳记的邮票,推演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公众情绪。这些分析不仅让我看到了邮票本身的历史价值,更让我惊叹于它们所承载的时代信息量。书中对租界时期各国邮局邮票与中国民族邮政邮票的对比,以及对不同时期宣传主题邮票的解读,都为我理解上海的特殊地位和复杂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在与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
评分读完《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我脑海中久久回荡的,是那些被方寸邮票所勾勒出的时代脉络。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历史事件梳理,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集邮文献”这个相对冷门的领域,却从中挖掘出了巨大的历史信息量。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集邮爱好者但对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书中的论述,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叠加或事件罗列,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邮票的发行背景、图案内容、技术工艺等方面的细致分析,巧妙地串联起了从晚清到民国这段复杂而多变的上海历史。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每一枚邮票时所展现的严谨考证和人文关怀,他能够从一枚描绘孙中山先生肖像的邮票,联想到当时国民政府的宣传策略和民众的情感寄托;从一张带有特殊戳记的邮票,推演出当时的邮政服务水平和商业活动的活跃程度。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细节。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集邮社团、收藏家、以及邮政史料的保存和研究,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珍视,也认识到集邮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亲切,虽然包含大量史实,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一种娓娓道来的韵味,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带入那个时代的情境之中。
评分阅读《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在一次寻宝。我一直相信,最真实的历史,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之中,而邮票,无疑就是这样的“宝藏”。这本书作者的视角非常新颖,他没有选择从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入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上海在1872年至1949年间邮票的发行和演变上。正是通过对这些方寸之间的艺术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解读,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那个复杂而动荡的年代所经历的沧桑巨变。我惊喜地发现,一枚枚小小的邮票,竟然承载了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书中对不同时期邮票图案的设计理念、象征意义,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风貌、文化思潮等,都有着详尽的论述。我尤其对那些记录了上海城市风貌、中西文化交融、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邮票印象深刻。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他将枯燥的文献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独特而又深刻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上海历史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多维度性。
评分《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上海历史的窗口,这个窗口,是用一枚枚邮票构成的。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不能只看那些大的、宏观的叙事,更要深入到那些细微的、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去。《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以集邮文献为载体,将上海这座城市在1872年至1949年间,从晚清到民国,再到解放前夕的种种发展和变迁,都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他不仅仅是在介绍邮票的发行史,更是在挖掘每一枚邮票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那些反映上海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邮票的解读,它们就像是一张张生动的历史照片,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从早期外国邮票的涌入,到中国民族邮政的兴起和发展,再到不同历史时期邮票主题的演变,都反映了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相对小众的收藏爱好,提升到了解读历史、传承文化的层面,用一种充满趣味和深度的方式,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阅读《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这本书,就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博物馆导览中,近距离接触上海这座城市在近代最重要的一个侧面。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崛起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作者并没有选择平铺直叙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集邮文献”这个极具代表性的载体上。通过对1872年至1949年间上海邮票的发行、设计、用途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深入挖掘和解读,本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上海历史图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邮票图案的细致分析,比如那些描绘上海城市风貌、标志性建筑、商业活动,甚至是民间生活的邮票,都成为了解读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市民生活状态的生动注脚。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他能够将看似枯燥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的呼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上海近代历史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在方寸之间的邮票里,所蕴含的无限历史信息和时代记忆。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上海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名为《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这本书并非那种充斥着枯燥史料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细腻的方式,为我展开了一幅上海近八十年的画卷。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从它的日常生活物件入手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而集邮,正是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载体。《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一套套邮票的发行历史,更是在挖掘这些邮票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风尚乃至于国际交往的细枝末节。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展览,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与世界连接,如何通过一枚小小的邮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甚至彰显身份。从早期外国邮局的设立,到中国民族邮政的兴起,再到各个时期充满时代特色的邮票设计,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考据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被那些描绘上海风貌的邮票所吸引,它们定格了黄浦江畔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弄堂里的市井生活,也记录了那些宏伟建筑的拔地而起。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听到旧上海的喧嚣,闻到海派文化的芬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枯燥的文献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叙事,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找到与历史对话的契机。它不只是一本关于邮票的书,更是一扇了解上海,了解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的窗口。
评分《1872-1949-上海集邮文献史》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并非仅仅存在于教科书和宏大的叙事中,它也可以生动地体现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微小事物上。作者选择以集邮文献为切入点,来梳理上海近八十年的历史,这个角度非常独特,也极具启发性。我一直对上海这个城市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全面的方式,为我展现了这座城市在1872年至1949年间的时代变迁。书中对不同时期邮票的设计、发行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解读。我惊喜地发现,一枚枚小小的邮票,竟然能够如此鲜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思潮、政治格局,乃至人民的生活状态。书中对那些记录了上海作为远东金融中心、贸易港口、文化中心的邮票的解读,让我对上海的城市特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也对那些反映特殊历史时期(如战争、社会变革)的邮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学术严谨的方式,将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集邮文献,与宏大的城市历史巧妙地融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上海,认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