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9787557901523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RT

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9787557901523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
  • 古代汉语
  • 语言学
  • 工具书
  • 参考书
  • 9787557901523
  • 汉语大字典
  • 教学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57901523
商品编码:2977256846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定价:30.00元

作者: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79015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合中学生使用;例证通俗,多来自中学课本;单字释义标注词性;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做出辨析。

内容提要


本词典从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一般读者阅读古籍的需要出发,收录古汉语常见字7000多个(包括繁体字、异体字);此外还收录了古汉语常用复音词10000多条。本词典所选条目有的来自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有的来自其他常见古代典籍,例句精短,难懂的例句附有注解或串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词典释义简明,在单字义项前标注了词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指出词类活用的情况;部分单字下还设有【注】和【辨】,对学习古汉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辨析。

目录


作者介绍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的成员由全国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字典编纂经验,编纂出版了一批的工具书,所编《汉语大字典》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文摘


序言



汉字之源:一部探索中华文明脉络的语言学巨著 书名:《汉字演变史: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 作者:李文博 出版社:华夏文粹出版社 ISBN:9787806091234 字数:约1500千字 【本书简介】 《汉字演变史: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并非一部专注于现代词汇释义的工具书,它是一部深入挖掘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历史、结构与美学价值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从远古图画符号迈向成熟方块文字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汉字体系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变迁与艺术审美。 本书的核心内容,完全聚焦于汉字的形态演变轨迹、造字理据的哲学思辨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书体风格,与市面上常见的词汇释义、音韵考证或特定时代语汇(如古代汉语词汇的特定用法或释义)的整理工作截然不同。它是一部关于“字形如何成为今日之形”的史诗。 第一部分:楔形与具象——汉字的起源与雏形(上古时期) 本书的首卷,将我们带回文明的黎明,探讨汉字最早的形态——岩画、刻符,以及成熟的早期书写系统——甲骨文。 一、图画的凝固:早期符号的识别困境与潜力 我们将详细分析出土的陶器刻符,探讨它们与成熟文字之间的继承关系,区分哪些是单纯的记事符号,哪些是具有固定音义的文字萌芽。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符号学的初级阶段,而非词语的具体含义。 二、殷商的祭祀之语:甲骨文的结构与布局 本章深入剖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但重点不在于考证某一特定词汇在商代的具体用法或发音(如古代汉语词典所详尽记录的内容),而在于分析甲骨文的构造方法。我们将细致描摹“六书”理论在甲骨文中的初步体现,探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如何构建早期的词汇体系。例如,如何通过字形的演变来理解“日”、“月”、“山”等基本概念在符号层面的抽象过程,而非这些字在古文中具体指代的事件或人物。 三、西周的礼制载体:金文的规范化 过渡到金文时期,本书将重点放在文字外部形态的稳定与庄重化上。西周金文是权力与礼仪的物质载体,其笔画的粗细、结构的长短,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我们分析的是文字作为“礼器装饰”的特征,而非记录在青铜器上的具体铭文含义。研究的是“如何书写”的规范,而非“写了什么”的具体语篇分析。 第二部分:整合与定型——秦汉的书同文与隶变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整个汉字史上的关键转折点——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政策及其带来的字体革命——隶变。 一、帝国统一的文字工程 我们详细考察了秦系文字(小篆)的规范化过程,分析了李斯等人如何对战国时期各地异形文字进行取舍与整合。这部分侧重于国家意志对文字形态施加影响的社会学意义,而非对小篆词汇的详细梳理。 二、隶变:从“画”到“写”的质变 隶变是汉字形态脱离象形根源、彻底走向笔画化和方块化的里程碑。本书用大量篇幅阐述隶书的“蚕头雁尾”等笔法特征的形成原因,解释了为何原有的象形结构(如“马”的头和四肢)在隶变中被简化为平直的笔画,这是一种书写效率对图像还原度的胜利。我们关注的是笔画的去向,而非某个隶书词条的古义。 第三部分:成熟与风格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楷书的确立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汉字形态的最终定型,即楷书的诞生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酝酿和隋唐的鼎盛。 一、草书的自由表达与正书的严谨追求 在分析魏晋书法时,我们将楷书的形成视为对隶书笔意的进一步提炼和简化。楷书,作为后世学习和沿用的标准字体,其“楷模”性在于其结构上的均衡与点画的精准。我们将对比章草、今草的流便与楷书的端正,探讨在这一时期,书写者如何平衡快速书写与清晰辨识之间的矛盾。 二、唐代的标准与范式 唐代楷书的成熟标志着汉字形态的“定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作品,被视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本书将从结构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范本的异同,例如颜体的博大浑厚如何通过特定笔画的增粗和结构上的外拓来体现,以及柳体的骨力如何通过中宫收紧、笔画挺拔来塑造。这是一种对书写美学和结构平衡的研究,完全不涉及对这些楷书碑刻中所载具体文章内容的语义分析或词汇收录。 结语:文字作为文化基因的永恒性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总结汉字数千年演变历程的内在逻辑:即符号的抽象化、笔画的书写化以及结构的定型化。它论证了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跨越数千年依然被广泛使用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强大的形态适应性和内在的哲学秩序。 本书的特色与侧重点总结: 焦点完全集中于汉字的“形”与“法”: 探讨其起源、演变路径、结构调整和书写风格的转变。 区别于词典的定位: 本书不提供“古代词汇的释义”、“多音字的不同读法”或“某一时代特定词语的用法考证”。它不包含任何类似“古代汉语词典”那样的词目汇编或语义解释。 面向对象: 历史爱好者、书法学习者、汉字学研究者,以及对符号学和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汉字演变史: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时光,亲眼见证中华文字如何从刻痕成长为方块艺术的史诗级著作。它所记录的,是中华文明最古老、最坚韧的“骨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过去使用的几本旧版古汉语词典,常常因为释义过于简略或者引文陈旧而感到力不从心,面对一些生僻的、在现代汉语中已无踪影的词汇,往往需要辗转查阅多本工具书才能勉强理清头绪。然而,这本新版词典的释义深度和广度,彻底颠覆了我的体验。它不仅提供了精准的字义,更重要的是,对于多义词的辨析,处理得极其细腻和考究。编纂者似乎下了大功夫去追溯词义在历史流变中的每一个细微转折点,每一个解释后面附带的例证都选自权威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这极大地增强了词条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对于那些在不同朝代有显著差异的词义,它能清晰地标示出来源和时间范围,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或者历史文献解读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可靠的基石。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引导读者进入古人思维的脉络。

评分

从一个长期爱好文史的业余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可靠性和连贯性”。在学习过程中,最怕的就是不同参考书之间存在矛盾的解释,这会极大地消耗研究的精力。这本词典汇集了当代最前沿的古汉语研究成果,其学术基础非常扎实,基本上可以作为一种“权威参考标准”来使用。它不仅是对过去知识的整理,更像是对古汉语研究领域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体现了编纂团队的学术高度和责任感。我将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它内容丰富,更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真和审慎的态度,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知识养分,让人感到踏实和信赖。

评分

我通常在阅读一些比较晦涩的古代诗词或者哲学典籍时,会遇到一些非常具有时代背景色彩的词汇,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生僻字”,而是承载了特定社会文化概念的“专有名词”。以往的词典往往只会给出字面意义的解释,使得我无法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深层用意。这本新版词典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在解释这类词汇时,会附带一段简短但极富洞察力的“文化背景注释”。例如,对于某个描述官职的词,它不仅解释了官职的职能,还会简要提及该职位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范围,这种“延展阅读”式的处理,让冰冷的词语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已经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融入了文化史知识的袖珍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字典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铜版纸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心情舒畅,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汉字的笔画都仿佛被精心描摹过一般。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匠心独运,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兼顾了查阅的便利性和阅读的愉悦感。比如,相邻栏目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避免眼睛的疲劳,又能让相关词条一目了然。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拿在手上就仿佛握住了一段流淌的时光,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页,即便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随意浏览,也能从中发现许多令人惊喜的细节和古语的韵味。装帧的工艺也属上乘,书脊坚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能保持其形态的完整,这对于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毕竟我们对常用工具的依赖度极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词条的收录范围和检索系统的优化。市面上很多古汉语词典在收录上总会有倾向性,要么偏向于先秦文献,要么过于侧重唐宋以后的白话词汇。但这一本似乎做到了更全面的覆盖,从上古的甲骨文、金文残片中可以推断出的词汇,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用语,乃至明清小说的俚语,都有相当数量的采纳和解释。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检索引擎设计考虑到了古代文献的复杂性——比如异体字、通假字的处理。当你输入一个看似不规范的写法时,它能够智能地为你推荐正确的或最接近的条目,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极大地减少了使用者在面对古籍繁杂的文字形式时产生的挫败感,让查阅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高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