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印度文明 | 作者 | 刘建,朱明忠,葛维钧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200899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页码 | 559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南亚研究丛书:印度文明》属于南亚研究丛书系列,分为上、中、下三编,以时间为序,通过对古代印度、中世纪印度及近现代印度的描述,展现了印度文明产生、发展的具体过程,突出了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广泛影响力。从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印度社会。为读者全面了解印度文明及印度社会提供了准确而有效的途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籍。 | 
| 作者简介 | |
| 刘建,1949年生,太原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度文化、文明与文学等研究工作。著有列国志之一《孟加拉国》、《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等。主要译著有《孟加拉掠影》、《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人的宗教》等。 朱明忠,1943年生,北京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印度哲学、宗教和文化研究工作。著有《奥罗宾多·高士》、《尼赫鲁传论》、《印度教》等。主要译著有《印度现代哲学》等。 葛维钧,1942年生,北京人。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主要从事印度学研究工作。主要著文有《阿育王法与佛教的法不应混同》、《业报理论源流探索》等。参与《摩诃婆罗多》的汉译及《梵文入门》的写作,任《南亚大辞典》常务副主编。 | 
| 目录 | |
| 绪论  印度 一、印度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 二、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三、印度国名的由来与演变 四、印度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编 古代篇 章 史前文明 一、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 四、早期印度河流域文化 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六、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经济生活 七、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八、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亡 第二章 吠陀时代 一、雅利安和雅利安人的入侵 二、前吠陀时期 三、后吠陀时期 第三章 从分裂走向统一 一、列国时期 二、摩揭陀国建立霸权 三、波斯人和希腊人入侵印度 四、月护王与孔雀王朝的建立 五、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六、宾头沙罗与阿育王 第四章 各种宗教和思潮的兴起 一、婆罗门教 二、佛教 三、耆那教 四、顺世论与其他沙门思潮 五、沙门思潮对婆罗门教的冲击 第五章 笈多王朝与6~lO世纪的南北印度 一、孔雀王朝以后的北印和南印 二、笈多王朝 三、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四、北印度的分裂和戒日王 五、戒日王以后北印度的混战和拉其普特人 六、6世纪以后的南印度 第六章 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 第七章 轮回业报 第八章 施舍 第九章 古代语言和文献 第十章 梵语古典文学 第十一章 古代艺术 第十二章 古代科学技术 中编 中世篇 第十三章 伊斯兰文明的侵入 第十四章 莫卧儿帝国 第十五章 中世纪的宗教运动 第十六章 莫卧儿帝国时期的艺术 下编 近现代篇 第十七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十八章 近代宗教与社会改革 第十九章 印度的觉醒与民族独立运动 第二十章 独立后的社会政治学说 第二十一章 新吠壇多主义哲学 第二十二章 文学巨人泰戈尔的思想与创作 第二十三章 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十四章 印度文明与世界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绪论  印度 一、印度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 二、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三、印度国名的由来与演变 四、印度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编 古代篇 章 史前文明 一、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 四、早期印度河流域文化 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六、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经济生活 七、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八、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亡 第二章 吠陀时代 一、雅利安和雅利安人的入侵 二、前吠陀时期 三、后吠陀时期 第三章 从分裂走向统一 一、列国时期 二、摩揭陀国建立霸权 三、波斯人和希腊人入侵印度 四、月护王与孔雀王朝的建立 五、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六、宾头沙罗与阿育王 第四章 各种宗教和思潮的兴起 一、婆罗门教 二、佛教 三、耆那教 四、顺世论与其他沙门思潮 五、沙门思潮对婆罗门教的冲击 第五章 笈多王朝与6~lO世纪的南北印度 一、孔雀王朝以后的北印和南印 二、笈多王朝 三、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四、北印度的分裂和戒日王 五、戒日王以后北印度的混战和拉其普特人 六、6世纪以后的南印度 第六章 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 第七章 轮回业报 第八章 施舍 第九章 古代语言和文献 第十章 梵语古典文学 第十一章 古代艺术 第十二章 古代科学技术 中编 中世篇 第十三章 伊斯兰文明的侵入 第十四章 莫卧儿帝国 第十五章 中世纪的宗教运动 第十六章 莫卧儿帝国时期的艺术 下编 近现代篇 第十七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十八章 近代宗教与社会改革 第十九章 印度的觉醒与民族独立运动 第二十章 独立后的社会政治学说 第二十一章 新吠壇多主义哲学 第二十二章 文学巨人泰戈尔的思想与创作 第二十三章 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十四章 印度文明与世界 | 
这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它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和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了印度文明的形成和演变。它不仅仅关注了印度文明的辉煌之处,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书中对印度教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而是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中前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鼓励读者去主动地去探究和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每次阅读,都能激发出我新的疑问和思考方向。
评分这本书简直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字里行间流淌着古老智慧的光辉。我仿佛能听到恒河畔的诵经声,看到宏伟的神庙在阳光下闪耀。作者的叙述功力非常了得,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印度文明的恢弘画卷。从早期文明的萌芽,到婆罗门教的兴起,再到佛教的传播,每一个阶段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既有宏观的视角,又不乏细腻的描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哲学思想的部分,那些关于“梵”与“我”的探讨,关于轮回与解脱的追求,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的插图和地图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身临其境。合上书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与那些古老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对印度这片土地也充满了敬意和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颠覆你对印度固有印象的佳作。我一直以来对印度的认识都停留在一些刻板的印象中,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却讲述了极其深刻的内容。它让我看到了印度文明在艺术、科学、文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比如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精妙的数学发明,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书中关于早期印度文明的描述,尤其让我着迷,那些对雅利安人迁徙、吠陀文献的研究,都为我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古代社会。它让我明白,印度并非只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度,而是一个拥有着无比灿烂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文明古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将印度文明的千年风雨娓娓道来。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史诗,而是一种更注重细节和情感的描绘。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以及对其中每一个细微之处的细致观察。它让我看到了印度文明的韧性,是如何在无数次的挑战和变迁中,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精神内核。书中对印度神话、传说、史诗的解读,既让我领略了其丰富的想象力,也让我窥见了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产生共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建立在过去的基石之上,而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探讨印度文明是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作者对社会分层、婚姻制度、种姓制度的分析,让我对印度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解析当下。书中对宗教与政治的互动,以及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佛教起源和传播的论述,它不仅解释了佛教为何能成为一个世界性宗教,也揭示了其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汲取新的养分。它让我看到,文明的演进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无数个体思想和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