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5G:2020后的移动通信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朱晨鸣 |
| 定价: | 59.0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 |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ISBN: | 9787115415622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先从5G需求与愿景、5G研究项目与标准化进展等方面入手介绍了5G的引入背景和现状,接着说明为达到5G的需求使用的无线传输新技术和满足业务应用的弹性需求而设计的新的网络架构,并分析了5G可能的频谱资源,zui后展望了5G的未来应用发展。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科研院所、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提供商、电信咨询业从业人员,以及关注通信行业/技术发展的相关人士。 |
| 目录 | |
| 第1章概述1 1.1移动通信技术发展2 1.2后4G网络演进(LTE-A)5 1.35G路线图9 第2章5G需求与愿景17 2.15G愿景18 2.25G需求与驱动力18 2.2.1技术驱动18 2.2.2市场驱动19 2.2.3业务和用户需求20 2.3技术目标21 2.45G的应用24 2.4.1应用场景24 2.4.2虚拟现实24 2.4.3智慧城市25 2.4.4物联网与无所不在的通信25 2.4.5车联网与自动驾驶26 2.55G的挑战26 2.5.1性能挑战26 2.5.2技术储备27 2.5.3频谱资源27 2.65G发展路径27 2.7小结28 第3章5G研究项目与标准化进展29 3.1标准化组织与研究机构30 3.25G标准化进展32 3.2.1ITU-R32 3.2.23GPP33 3.2.3NGMN36 3.3欧洲37 3.3.1METIS378 3.3.25GPPP38 3.3.35GNOW39 3.4亚太39 3.4.1北美IEEE3940 3.4.2韩国5G论坛41 3.4.3日本ARIB41 3.5中国42 3.5.1IMT-2020423 3.5.2CCSA43 3.6小结43 第4章通信业界看5G45 4.1电信设备制造商看5G46 4.1.1爱立信46 4.1.2华为49 4.1.3诺基亚50 4.1.4中兴51 4.1.5大唐52 4.2电信运营商看5G58 4.2.1中国移动58 4.2.2NTTDoCoMo69 4.2.3SKTelecom72 4.3小结74 第5章5G无线传输技术75 5.1LTE-A技术发展76 5.2MIMO增强技术77 5.2.1MassiveMIMO779 5.2.2网络MIMO88 5.3新型多址技术93 5.3.1多址技术发展946 5.3.2PDMA94 5.3.3SCMA97 5.3.4MUSA98 5.4双工技术100 5.5多载波技术107 5.5.1OFDM改进10810 5.5.2超奈奎斯特技术(FTN)119 5.6多RAT资源协调121 5.7调制编码技术122 5.7.1链路级调制编码1224 5.7.2网络编码126 5.7.3链路自适应129 5.8小结130 第6章5G网络架构与组网技术131 6.1概述132 6.2新一代网络架构133 6.2.15G网络架构需求1335 6.2.2HetNet与C-RAN架构135 6.2.3网络扁平化142 6.2.4网格化组网143 6.2.5SON143 6.2.6无线Mesh网145 6.2.7按需组网146 6.3无线资源调度与共享147 6.4M2M149 6.4.1应用场景14951 6.4.2关键技术149 6.5D2D150 6.5.1应用场景1502 6.5.2关键技术154 6.6云网络155 6.6.1SDN1557 6.6.2NFV158 6.6.3网络能力开放161 6.6.4多接入融合163 6.7超密网络163 6.8低时延、高可靠通信167 6.95G网络167 6.9.15G架构1679 6.9.25G关键技术169 6.10小结170 第7章5G频谱171 7.1概述172 7.25G频谱选择175 7.2.15G频谱需求1757 7.2.2现有频谱分配181 7.2.3潜在可用频谱183 7.3频谱共享185 7.3.1授频谱1868 7.3.2非授频谱186 7.3.3授共享访问188 7.4更高频段的使用190 7.4.1毫米波通信1902 7.4.2可见光通信193 7.4.3超高频信号传播194 7.5频谱再利用198 7.5.1广电频谱198200 7.5.2雷达频谱199 7.6认知无线电与频谱感知200 7.6.1认知无线电2002 7.6.2弱信号频谱感知202 7.6.3频谱优化203 7.7小结204 第8章5G网络部署探讨205 8.1挑战与方向206 8.2网络建设方式207 8.2.1集中建设方式2079 8.2.2共享建设方式208 8.3新的设备形态211 8.3.1小基站的引入2113 8.3.2小基站建设方式214 8.4小结219 总结与展望2213 缩略语223 参考文献228 |
| 编辑 | |
| 国内批系统介绍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图书之一。作者是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从事移动通信网络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跟踪研究LTE系统架构、规范与组网方案,跟踪LTE-A标准和技术进展,长期关注IMT-2020、CCSA、ITU-R、3GPP、NGMN、METIS、WWRF、5GPP、5GNOW、北美IEEE、韩国5G论坛、日本ARIB等组织和机构的5G技术及标准进展。本书在编写中融入了作者在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中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5G系统架构及网络规划等内容。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极其严谨的,有一种古典的逻辑美感。它不是按照时间线或者技术模块来生硬地划分章节,而是采取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应用”的螺旋上升结构。第一部分宏观地铺陈了全球频谱分配的国际博弈,为后续的技术讨论设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大背景,这点非常加分,因为它提醒我们,技术发展从来都不是真空中的象牙塔。随后,它深入到物理层面的调制解调,但过渡得非常自然,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技术的核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关于“切片技术”(Slicing)的介绍。过去我对网络总感觉是“一锅烩”的思维,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虚拟化技术,在同一张物理网络上为自动驾驶、高清视频和物联网设备提供完全隔离和定制化的服务质量保障。这种对网络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描述,让我对未来工业互联网的效率提升有了更具体的想象。作者行文风格稳重,文字密度适中,几乎没有冗余的句子,每一个段落都像一个精心打磨的齿轮,推动着整个叙事向前运转,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框架的专业人士阅读。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选取上,体现了极高的地域和行业代表性。它没有过多地沉溺于介绍那些已经普及的功能,而是集中火力分析了几个极具颠覆性的垂直应用场景。比如,书中详细剖析了5G在智慧矿山中的部署经验,从最初的信号穿透岩层困难,到如何通过优化天线布局和采用特定频段来确保万无一失的远程操控,整个案例链条完整、细节丰富。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远程教育的探讨,不仅仅是提高网速看高清视频,而是着重分析了如何利用5G的低时延特性来构建沉浸式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与城市顶尖实验室同步的学习体验。这些详实的行业落地案例,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说服力和实用价值。对于我这种需要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业务方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抽象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参考的“最佳实践”模板。总而言之,它是一部既有深厚理论根基,又紧密贴合产业脉搏的优秀著作。
评分我通常认为技术书籍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乏味,但这本作品在探讨技术标准和产业生态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新闻调查的犀利和客观。它没有回避不同标准组织(比如3GPP)之间的竞争与妥协,甚至毫不避讳地分析了不同国家在推广其核心专利时所采取的商业策略。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不再局限于实验室里的性能参数,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充满博弈的商业战场。特别是关于未来6G的展望部分,它没有像很多科普文章那样进行夸张的渲染,而是非常务实地提出了当前技术路线的瓶颈,比如太赫兹通信的传播损耗问题、AI在网络优化中的角色边界等。这种实事求是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深感信服。它不是在为你歌功颂德,而是在为你提供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告诉你前方的挑战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保持警惕。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不光掌握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未来可能怎样”。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电子工程背景知识不太自信的读者,很多技术书籍的开篇就像是直接把你扔进了公式的海洋里。但是这本关于移动通信的书,在技术深度的把握上做得非常巧妙。它似乎深谙“欲扬先抑”的叙事技巧。在描述到毫米波和大规模MIMO这些核心技术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傅里叶变换或者复杂的矩阵运算,而是先花大量篇幅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些技术”,用实际的瓶颈——比如现有频谱资源的拥挤和延迟的限制——来反衬新技术的不可替代性。这种“问题导向”的写作方法,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跟上思路。读到关于波束赋形的部分时,那种将信号能量精准聚焦于特定用户的描述,简直如同科幻场景,它把抽象的电磁波具象化了。书中配的一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对理解信号的传输路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让我明白,每一次技术飞跃背后,都是无数工程师对物理极限的不断挑战和巧妙绕过。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导你穿越技术迷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时代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极简的线条勾勒出的信号塔轮廓,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高速信息时代的氛围。我本来对5G这个概念只是停留在“网速快”的层面,毕竟在日常使用中,4G也足够应付大部分需求。然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着实抓住了我的好奇心。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几个引人入胜的未来场景描绘,比如远程外科手术的实时互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全智能化调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5G不仅仅是“升级版”的4G,而是一种彻底的底层技术变革。特别是关于“边缘计算”的章节,讲解得极其到位,把一个原本感觉高深莫测的概念,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比如把数据处理中心从遥远的机房搬到离用户最近的“小卖部”)解释得清晰透彻。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很好,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科技发展史的纪录片,让你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潜在社会影响的探讨,这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讨论,触及到了伦理、就业结构乃至国家安全层面,让人读完后对未来几年的科技走向有了更全面、更审慎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