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1
定价:4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9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围城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贵阳一役惨绝人寰,“奢安之乱”创伤难愈!
留里克王朝与罗曼诺夫王朝更迭之际,俄外多方势力展开激烈角逐,、阴谋、厮杀、反抗,你方唱罢我登场!
“八王”之外,有多少宗王和利益集团卷入“八王之乱”?其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和朋党关系?以淮南王司马允为线索,梳理其中关键!
详述攻城拔寨的远程利器——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以及向世界各地扩散、传播的千年历程。
内容提要
明末,西南土司频频叛乱,继万历“播州杨应龙之乱”后,天启年间又爆发了“奢安之乱”。在这场大战乱中,贵阳城被围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其惨烈与绝望,几可透过纸面直扑而来,震人心弦!
从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而终,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拉开序幕,俄国历经了五位沙皇,他们中不仅有一位假王子,甚至还有一位波兰—立陶宛人!贵族争权、农民起义、外国干涉贯穿了整个“大”时期。看俄国怎样结束震荡,迎来新的统治家族!
“八王之乱”这场耳熟能详的皇族内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直接祸首。然而“八王之乱”只有“八王”参与吗?“八王”竞逐之际,其余宗王在做什么呢?诸王中形象*为正面的淮南王司马允,又有着怎样的立场和盘算?他的经营对之后的东晋又提供了多少帮助?
抛石机,作为金属火炮成熟之前威力不凡的重型远程攻击武器,可谓无往不利的攻坚利器,而其中的佼佼者——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运用与传播,您又清楚几分呢?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40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深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临溪主人:90后历史爱好者,有考据癖,喜欢对历史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合理处进行考据,同时对政治史情有独钟,较多涉猎明史、土司史、少数民族史。
明忆:军事历史爱好者,对各种历史类外文书刊略有涉猎,致力于欧美近代历史题材文章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萧牧之:中古文史女博士,主攻汉唐间的文学与文化思想史,涉猎政治、经济、学术、制度、人文地理及物质史等研究领域,擅长群体心理分析与复杂人际利害关系的爬梳整理,为纯军事探讨提供助力。
郑礼添:历史爱好者,古代冷兵器、黑兵器研究者,贴吧火器吧、朱棣吧和重炮巨舰吧吧主。
文摘
序言
无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其叙事视角非常平衡,它没有完全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努力去还原冲突双方的决策逻辑和面临的困境。在描述某次重大战役时,作者会同时呈现交战双方的最高指挥部的会议内容和前线士兵的真实感受,这种“上帝视角”下的多维度展示,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客观性和深度。它不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对于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看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挣扎。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拥抱,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激发了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而非简单的被动接受。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军事迷的福音,作者在梳理那些宏大战争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据精神。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战役细节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没有过度渲染血腥场面,也没有沦为干巴巴的年代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战略决策、战术执行与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读起来就像是亲身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看着那些将领们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和巨大压力下做出影响后世的决定。很多其他同类书籍会把重点放在某位英雄人物的个人光环上,而这本却更侧重于剖析战争机器的运作规律,从后勤补给到情报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还原。这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胜者为王”的表层,而是看到了背后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封面设计也很有格调,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对历史严肃性的尊重,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去探索那些尘封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高明,简直像是在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高潮迭起却又张弛有度。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某个关键转折点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无关的几条线索串联起来,最终指向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对于那些喜欢深挖“为什么会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分析框架。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相反,它用扎实的史料支撑起每一个论点,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我特别喜欢它处理信息密度的方式,信息量巨大,但行文流畅,偶尔出现的注释和图表更是神来之笔,它们不是多余的负担,而是为理解复杂局面提供的必要视角。它成功地将那些复杂的军事术语和地缘政治概念,转化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清晰逻辑,这无疑是它巨大的成功之处,让专业知识变得平易近人,却又丝毫没有牺牲其深度。
评分读完这本,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刷新了不少,尤其是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探讨。作者似乎在暗示,很多我们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战局走向,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其实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变数。这种对历史进程中“微观随机性”的关注,让整体的描绘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例如,书中对几次关键会议场景的还原,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犹豫与妥协,比单纯描述战果要震撼得多。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历史的巨轮碾过时,个体决策者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信息盲区。书中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冷静的学究气,但绝不枯燥,反而因为其严谨性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给你娓娓道来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让你在敬佩之余,也感到一种被知识滋养的满足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么厚的一本军事历史读物有些畏惧,生怕自己看不进去那些冗长的部队番号和地名。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惊喜。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字体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在文本中穿插了若干张精心制作的地图和时间线,这些图示对于理解部队的调动和战场的空间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省去了我频繁查阅地图册的麻烦。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的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学习工具,每一个细节都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和消化那些复杂的历史信息,使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让人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好几章是常有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