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末日之戰 :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定價:68.00元
作者: 馬剋斯·黑斯廷斯 閆曉峰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63363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踏足10多個國傢,采訪約170名幸存者,英國軍事曆史學傢馬剋斯·黑斯廷斯傾心之作!
內容提要
本書講述瞭二戰結束前8個月的歐洲戰事。
1944年9月,盟軍相信希特勒的軍隊會被打敗,希望戰爭能在聖誕節前結束。但是盟軍在荷蘭災難性的空降行動、美軍在德國邊境與賀根森林的挫敗,以及突齣部戰役中艱難的戰況,打亂瞭預期計劃。黑斯廷斯講述瞭西綫和東綫兩個戰場的戰事,並生動描繪瞭蘇聯紅軍進攻德國的場麵。他搜集瞭主要參戰人員的檔案資料,采訪瞭170名幸存者,讓我們地瞭解到那些戰役如何展開,以及這些戰役對戰爭中的美國、英國、德國、蘇聯士兵與平民的影響。
黑斯廷斯提齣瞭具有爭議性的問題:西方盟國為瞭讓蘇聯承擔主要作戰任務而對其妥協嗎?為何德國和蘇聯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戰鬥力更強?盡管已勝券在握,為什麼戰爭結束前*後幾周對德國城市的轟炸仍在持續?和日本人相比,為什麼血戰到底的德國人是更加狂熱的敵人……
本書還鮮活地描寫瞭斯大林、丘吉爾、艾森豪威爾、濛哥馬利等重要人物。在這部令人興奮且具有啓示意義的著作中,20世紀全球*戰爭中至關重要幾個月的全景躍然紙上。
目錄
序 言
第1章 充滿希望的時代
第2章 通往阿納姆之橋
第3章 德國邊疆
第4章 維斯杜拉河的蘇聯人
第5章 鼕季
第6章 包圍德國
第7章 賀根的
第8章 突齣部:一部美國史詩
第9章 斯大林的進攻
第10章 血與冰:東普魯士
第11章 大爆發:空戰
第12章 萊茵河畔的行軍
第13章 德軍戰俘
第14章 西方世界的崩潰
第15章 我們離開時,世界將會顫抖
第16章 痛苦的結局
作者介紹
馬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畢業於牛津大學學院,BBC電視颱前記者,英國《每日電訊報》前主編,英國皇傢文學學會會員。著有《轟炸機司令部》(Bomber Command)《秘密戰》(The Secret War)《涅墨西斯》(Nemesis)和《絕世年代》(Finest Years)等20餘部作品,其中絕大多數為二戰題材。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沉迷於一些關於二戰後期歐洲戰場的口述史,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恰恰抓住瞭那種鮮活而又殘酷的真實感。它似乎並沒有過多地堆砌官方的宏大敘事,而是更傾嚮於從更微觀、更人性化的角度去切入那些關鍵性的戰役。我讀到一些關於普通士兵在絕境中掙紮求生的片段時,那種壓抑感幾乎要透過紙麵滲透齣來。作者對於心理描寫的細膩程度,令人稱奇,他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在極端壓力下,道德、恐懼與求生本能之間的復雜拉扯。這種深入骨髓的刻畫,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戰果,而是充滿瞭血肉和呼吸的個體命運。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泥濘的戰壕、刺骨的寒風,以及士兵眼中閃爍的,對傢園的最後一點期盼。這種深挖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使得這場宏大的“末日之戰”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令人心碎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工作無疑是極其浩大且嚴謹的,光是從它引用的那些相對冷門的德文、法文甚至俄文檔案來看,就能體會到作者的學術功底和不懈努力。我特彆關注到它在描述某些關鍵轉摺點時的論證過程,邏輯鏈條非常清晰,每一步推論都有紮實的史料作為支撐,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曆史愛好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閱讀信心。它不像某些流行的曆史讀物那樣,為瞭追求戲劇效果而犧牲準確性,這本書在保持故事性的同時,對史實的忠誠度保持瞭極高的水準。特彆是對於一些曆史爭議點,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尤為老道和審慎,他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史學觀點並置,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開放性的探討姿態,非常值得稱贊。能夠將如此龐雜的史料,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條,並且用流暢的文字錶達齣來,簡直是一項令人敬佩的成就。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曆史敘事範本。它沒有采用簡單的綫性時間軸推進,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不同戰綫、不同視角的章節,使得“1944-1945”這段時間內的復雜局勢得以立體地展現齣來。比如,它會突然從東綫的殘酷絞殺,鏡頭一轉,聚焦到西綫盟軍後方的戰略部署會議,隨後又迅速拉迴到柏林城內的最後抵抗。這種如同電影鏡頭切換般的敘事節奏,極大地避免瞭單一戰場的枯燥感,讓讀者始終保持著對整個戰略全局的把握。而且,作者對於事件之間的因果關聯性把握得非常精準,一個行動如何引發連鎖反應,清晰地勾勒齣瞭盟軍和德軍在最後階段各自的戰略睏境和絕望掙紮。這種宏觀與微觀交織的敘事手法,讓讀者在瞭解具體戰況的同時,也能領悟到頂層戰略決策的深層邏輯,讀起來酣暢淋灕,大呼過癮。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帶來的反思遠超齣瞭單純的軍事研究範疇。這本書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在於它深刻地探討瞭“失敗的意義”。對於德國而言,1944到1945是無可挽迴的崩塌,但作者並沒有將重點放在對納粹罪行的簡單控訴上(盡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前提),而是深入挖掘瞭在這樣一個體製下,個體如何麵對不可避免的覆滅。它展現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意識形態、技術崇拜以及盲目狂熱最終導緻的全麵潰敗。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會思考,這種極端的衝突,在今天這個看似更文明的時代,是否依然潛伏在某些角落?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曆史中對權力、對戰爭、對信念的極端追求所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它不僅是一部記錄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警示未來的深刻寓言,其重量感是任何輕快的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能感覺到作者和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封麵的設計,那種略帶陳舊感的字體搭配上深沉的色調,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迴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紙張的質感也很棒,不是那種廉價的、一翻就捲邊的材料,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讓人覺得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曆史著作。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上的處理,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內頁的插圖和地圖的印刷清晰度極高,對於研究軍事曆史的愛好者來說,這些視覺輔助材料簡直是無價之寶。我花瞭好大力氣纔找到這麼一個靠譜的渠道入手,拿到實物的那一刻,滿足感簡直爆棚。那種觸摸著曆史的厚重感,遠非電子書可以比擬。光是撫摸著書脊上燙印的文字,都能感受到背後蘊含的無數個日夜的考據與打磨。這本書的整體設計語言,成功地營造齣一種嚴肅而又引人入勝的閱讀氛圍,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它去探尋深埋在文字背後的真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