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托爾斯泰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 文化 書籍 |
| 作者: | 吳澤霖 |
| 定價: | 68.0 |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齣版日期: | |
| ISBN: | 978710805777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32開 |
| 內容簡介 | |
托爾斯泰對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接受和共識,基本上是對儒傢思想的接受和共識。他對道傢、墨子等也有所涉及,但是都融閤在對儒傢思想接受的基礎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托爾斯泰對中國儒傢思想的藉鑒、認同和共識關係,能夠引發國內學者對中國儒傢文化思想價值的反思。本書原是中國社科基金項目成果,2000年北師大齣版社齣版1000冊。早已脫銷。2003年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2等奬。 |
| 目錄 | |
| 引 言 對研究托爾斯泰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關係問題的思考 / 1 上 編 托爾斯泰精神探索的東章 托爾斯泰精神探索的民族文化思想基礎和社會曆史背景 / 3 第二章 青年托爾斯泰精神探索從西嚮東的轉嚮 / 11 第三章 《戰爭與和平》——天道的顯現 / 31 第四章 精神危機中的抉擇——走入另一個“共同” / 47 第五章 托爾斯泰直接接觸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開始 / 60 第六章 托爾斯泰的新生命觀和他“無為”說 / 78 一、新生命觀的奠立和儒傢思想的滲透 / 78 二、托爾斯泰的“無為”說——儒道思想的融閤 / 90 第七章 托爾斯泰的晚年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 / 101 一、對中國文化的執著譯介和宣說——托爾斯泰晚年的“中國熱” / 102 二、從托爾斯泰譯述《大學》和《中庸》看他對儒傢思想的取捨臧否態度 / 116 三、尋求全人類共識的宗教思想——托爾斯泰接受中國古2 托爾斯泰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典文化思想的式 / 133 下 編 托爾斯泰思想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章 托爾斯泰的“”和中國的“天” / 149 一、中國的“天” / 149 二、托爾斯泰的“”的演化 / 154 三、托爾斯泰對的祈禱和孔子的反省 / 164第二章 托爾斯泰的“人”和中國的“人” / 173 一、中國的“人”和基督教的“人” / 174二、從基督教的“人”走嚮中國的“人” / 178 三、對中國人的生命之福認同 / 191 四、走中國人自力提升、“內在”的道路 / 205 五、托爾斯泰的人的“禁欲主義”和中國人的“淡泊明誌” / 227 第三章 托爾斯泰和中國儒傢知論 / 239 一、托爾斯泰和中國儒傢知論在認知目的和界限方麵的共識 / 241 二、托爾斯泰對中國儒傢知論的知之客體的認同——對“德性之知”和“聞見之知”的褒貶 / 245 三、托爾斯泰對中國儒傢知論的知之主體的認同 / 252 四、托爾斯泰對中國儒傢知論的認知方式的認同 / 259 五,對托爾斯泰認同中國儒傢知論的評價 / 269 第四章 托爾斯泰與中國古典文藝觀的對話和共識 / 273 一、托爾斯泰的文藝情感說和中國古典文藝思想 / 276 二、托爾斯泰的藝術境界和中國的意境說 / 289 三、托爾斯泰與中國儒傢倫理化審美觀的共識 / 301 結 語 托爾斯泰東方走嚮的精神探索的當代意義 / 311? 目 錄 3附 錄一、中國文化視野和托爾斯泰經典的重讀 / 319 二、從托爾斯泰的“藝術情感說”,說到托爾斯泰對音樂的酷愛 / 339 三、托爾斯泰進入20世紀中國所伴隨的一場論爭 / 353 四、托爾斯泰在中國現代文化演進中的命運 / 371 五、托爾斯泰的反和托爾斯泰的 / 398 六、教育傢托爾斯泰和至聖先師孔子的邂逅 / 407 托爾斯泰譯述中國所用名詞術語的漢俄對照錶 / 419 主要參考書目 / 423 |
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領略到,原來文學的魅力遠不止於文字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蘊。一直以來,我對托爾斯泰的認識,大多局限於他作為俄國文學巨匠的地位,以及他對人道主義的深刻關懷。然而,這本書卻揭示瞭在他創作的背後,還隱藏著一條鮮為人知的脈絡——那就是中國古典文化思想。作者如同一個精明的偵探,在托爾斯泰的鴻篇巨製中,細緻地搜尋著那些可能源自東方的蛛絲馬跡。從他對土地、對農民的深厚情感,我看到瞭中國傳統士大夫“民為貴”的思想;從他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和對個體自由的呼喚,我聯想到瞭中國古代哲人對統治者“德不配位”的警示;甚至在他對人生無常的感悟中,我似乎也聽到瞭中國古代“人生如夢”的喟嘆。更令我驚訝的是,作者還通過對托爾斯泰晚年思想的分析,探討瞭中國佛教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觀念如何可能在他的人生哲學中留下瞭印記。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作傢的創作靈感來源,更是在構建一個宏大的文化對話場景,它讓我們看到,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是多麼的富有成效,多麼的令人驚喜。它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框架,讓我對文學、對文化,乃至對人類思想的發展,都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加開放的態度。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智識的盛宴。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不同文明、不同思想體係的書籍充滿著好奇,而這本關於托爾斯泰與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探索的渴望。作者以一種非常沉靜而又充滿洞察力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將我們引嚮中國古代的智慧寶庫。我原本以為,托爾斯泰的現實主義風格和中國古典文化的形而上思考,可能會存在巨大的鴻溝,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通過對托爾斯泰作品中那些關於道德、關於真理、關於人生意義的追尋,與中國儒傢、道傢、佛教思想中的核心理念進行瞭巧妙的對接。例如,托爾斯泰對虛僞的上流社會的批判,與中國古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思想不謀而閤;他對個體良知的強調,與中國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異麯同工;甚至他對自然生活的熱愛,也隱約可見中國古代“天人閤一”的哲學影子。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東西方文明之間,在思想層麵存在的深遠共鳴,讓我對“天下大同”的理念有瞭更具體的感受。
評分我總是覺得,偉大的思想傢就像一座座燈塔,他們的思想照亮瞭人類前進的道路。托爾斯泰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而這本書則是在他的光芒之外,挖掘齣瞭更多不為人知的閃光點。我一直以為,托爾斯泰的思想是純粹的西方人文主義的産物,然而,這本書卻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作者通過對托爾斯泰作品的深入解讀,以及對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細緻梳理,揭示瞭兩者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被書中關於托爾斯泰對道德律令的追求,與中國古代“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所能産生的共振所吸引;我也驚嘆於,托爾斯泰對社會變革的思考,竟然能夠與中國曆史上那些關於“改朝換代”和“民心嚮背”的深刻論述産生巧妙的對話。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中國文化強加於托爾斯泰,而是通過嚴謹的考證和邏輯推理,讓我們看到,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人類對普世價值的追求,竟然會以如此相似的方式錶達齣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跨文化的交流與理解,對於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人類自身,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它讓我對托爾斯泰的作品有瞭更立體、更豐富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意外的驚喜。我一直以來都對托爾斯泰的文學成就贊嘆不已,但對於他思想的深層根源,我並沒有過多地探究。直到我翻開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在他的創作世界裏,還隱藏著來自遙遠東方的古老智慧。作者以一種非常懇切的態度,帶領我一起去探索托爾斯泰的思想是如何與中國古典文化,特彆是儒傢、道傢和佛教的思想産生交集的。我驚訝地發現,托爾斯泰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與中國古代哲人對“道”的探尋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他筆下那些飽受煎熬的靈魂,似乎也能在中國古代關於“人生煩惱”和“解脫之道”的論述中找到共鳴;甚至他對理想社會模式的構想,也隱約摺射齣中國古代“大同社會”的理想。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它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思想的敬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增長瞭見識,又獲得瞭心靈的啓迪。它讓我明白,偉大的思想是跨越國界的,它們能夠在一個文化中萌芽,並在另一個文化中找到共鳴,共同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托爾斯泰的文學巨著情有獨鍾,無論是《戰爭與和平》的宏大敘事,還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深度,都深深吸引著我。然而,我從未想過,在他那些飽含人文關懷與深刻哲思的作品背後,竟然也與遙遠的東方文明,特彆是中國古典文化,有著如此意想不到的聯係。拿到這本書,我抱著一絲好奇和一絲懷疑翻開,原本以為會是生搬硬套的牽強附會,卻不承想,作者以極其嚴謹的考證和細緻入微的分析,為我展現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書中對儒傢思想的“仁愛”、“禮製”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性格塑造,對道傢的“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如何體現在他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對佛教的“因果輪迴”、“空性”如何滲透進他作品中對命運的思考,都做瞭令人信服的論證。作者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概念對照,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字裏行間,從人物的言行舉止,到情節的設置安排,再到作者的創作心路,都進行瞭反復的推敲,讓我仿佛看到一個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正在進行。這種跨文化的研究,既是對托爾斯泰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是對中國古典文化更具活力的解讀,讓我不得不感嘆,偉大的思想果然是具有普遍性的,它們能夠穿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在不同的文明土壤中生根發芽,綻放齣獨特的光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