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精) 赵妮娜

青藏铁路(精) 赵妮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妮娜 著
图书标签:
  • 青藏铁路
  • 铁路
  • 西藏
  • 交通
  • 地理
  • 旅行
  • 摄影
  • 中国
  • 民族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02286
商品编码:2980433391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青藏铁路(精)
作者赵妮娜
定价260.0元
ISBN号9787113202286
出版社中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精装开本:12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437000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在地球的**处,有一条铁路。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冻土里程*长的高原铁路,长期为世人瞩目。青藏铁路这样的一个工程、这样的一条铁路,它的美丽与艰难,沉静与新变,隐含着经济和社会、精神和自然层面许多美好的元素。从修建到运营,青藏铁路丈量出了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海拔,这是中人在地球“第三极”树立起的精神地标。

  编辑推荐
画册用人文的手法,专的视觉,从历史、建设、运营、功用、和谐等多个角度展示了青藏铁路,这是又一次对青藏铁路的致敬。而青藏铁路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任何时候对于前行的这个和人民,都是如此珍贵。

  作者介绍
赵妮娜 人民铁道报社副总编 记者
  自2003年开始出版图书,目前已经出版本版图书15本,其中10本图书为铁路科普作品,多本图书获奖并再进入排行榜。为《中地理》等刊物撰稿人,为多刊物撰写铁路稿件。
  出版有:
  2003年图书《肚皮的舞蹈》 中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6年图书《记忆火车》 三联书店出版
  2006年图书《车厂魅影》 三联书店出版
  2008年图书《往事*多的火车》 中摄影出版社出版
  2010年图书《遗失的火车故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图书《火车印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图书《被孩子教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图书《一年级现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序言

青藏铁路(精)赵妮娜 一、 历史的壮歌:穿越高原的百年梦想 青藏铁路,这条横亘在中国西部高原的钢铁巨龙,不仅仅是一条交通干线,它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征服自然、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生动写照。它的修建,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 回溯历史的长河,修建青藏铁路的梦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那时,青藏高原与世隔绝,交通闭塞,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毛泽东主席曾深情地说:“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这句话,如同号角,吹响了征服高原、连接西藏的宏伟蓝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修建青藏铁路的设想也逐渐从蓝图走向现实。 然而,摆在工程师和建设者们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0%,极端的气候条件、活跃的地质活动、永冻土的分布,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都如同巨大的拦路虎,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1950年代,国家曾组织勘察队伍,初步规划了进藏公路,但铁路的构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显得尤为艰巨。直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飞跃和工程建设能力的提升,修建青藏铁路的条件才真正成熟。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扩能改造工程,这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启动。 2001年6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扩能改造工程正式开工。随后,2001年6月,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开工建设,其中,当高原的挑战变得尤为严峻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被誉为“天路”。这条路,从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格尔木出发,一路向南,翻越唐古拉山,穿越无人区,最终抵达海拔3658米的拉萨。 修建这条铁路,意味着要克服比任何其他铁路都要艰巨的自然条件。高原反应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道难关。许多工人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出现了头痛、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为了心中的“天路”梦想,他们咬牙坚持。 除了生理上的挑战,技术上的难题更是层出不穷。青藏高原广布永冻土,这是一种在地质学上极其特殊的土层,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其温度变化会引起土层的膨胀和收缩,对铁路轨道的稳定造成巨大威胁。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攻关,最终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例如“以桥代路”技术,即在高寒地段修建桥梁,减少路基对冻土的破坏,同时方便空气流通,降低路基温度;还有“通风廊道”技术,通过设计特殊的桥墩,形成空气对流,进一步控制路基温度。 此外,高原地区的地震活动也必须被充分考虑。设计者们采用了高标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确保铁路在应对强震时依然能够安全运行。线路选址也尽可能避开了最为活跃的断裂带。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搏斗,更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无数建设者,他们是普通人,却以非凡的毅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用汗水和热血,筑起了这条连接雪域高原的生命线。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忍受着孤独与艰辛,只为心中的那份责任与荣耀。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当第一列火车缓缓驶入拉萨站,那一刻,欢呼声响彻云霄。这不仅仅是一条铁路的建成,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二、 科技的奇迹:挑战极限的工程壮举 青藏铁路的修建,堪称21世纪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它在技术层面所取得的突破,不仅为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世界高原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 应对永冻土的智慧: 青藏高原分布着广阔的永冻土层,这是一种在零摄氏度以下常年保持冻结状态的土壤。永冻土的特性极其复杂,其温度变化会引起土体的膨胀和收缩,对铁路路基的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处理不当,路基可能会变形、开裂,甚至坍塌,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了十余年的艰苦科研攻关。他们深入研究永冻土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温度变化下的行为规律。最终,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系列独具创新性的技术: “以桥代路”技术: 在最脆弱的永冻土段,大量修建桥梁,减少路基对地面的直接接触。桥梁下方的空间允许空气流通,有效降低了路基下方的温度,抑制了冻土的融化。这种“以桥代路”的方式,不仅保护了冻土,也减少了对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风廊道设计: 桥梁墩柱之间设计有通风廊道,形成空气对流,进一步帮助散热,维持冻土的稳定。 热棒技术: 在路基下方埋设热棒,这是一种利用制冷剂的蒸发和冷凝原理,将地下的热量排出到空气中的装置。在夏季,热棒能有效地将冻土中的热量导出;在冬季,其工作效率会降低,但不会将热量传回冻土,从而保持冻土的低温状态。 路基通风槽: 在路基侧面设置通风槽,利用自然风来冷却路基。 保温路面: 采用特殊的保温材料铺设路面,减少阳光对路基的直接辐射,降低路基温度。 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使得青藏铁路能够稳定地运行在千年不化的冻土之上,这在世界工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2. 挑战高海拔、低氧环境: 青藏铁路穿越的区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点达到4800多米,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这对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和施工效率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科学组织施工: 建设者们采取了分段施工、轮岗休息等方式,尽量减少高海拔对身体的影响。在施工现场,氧气供应是必不可少的,各种医疗救助措施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技术与机械的创新: 为了应对低氧环境下的施工难度,大量采用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减少了人工劳作的强度。同时,一些施工工艺也根据高原环境进行了优化调整,以提高效率。 精神的力量: 建设者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将“缺氧不缺精神”的口号化为行动。 3. 严峻的地质条件与应对: 青藏高原地质活动活跃,地震频繁,地形复杂多变。铁路的选线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精确的选线: 勘察和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力求避开最危险的断裂带和滑坡易发区。线路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形起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工程量,同时也保证了列车的运行平稳。 高标准的抗震设计: 铁路桥梁、隧道等关键构筑物采用了高于一般标准的抗震设计。例如,部分桥梁采用了特殊的减震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 克服复杂地形: 在翻越唐古拉山口等高难度地段,建设者们采取了各种工程手段,例如架设高架桥、修建隧道等,以克服陡峭的山势和复杂的地形。 4. 生态保护的考量: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将环境保护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植被的破坏。对施工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防止污染。 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 在穿越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区域,设计了专门的野生动物通道,确保动物的正常通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水土保持: 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高原的生态环境。 监测与修复: 铁路建成后,持续进行生态监测,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修复。 青藏铁路的建设,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一次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伟大实践。它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智慧征服极端环境,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程。 三、 时代的印记:连接雪域与世界的桥梁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心灵的沟通,是文化与经济交流的纽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有力证明。 1.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在铁路修建之前,西藏的经济发展受到交通瓶颈的严重制约。物价高昂,物资运输成本巨大,制约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藏铁路的通车,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局面。 降低运输成本: 铁路运输相比公路和航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使得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能够以更经济的价格运入西藏,降低了当地的物价水平,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旅游业发展: 青藏铁路本身就因其壮丽的风景和工程的艰巨性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乘坐火车欣赏高原风光,已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梦想。铁路的开通,为西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机遇,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支持产业发展: 铁路的开通使得西藏的特色产品,如藏药、羊绒制品、高原特色农产品等,能够更便捷地运往内地和世界各地,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吸引投资: 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也为内地企业投资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了更多资金和技术流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文化交流的“连心桥”: “天路”的出现,拉近了雪域高原与祖国内地,乃至世界的距离。 增进民族团结: 铁路的修建,是中央政府对西藏人民深切关怀的体现,也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铁路的通车,进一步加强了内地人民与西藏人民的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感情,是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 文化传播与融合: 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走进西藏,亲身感受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内地文化也通过铁路更加深入地传播到西藏。这种交流与碰撞,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人才流动与知识传播: 更加便捷的交通,也为人才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可以来到西藏工作,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西藏的学生也能够更方便地前往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 3. 发展成就的“世界窗口”: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以及中国国家组织能力和工程建设水平。 科技实力提升的标志: 青藏铁路在永冻土、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下修建的技术突破,填补了多项世界性技术空白,标志着中国在高原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实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综合国力跃升的体现: 如此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的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支撑和高效的组织管理。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有力证明。 和平发展的象征: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基于促进当地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国家统一的和平意愿。它展示了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 青藏铁路,这条蜿蜒在雪域高原的钢铁巨龙,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卓越的科技成就和深远的时代意义,深深地镌刻在了中国发展的史册上,也成为了连接雪域高原与世界的永恒之桥。它不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精神的伟大象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青藏铁路(精)》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挑战不可能”的精神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青藏铁路,在我看来,就是这种精神最完美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和展现,在建设过程中,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是如何被一一化解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工程师们是如何克服高原反应,如何在极低的温度下进行施工,如何在永久冻土上铺设轨道,以及如何解决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我想要看到那些具体的、科学的解决方案,那些充满智慧的创新举措,那些为了项目能够顺利推进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条铁路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歌,它能够激励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也能秉持着这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评分

我对《青藏铁路(精)》的兴趣,源于我对中国工程奇迹的深深着迷。作为一名对现代科技和工程成就充满好奇心的读者,青藏铁路无疑是中国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工程之一。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了解青藏铁路的战略意义、经济价值以及它对当地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分析,探讨青藏铁路是如何促进西部大开发,如何连接西藏与内地的经济脉络,以及它在旅游、物流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也想了解,在环境极其脆弱的高原地区,青藏铁路是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做出努力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基建狂魔”这个称号有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看到中国人民在工程建设领域所展现出的智慧、毅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从而激发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

评分

说实话,我对《青藏铁路(精)》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那些改变国家面貌、连接祖国各地的大型工程充满敬意。青藏铁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当我看到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这条铁路的报道和影像资料,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真正地“走进”青藏铁路,去感受它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建设者们的口述史,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我想要知道,在极度的艰苦条件下,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了下来?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这片生命的禁区里挥洒汗水?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下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瞬间,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一条铁路的诞生,更是感受一群人的执着与奉献,感受他们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评分

那年初夏,当我怀揣着对高原的无限向往,踏上格尔木的土地时,便已对这片传奇的土地充满了好奇。书店里,一本名为《青藏铁路(精)》的书映入眼帘,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庄重感。我并非铁路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自小就对那些宏伟的基建工程怀有莫名的崇敬,尤其是青藏铁路,这条横跨世界屋脊的钢铁巨龙,其建造难度和意义都非同寻常。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通过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条铁路是如何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拔地而起的。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铁路建设的画面:高原的寒风,稀薄的空气,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我期待着书中能有详实的文字,描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那些克服重重困难的智慧与汗水。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更能传递出一种精神,一种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精神,让我能够在阅读中感受青藏铁路建设的艰辛与辉煌,也希望它能让我对这片土地有更深的感情连接。

评分

提起青藏铁路,很多人会想到它穿越可可西里、唐古拉山、羌塘等世界闻名的无人区,想到它飞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但这背后,我总觉得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故事等待发掘。我买下《青藏铁路(精)》,主要是被其“精”字所吸引,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有更详尽的资料、更深入的分析,甚至是一些独家披露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青藏铁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前期的勘探选线,到后期的施工技术,再到最后通车的喜悦,每一个细节都希望能被细致地呈现。我想知道,在那片空气稀薄、冻土层遍布的土地上,工程师们是如何攻克技术难题的?他们采用了哪些创新的工艺和材料?那些鲜为人知的攻关小组,又是如何在日夜兼秋地奋战?我也对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充满兴趣,希望书中能有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将青藏高原的壮丽景色与铁路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亲历铁路建设的波澜壮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