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 | 作者 | 董曉萍 |
| 定價 | 36.00元 | 齣版社 |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20200837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日本早稻田大學培養瞭中國民俗學之父鍾敬文,鍾敬文與日本學者結成師生關係或學術友好,通過發錶著述,開展學術對話,促進瞭中日現代人文科學的發展。這是一筆曆史遺産,它在一二戰之間的和平時期發生,在中、日與周圍亞洲國傢的綿長文化交流史中建設,從日本文化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和文學等多學科成果中吸收理論與方法,同時參照西方先進學說,開展跨學科研究;它將方法論與社會功能結閤,使學術國際化的過程對參與學者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起作用,對理論創建與學術社團的社會運動都起作用,也對攜帶愛國主義與擺脫狹隘的民族優越感都起作用,讓一種富有現代文化史理解意義上的文化認同得到加強,為中國民俗學的建設奠定瞭基礎。到1936年,中日學者已在狼煙中讀書和批評戰爭,但我們仍能從他們當年的學術活動的融入性思維、平等的概念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中,找到我們今天所要的跨文化研究的本質。 |
| 作者簡介 | |
| 董曉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 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先後在美國衣阿華大 學、芬蘭約恩蘇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遠東學院、法國 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做博士後、高訪和從事閤作研究。國際 民俗學會會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教 育部國傢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嚮為理論民俗學、民間文藝 學、數字民俗學和跨文化學。 主要著作有《華北民間文化》、《鄉村戲麯錶演與中 國現代民眾》、《田野民俗誌》、《說話的文化》、《不灌 而治》、《全球化與民俗保護》、《現代民俗學講演錄》、 《現代民間文藝學講演錄》、《北京民間水治》、《數字鍾 敬文工作站》、《民俗學科建設報告書》、《中國民俗文化 軟實力發展戰略專論》、《民俗非遺保護研究》和《穿越文 化層》等。 |
| 目錄 | |
| 前言 ‖ 1 緒論 ‖ 1 章東方文化史 ‖ 8 節民俗學的選擇 ‖ 9 第二節民俗學的拓展 ‖ 28 第三節民俗學與文學 ‖ 37 第二章民俗學與民族誌 ‖ 56 節鍾敬文與柳田國男 ‖ 56 第二節鍾敬文與鬆村武雄 ‖ 69 第三章敦煌學與中國故事類型 ‖ 88 節敦煌文獻對補證東方故事文化史的作用 ‖ 89 第二節 建立中、日、印故事類型比較模式 ‖ 139 結論 ‖ 167 |
| 編輯推薦 | |
| 建設跨文化民俗學,可以使跨文化學的中*體文化優勢更為凸顯,也促使世界範圍內的跨文化對話從少數精英的單邊行動變成各國熱愛和平的人民都來參與的積極文化建設。人民始終是跨文化對話交流的主體,學者要始終與人民握手,共同開展跨文化對話,獲取利益共贏。 |
| 文摘 | |
| 序言 | |
在我看來,民俗學就像是一張巨大的網,它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不同的地域與文化。而《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這本書,則像是這張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它聚焦於“鍾敬文”這位學者在日本的獨特經曆,以此為切入點,去探究跨文化交流在民俗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我個人對曆史人物的學術生涯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研究的學者。鍾敬文先生的留日經曆,肯定充滿瞭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挑戰。我想象著,他可能會在日本的大學裏授課,與日本的學者交流,也可能會深入到日本的鄉村、城鎮,進行實地的田野調查。他又是如何看待和理解日本的傳統文化,比如那些獨特的祭祀活動、神話傳說、民間藝術,以及社會風俗?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他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睏難,比如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以及他又是如何剋服這些睏難,最終取得學術成就的?“跨文化”這個詞,不僅僅意味著文化的比較,更意味著文化的理解與融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鍾敬文先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智慧,以及他對不同文化之間共性和特質的深刻洞察。這本書對於理解民俗學的國際化發展,以及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舞颱上的貢獻,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分這本《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民俗學本身就是一個極具魅力的領域,它觸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習俗、信仰到故事、藝術,無不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跨文化”的視角更是將這種魅力無限放大,讓我們得以窺探不同文化之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理解人類社會的多樣性與共通性。更何況,研究對象聚焦於“鍾敬文留日個案”,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切入點,能讓我們深入瞭解一位傑齣的學者在異域文化土壤中如何汲取養分,又如何將自身學識與當地民俗相結閤,形成獨特的學術見解。我非常好奇,在那個時代,日本的民俗文化會給鍾敬文先生帶來怎樣的啓發?他又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與日本的實際情況相結閤,從而開創新的研究路徑的?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一段鮮為人知的學術交流史,讓我們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民俗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它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和影響。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所有對民俗學、對文化研究、對曆史人物傳記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瞬間吸引瞭我。民俗學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學科,它關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習俗、信仰和故事,這些都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最根基的部分。而“跨文化”的視角,則為原本就豐富多彩的民俗增添瞭更多的維度和深度。想象一下,一位中國民俗學的大傢,遠赴日本,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用他的專業知識去解讀、去理解、去研究那裏的風土人情,這本身就是一幅極具畫麵感的圖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鍾敬文先生是如何在日本的土地上,尋找到他研究的“個案”的?是某個特殊的節日、某項獨特的儀式、某個流傳的故事,還是某個生活習慣?他對這些“個案”的分析,又會是如何的細緻入微?書中是否會展現他如何運用在中國積纍的民俗學理論,去解釋日本的現象,又或者,他是否會在日本的實踐中,發現新的理論靈感,從而突破原有的研究框架?我尤其對“之一”這個字眼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鍾敬文先生的留日經曆,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個案進行深入研究,而這本書,僅僅是開啓這個研究序列的序章?這讓我對未來可能齣現的後續研究充滿瞭期待。
評分一提到“民俗學”,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古老的村落、淳樸的人們、代代相傳的故事和習俗。而“跨文化”這三個字,則為這些畫麵增添瞭更加廣闊的背景和更豐富的色彩。《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這本書,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瞭鍾敬文先生在日本的學術經曆上,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價值的選題。我好奇,在那段特殊的時期,日本的民俗文化呈現齣怎樣的麵貌?鍾敬文先生又是如何以一位中國民俗學者的身份,去觀察、去體驗、去研究這些異域的民俗的?他是否會帶著中國民俗學的獨特視角,去發現日本民俗中的某些共性,或者,他是否會被日本民俗的某些獨特性所震撼,從而引發他對於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深刻思考?這本書是否會詳細地記錄他與日本當地學者的交流,以及他對日本傳統文化中某些具體事物的深入剖析?我特彆想知道,在跨文化的語境下,民俗學的研究邊界是如何被拓展的,以及這種跨文化的研究,如何能夠反哺本土的民俗學研究。這本書的“個案研究”性質,讓我相信其中會有大量生動、具體的案例,能夠帶領讀者身臨其境,感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以及學術研究的嚴謹與樂趣。
評分閱讀一本關於民俗學研究的書籍,我總是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理解世界的新視角。尤其當它以“跨文化”為題,並且聚焦於一位學者的具體個案時,這種期待就更為強烈。這本書《跨文化民俗學-鍾敬文留日個案研究之一》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嚴謹與深度。民俗學的研究,絕非簡單的材料堆砌,而是一種對人類精神世界和社會形態的細緻體察與深刻洞察。鍾敬文先生作為民俗學領域的先驅,其留日經曆無疑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寶貴時光。我猜測,這本書將會詳細描繪他在日本的學習、考察、交流過程,以及他如何敏銳地捕捉到日本民俗的獨特之處,並將其與中國的民俗傳統進行對比、互鑒。這種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不僅能夠深化我們對日本民俗的理解,更能反觀中國自身的民俗文化,發現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和意義。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讀到那些生動的田野調查故事,瞭解到鍾敬文先生是如何通過與當地人的深入交流,獲取第一手資料的。同時,我也很好奇,在那個年代,一位中國學者在日本的學術界是如何受到歡迎或挑戰的,他的研究成果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能夠一窺那個時代的學術風貌和文化交流的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