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 作者 | 【新西兰】达维尼娅·坎蒂 ,胡筱颖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1693055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从属“乐活”系列。“乐活”系列是一套关于休闲生活的系列丛书。《如何欣赏古典音乐》这一册以叙事的手法全面揭示了古典音乐的发展并阐述了应该如何欣赏古典音乐。是否觉得现代音乐喧闹而躁动?试图向少年们阐述巴赫、海顿的音乐比流行歌曲更能陶冶身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你更应该学会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并将你所热爱的音乐更加生动地与他人分享。这本书将带你回归经典。 |
| 作者简介 | |
| 达维尼娅?坎蒂是奥克兰大学音乐学院高级讲师,教授音乐史、音乐理论和音乐赏析课程。她曾任英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长笛手,获剑桥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专著《俄罗斯芭蕾舞团及其他:巴黎盛世之音乐与舞蹈》于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简介】 胡筱颖,翻译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译有作品《登月人》《莫罗博士的岛》《诺兰育儿标准》等。 |
| 目录 | |
术语表193
| 编辑推荐 | |
| 阿多诺说:“*有教养的听众才是*坏的听众。”对一部音乐作品背景的过度了解,反而限制了人们“茅塞顿开”、“顿悟”的感觉。也削弱了音乐艺术不确定、开放意义的独特魅力。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的真理和意义只存在于以后对它的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因此,古典音乐继续存在于当下,并予以我们无穷的新意。 莫扎特音乐的意境在中国古代的很多诗歌中都能得到印证。其音乐所反映出的价值观与中国的经典哲学思想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从价值观、生死观、处世观等方面都有所呼应。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认识到了音乐对人类情感和灵魂的作用。在提及今天的管弦类乐器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拥有净化人类灵魂的力量”。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阐释得更明确:“音乐赋予宇宙以灵魂,为思想插上翅膀,让想象飞翔,给万物以生命。” 和旁人谈论音乐的时候你是否只会故弄玄虚(不,《月光奏鸣曲》不是莫扎特写的。)你是否认为流行音乐喧闹且不堪入耳?当你试图说服少年们巴赫的音乐比贾斯汀·比伯的要好太多时感觉困难么关于这些问题,《如何欣赏古典乐》的作者达维尼娅·坎蒂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她可以助你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与你携手遨游于无尽的古典乐世界,尽情享受它那经久不衰的吸引力以及带给心灵的巨大震颤。 |
| 文摘 | |
| 序言 | |
老实说,我之前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就像是雾里看花,总觉得它美,但又摸不着边际。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片音乐海洋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给我一种“老师教学生”的感觉,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伴,和我一起探索那些充满魅力的音乐世界。他擅长将复杂的音乐理论,用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记得,在讲解“赋格”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去分析复杂的乐谱,而是用了一个“追逐游戏”的比喻,将不同声部的旋律想象成几个孩子在互相追逐、嬉戏,有时一个孩子领先,有时另一个孩子赶上,但最终又能巧妙地汇聚在一起。这种比喻,瞬间就让我对赋格的精妙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书中的例子选取的都非常经典,他不会回避那些看似“晦涩”的作品,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讲解,让你逐步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例如,他会选取一些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并用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音乐是如何唤起听众对光影、色彩和自然景物的联想。我以前觉得印象派音乐听起来“模糊”,现在才明白,正是这种“模糊”的色彩和朦胧的意境,才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欣赏古典音乐,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需要用心去“想象”和“感受”。它教会我如何去捕捉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如何去体会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意境,如何去感受音乐的“呼吸”。通过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音乐,而是主动地与音乐进行互动,每一次聆听都变成了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旅程。我现在听古典音乐,不再是“听个大概”,而是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细节和深意,这种进步让我感到非常欣喜。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就是“高冷”和“枯燥”。每次尝试去听,总觉得脑袋里一团浆糊,完全抓不住重点,最后只能放弃。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运用了一种极其平易近人、而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那些我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音乐,变得亲切而有趣。他不是上来就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比如“旋律是什么”、“节奏有什么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讲解“和声”的时候,他竟然用到了“烹饪”的比喻,将不同的乐器和音符比作各种调味料,而整体的和声就是一道美味佳肴。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抽象的概念。书中的例子也非常丰富,他会选取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小夜曲》或者《月光奏鸣曲》,然后一步步地引导你去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我以前只是觉得它们好听,现在才了解到,原来《小夜曲》的旋律之所以如此优美,是因为作曲家在旋律线上巧妙地运用了某种节奏,而《月光奏鸣曲》的宁静氛围,则是在和声上做了大量的铺垫。他教会我如何去“听”出这些“看不见”的音乐细节。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我一直以为音乐就是一种纯粹的声音艺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音乐是人类情感最直接、最深刻的表达方式。当你听到那些激昂的乐章时,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声音的强度,更是作曲家想要传达的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当你听到那些舒缓的旋律时,你体会到的不仅仅是音符的柔和,更是作曲家想要抒发的忧伤或宁静。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共情”音乐,如何让音乐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柔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的力量,也重新认识了自己。我现在听古典音乐,不再是为了“装腔作势”,而是真正地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慰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洗礼。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温润地滋养着我曾经干涸的音乐土壤。他以一种非常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引导我去发现古典音乐的美,而不是强迫我去接受某种固定的观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节奏”的讲解。我一直以为节奏就是简单的快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能够赋予音乐生命力和动感,甚至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将一段舒缓的节奏比作清晨的薄雾,将一段激昂的节奏比作奔腾的河流。这种描绘,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对于“曲式”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听到奏鸣曲式,就觉得头大,但作者通过将曲式比作一个故事的叙述结构,将主题的出现、发展、再现等过程,解释得清晰明了。我仿佛能看到音乐中的情节如何在展开,人物(乐句)如何在互动。这种比喻,让原本抽象的曲式变得生动有趣。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音乐与“宁静”的关系。我一直以为古典音乐都是严肃而宏大的,但作者却引导我去发现那些能够带来内心平静的作品。他会推荐一些适合在冥想、阅读或休息时聆听的音乐,并分析它们为何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我开始尝试在每天的睡前,播放一些舒缓的古典乐,发现它不仅能让我放松身心,更能帮助我更好地入睡。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的力量,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古典音乐的“高冷”印象。作者用一种极其幽默、风趣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将那些我曾经觉得难以理解的音乐,变得生动而迷人。他不是枯燥地讲解乐理,而是将音乐与历史、文化、甚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不同乐器时,没有直接罗列它们的音域和性能,而是通过生动的拟人化描写,将它们各自的性格和特点展现出来。比如,他会将小提琴描绘成一位优雅的舞者,而大提琴则是一位沉稳的绅士。这种描绘,让我瞬间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它们的声音形象,进而更容易去辨别和欣赏。此外,作者在解读音乐作品时,也非常注重情感的挖掘。他会深入分析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音乐如何承载和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例如,在解读肖邦的夜曲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旋律的优美上,而是深入分析了肖邦作为流亡者的忧郁与乡愁,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融入到他的音乐之中,最终触动听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再觉得音乐是冷冰冰的声音,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艺术。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和轶事,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例如,他会讲述一些作曲家之间有趣的轶事,或者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都为音乐的欣赏增添了许多色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欣赏古典音乐,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开放的心,愿意去感受,去体会。它让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的“乐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作者的文字如同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将那些抽象的音符,描绘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画面。他没有给我一种“灌输”知识的感觉,反而是像一位老友,带着我一起去品味那些美妙的音乐。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曲调”的讲解。我以前觉得曲调就是简单的旋律,但作者让我明白,曲调是音乐的情绪之源,它能够直接触动我们的心灵。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将一段优美的曲调比作一位少女的轻语,而一段悲伤的曲调则如同失去亲人的哀叹。这种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曲调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书中还探讨了音乐与“叙事”的关系。我以前觉得古典音乐是纯粹的声音艺术,但作者却让我明白,许多音乐作品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情感。例如,他会选取一些标题音乐,并详细解读音乐是如何描绘场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开始学会去“听”音乐中的故事,去感受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情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音乐与“治愈”的关系。我一直以为古典音乐是高雅的艺术,但作者却告诉我,音乐本身就具有疗愈人心的力量。例如,书中会介绍一些音乐如何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甚至帮助创伤的恢复。这种观点,让我对音乐产生了更深的敬意。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去“享受”音乐,如何让音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不再害怕那些听起来“沉重”的音乐,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绝非仅限于对古典音乐本身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人类文明深处的情感洪流与智慧结晶。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剖析了每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作曲家的个人经历以及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那些“孤独的巨人”——作曲家们——的描绘所打动。他们往往在不被理解的时代背景下,用音符构筑起自己内心的王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质疑,却依然坚持着艺术的追求。例如,书中对勃拉姆斯的人生轨迹和音乐风格的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他内敛深沉的情感是如何通过那些饱满而富有张力的旋律得以释放的。他既有浪漫主义的深情,又不失古典主义的严谨,这种复杂而迷人的特质,在这本书的解读下变得无比清晰。此外,书中对音乐形式的讲解也并非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类比,将奏鸣曲式、赋格等复杂的结构变得易于理解。作者会引导我们去体会乐章之间的对话,主题的变奏与发展,以及整体的逻辑关系,仿佛在欣赏一幅精妙的建筑蓝图,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共同构建出宏伟的整体。阅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一个能够与音乐对话的“合作者”。我开始尝试去辨别乐曲中的主要旋律和次要旋律,去感受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和声、节奏和配器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的。每一次的聆听,都像是进行一次深入的灵魂交流。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倾听生命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敏感,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不仅仅是一本音乐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体验生活、理解人生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像一本充满魅力的音乐地图,为我指引了一条通往古典音乐宝藏的道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使用任何晦涩的语言,而是用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比喻,将那些曾经令我困惑的音乐概念,一一解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变奏”的讲解。我一直以为变奏就是简单的重复,但作者让我明白,变奏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让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魅力。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将一段主题比作一粒种子,而变奏则像是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阳光和雨露下,生长出形态各异的枝叶。这种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变奏的精妙之处。书中还探讨了音乐与“想象力”的关系。我以前觉得古典音乐是属于专业人士的,但作者却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想象力,并通过音乐来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例如,他会鼓励我大胆地去联想音乐中的画面、色彩、甚至气味。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开始学会去“听”音乐中的“留白”,去感受那些未被直接表达的情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音乐与“时间”的关系。我一直以为音乐是瞬间即逝的,但作者却告诉我,音乐本身就蕴含着对时间的思考。例如,书中会介绍一些作品如何通过节奏和结构,来模拟时间的流逝,或者对时间的感知。这种观点,让我对音乐产生了更深的敬畏。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去“品味”音乐,如何让音乐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我不再害怕那些听起来“复杂”的音乐,反而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我一直觉得古典音乐是一种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艺术形式,只有那些拥有特殊天赋或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其魅力。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听起来宏大复杂的交响乐,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乐理知识,更多的是将音乐与历史、文化、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贝多芬在创作《命运交响曲》时的挣扎与不屈,也能感受到莫扎特年少成名的才华横溢与世俗烦恼。作者没有卖弄深奥的术语,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不同乐器的音色时,他会将小提琴比作少女的歌唱,大提琴比作男人的低语,而铜管乐器则像是号角在战场上吹响。这种类比让我立刻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声音的画面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听”。我以前听音乐,只是被动地让声音流过耳边,却很少真正去捕捉其中的细节。而这本书鼓励我学会分辨不同的乐器,理解音乐的结构,感受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它让我意识到,古典音乐并非只是为了“听”而“听”,它更是一种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体验。我开始主动去寻找不同作曲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每一次聆听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惊喜。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那些听起来“难懂”的音乐,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它就像一位耐心而友善的向导,在我迷茫的时候指引方向,在我困惑的时候给予启迪。我甚至开始尝试在工作之余,播放一些舒缓的古典乐,发现它不仅能让我放松心情,更能激发我的创造力。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我真心推荐给每一个对生活有更高追求、渴望拓展内心世界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较为枯燥的音乐理论书籍,但事实证明,它是一本能够真正点燃我对古典音乐热情的“火种”。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解音乐,更像是在分享他对音乐的热爱,将这份热爱巧妙地传递给我。他没有采用任何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鼓励的语气,带领读者一步步去探索古典音乐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梳理。他将巴洛克时期的严谨与华丽,古典时期的清晰与均衡,浪漫时期的热情与奔放,以及近现代音乐的多元与实验,都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他的描述,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不同时代的音乐风貌。例如,在描写巴洛克音乐时,他会强调其繁复的装饰音和严谨的对位,并将其与那个时代的宏伟建筑和宗教情怀联系起来。而在描写浪漫主义音乐时,他则会突出其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并将其与那个时代的文学和艺术思潮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音乐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书中对于一些著名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了解到,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作曲家在经历生活中的磨难、喜悦、失落和希望后,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音符之中。例如,书中对贝多芬晚年耳聋后的创作,有着非常感人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他那种即使身处绝境,依然对音乐不离不弃的坚定信念。这种故事性的叙述,让音乐作品不再是冰冷的乐谱,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的鲜活生命。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我对人类情感和创造力的认知。我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让我得以看见自己过去对古典音乐的误解和偏见。作者的文字充满智慧和温度,他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曾经令我望而却步的音乐,变得亲切可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和声”的讲解。我一直认为和声就是一堆声音的叠加,但作者却将其比喻为“色彩的碰撞”,不同音符之间的结合,就像不同颜料在画布上交织,能够产生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讲述那些“不和谐”的和声,如何能够恰到好处地制造出紧张感或戏剧性。这种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和声的奥妙。书中还探讨了音乐与“空间”的关系。我以前只是单纯地听声音,但作者却引导我去感受音乐如何创造出听觉上的空间感。例如,他会描述一些作品如何通过乐器的编排,制造出“远近”的效果,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的音乐空间之中。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音乐与“孤独”的关系。我一直以为古典音乐是高雅的艺术,但作者却告诉我,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源于作曲家内心的孤独和对世界的不被理解。例如,书中对马勒的介绍,让我深刻理解了他音乐中那种宏大叙事背后的深沉孤独。这种解读,让我对音乐产生了更深的共鸣。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去“倾听”那些藏在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如何去与作曲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不再害怕那些听起来“复杂”的音乐,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