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定价:60.00元
作者:李树峰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9900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所有文章都是从摄影业界目前的实际出发,从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入手,进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对广大摄影爱好者有切实的帮助。
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分为四编:理论探索、评论、访谈、摄影史。一编收录了作者在摄影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文章;第二编收录了作者关于摄影评论的一些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摄影的态度与观点;第三编是作者对一些艺术家的访谈,如久保田博二、余海波等;第四编是作者关于摄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目录
自序
编 理论探索
理论的素养
摄影的“三个依赖”
摄影是一个过程
“摄影式观看”与摄影之路
心灵的高地
请别再“骑墙”了
摄影与视觉文化
摄影生态与大众化的观看
自然之镜与心灵之光——再说风光摄影
摄影学科建设的四个维度
图片编辑与格式塔
影像:属性与方向——李树峰访谈
说明性与诗性——影像的两大属性与内在关系
话说沙龙摄影及其走向
“看”与“见”
暗盒:视界·世界
差异性与一致性
摄影,到深处去
摄影的用力方向
摄影艺术史前时代结束
提炼与归纳
影像“中国梦”:表情·故事。记忆
影像“纵”“横”
摄影的经验与影像的时空
第二编 评论
关于摄影评论现状的采访提纲
一个国家与一种颜色——读郭建设摄影作品《红色中国》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读张楚翔的摄影集《摇曳舵城》
原点上的守望——潘维明的摄影
博联社“劳动者”展览作品评选有感
从刘远眼中的“河南人”说开去
当前摄影创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回眸
渔木,失海后的思索
长歌当哭说坝上——看张吃的摄影画册《坝上散》
鹭匪的拆迁工程——白鹭摄影的新发现
“点”与“面”——朱宪民与解海龙的摄影比较
两种观点两种方法的PK——王文澜与贺延光
客观凝视者蔡焕松
主观表现者王征
佳挑战者陈志峰
具风范者陈锦波
不一样的卢森堡——第四届中欧文化对话摄影工作坊之“中国人看卢森堡”
影像:意义与方向——我看中国摄影家与玛格南摄影家在响沙湾的
发现“长安人”——中外摄影名家眼中的长安镇
一份个人作业,一项文化工程——谈邓伟的摄影
“邓伟”的意义
影像的力量
这样看——谢小明的摄影
抱休闲心,步视觉旅——周海婴先生70年来的摄影
发现生活底色,呈现生命质感——袁学军的摄影
影像实验·艺术行动·学术探险——“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
丰富性与差异性——“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
摄影的多元价值与一格的创作实践——我看李伟坤
摄影家吕静波
再识陈长芬
我看中国当代新锐摄影
第三编 访谈
在北京苍穹下
“以25岁的心来工作”——摄影家久保田博二访谈
摄影是面对知心爱人的倾诉——与摄影家丛臣亭的对话
记录深圳:一座城市的心灵史——对话摄影家余海波
从摄影记者到艺术家——对话程玉杨
重要的是你拍什么——雷尼·布里访谈
第四编 摄影史
在这个历史时刻
件件看来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寻常——写在中国摄影博物馆网站开通之际
组织·创作·观念——改革开放30年摄影艺术的发展
百姓·百年——首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与视觉记忆
编写《中国摄影史》——历史与当下的反思
作者介绍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执行主编《摄影新理念丛书》;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和国际“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卷》(第三次修订)主编,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看与见——摄影小札》、《摄影艺术概论》等,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50余万字。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3年被评为“文化部专家”。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文化研究和视觉文化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这个标题,让我感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前沿的探索性。我设想,本书可能并非仅仅是对摄影技术本身进行评述,而是更进一步,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哲学语境中进行考察。或许,它会深入探讨摄影式观看如何与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身份构建相互作用。比如,历史上的某些摄影作品,是如何被用来构建民族叙事、社会阶层印象,甚至是政治宣传的?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摄影式观看是否会加剧视觉的同质化,还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和理解多元世界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当代摄影的最新实践,分析那些在数字时代涌现出的新型观看模式,例如大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体验中的观看,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观看,这些是否也能被归入“摄影式观看”的范畴?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似乎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想象一下,当相机成为我们观察现实的“眼睛”,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解析镜头下的世界?这本《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我尤其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主动的、具有特定视角的“观看”行为。这种观看,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的?书中是否会解析不同摄影流派如何通过构图、光影、色彩乃至拍摄时机来“引导”我们的目光,让我们看到不同于肉眼所见的“真相”?我还在思考,在当代社会,当我们充斥着大量的图像信息时,摄影式观看是否会让我们更加依赖于被呈现的视觉,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观看视角,帮助我们辨别和理解图像背后的意图和语境?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在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理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摄影式观看这个概念变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一些关于艺术理论的书籍,特别是那些探讨图像与观看之间关系的内容,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这个名字,瞬间就击中了我。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经典摄影作品,比如安塞尔·亚当斯那令人窒息的自然风光,或者布列松那决定性瞬间的抓拍,它们何尝不是一种“摄影式观看”的范畴?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和理论的双重维度,梳理摄影这项媒介是如何从最初的记录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而强大的艺术语言,一种塑造我们视觉经验的方式。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界定“摄影式观看”的边界,它是否包含我们使用手机拍照、刷朋友圈时那些看似随意的行为?这些日常的图像生产和消费,是否也暗含着某种摄影式的观看逻辑?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案例分析,从具体的摄影作品出发,讲解艺术家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构建他们所理解的世界,以及这些观看方式如何反哺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代艺术实践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能够解释艺术创作背后的观念和理论的。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问题》这个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脑海中闪过许多与摄影相关的艺术作品,从那些具有观念性的摄影装置,到那些模糊了摄影与绘画界限的实验性影像。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读这些作品提供一个有效的框架。是否会讨论摄影式观看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真实”和“虚构”的判断?在当下,图像的真伪辨别越来越困难,摄影式观看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种更敏锐的辨识力?我还在思考,这种“观看”是否也渗透进了我们日常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在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不自觉地套用摄影式的构图和剪辑思维?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有对中国当代摄影实践的深入分析,结合具体的艺术家和作品,来阐释“摄影式观看”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演变和意义。
评分近期在翻阅一些关于媒介理论的书,总觉得在谈论信息传递时,总有一个视角被忽略,那就是“观看”本身。当我知道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这本书时,我感到一种惊喜,仿佛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拼图。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剖析“摄影式观看”?是侧重于摄影师的创作意图,还是更关注观看者如何接收和解读图像?我猜测,它或许会涉及一些关于“观看者”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讨论,比如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摄影图像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摄影语言的潜移默化。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摄影式观看的“盲点”,即摄影在捕捉某些事物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另一些事物。这种“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张力,是否是摄影式观看的关键所在?我还期待,书中能有一部分专门讨论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摄影式的批判性观看能力,让他们能够更主动、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