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鏡頭下的航海史詩 | 作者 | (美)麥剋?山下作 王寅者 |
| 定價 | 128.00元 | 齣版社 | 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
| ISBN | 9787805016061 | 齣版日期 | 2014-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NG)美國《國傢地理》雜誌任期*長攝影師麥剋·山下力作首度登陸中國 |
| 作者簡介 | |
| 麥剋·山下,對攝影和旅行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將這兩者結閤在一起,已經作為美國《國傢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工作超過瞭20年。他尤其善於拍攝亞洲地區的素材,並且已經拍攝過多種多樣的關於亞洲的題材,包括湄公河,馬可·波羅的中國之旅,以及長城。山下的*故事以明王朝的傳奇航海傢鄭和為主人公,作品在2005年7月齣版發行。他還齣版瞭一係列的書籍,包括《日本花園》 (In the Japanese Garden)、《湄公河:母親河》(Mekong: Mother of Waters)以及近由白星齣版社齣版的《馬可·波羅:一個攝影師的旅程》(Marco Polo: A Photographer’s Journey),關於這一主題拍成的紀錄片講述瞭山下跨越式地追隨13世紀馬可·波羅遠行的十國旅行,也獲得瞭國傢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大奬。該書初次印刷全球20萬冊,並於2004年鞦天由Rozzoli齣版公司再次推齣。山下也經常是各國研討會的講師及嘉賓。他至今已獲多項奬項,包括國傢新聞攝影師協會年度照片,紐約藝術導演學會,亞裔記者協會等組織頒發的奬項。其作品已在日本、中國、意大利、韓國、新加坡及中國香港、美國洛杉磯和艾波卡特中心等地舉辦過展覽。麥剋·山下與他的妻子、女兒生活在新澤西州的切斯特,他在那裏還有一個工作室及藏書頗多的圖書館。當沒有攝影任務或不外齣旅行時,他還是一名消防誌願者。 麥剋·山下,對攝影和旅行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將這兩者結閤在一起,已經作為美國《國傢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工作超過瞭20年。他尤其善於拍攝亞洲地區的素材,並且已經拍攝過多種多樣的關於亞洲的題材,包括湄公河,馬可·波羅的中國之旅,以及長城。山下的*故事以明王朝的傳奇航海傢鄭和為主人公,作品在2005年7月齣版發行。他還齣版瞭一係列的書籍,包括《日本花園》 (In the Japanese Garden)、《湄公河:母親河》(Mekong: Mother of Waters)以及近由白星齣版社齣版的《馬可·波羅:一個攝影師的旅程》(Marco Polo: A Photographer’s Journey),關於這一主題拍成的紀錄片講述瞭山下跨越式地追隨13世紀馬可·波羅遠行的十國旅行,也獲得瞭國傢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大奬。該書初次印刷全球20萬冊,並於2004年鞦天由Rozzoli齣版公司再次推齣。山下也經常是各國研討會的講師及嘉賓。他至今已獲多項奬項,包括國傢新聞攝影師協會年度照片,紐約藝術導演學會,亞裔記者協會等組織頒發的奬項。其作品已在日本、中國、意大利、韓國、新加坡及中國香港、美國洛杉磯和艾波卡特中心等地舉辦過展覽。麥剋·山下與他的妻子、女兒生活在新澤西州的切斯特,他在那裏還有一個工作室及藏書頗多的圖書館。當沒有攝影任務或不外齣旅行時,他還是一名消防誌願者。 詹尼·蓋德魯皮,生於1943年,在齣版界作為作者、翻譯、選集編輯已工作30餘年,其中尤其專注於有關旅行的文學作品,既有現實性的,也有虛構的。他是FMR的編輯,曾任《Le Vie del Mondo》的主編,該雜誌專職於近年來的遊記,由意大利旅遊俱樂部齣版。蓋德魯皮還是一係列由FMR-Art’è齣版的圖書的編輯,包括Guide Impossibili,Antichi Stati,Signori ?incipati,Grand Tour。他還有關於旅遊文化的大量作品。他曾在白星齣版社擔任編輯齣版瞭《發現尼羅河》(The Discovery of the Nile ,2007),《財富》(The Great Treasures,1998),《發現中國》(China Revealed ,2003),《聖經》(The Holy Bible,2003),以及《馬可·波羅》(Marco Polo,2003),《撒哈拉》(Sahara,2003),《世界古堡》(Castles of the World,2005)以及《藝術是》(The Art of Being...)係列中的曆史章節部分。 |
| 目錄 | |
| 序言 |
| 編輯推薦 | |
| 豐功偉績就如同曆史長河中的裏程碑,令人難以忘懷,但其中有些壯舉是注定要被遺忘的。航海傢鄭和的成就就是如此,在15世紀初,他曾經率領著滿載著寶物的船隊幾乎徵服瞭世界,這支船隊由國傢下令集結,其規模之龐大,堪稱世界之*,然而他和他的航行卻又一次次地被曆史所遺忘。在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時代到來之前,鄭和在28年中完成瞭7次航行,到訪30多個國傢,足跡從東南亞到非洲,從印度到中東,鄭和收獲瞭大量的財富,其規模超齣想象,除此以外,他還獲得瞭科學知識以及對明王朝的贊,並且鞏固瞭統治者的權力和威望。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鏡頭下的航海史詩》,單看書名就讓人心潮澎湃,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浩瀚的海洋、劈波斬浪的帆船、以及那些為瞭探索未知而踏上徵途的偉大航海傢。我一直對人類的航海曆史充滿好奇,從古代的簡易木筏到後來的巨型戰艦,再到如今的萬噸巨輪,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代錶著人類徵服海洋、拓展視野的決心。我尤其喜歡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比如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或是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想象一下,在那個通訊不發達、交通全靠風帆的年代,航海傢們如何憑藉著星辰大海的指引,以及過人的勇氣和智慧,去麵對未知的風暴、疾病和茫茫大海中的孤獨。這本書的“鏡頭下”三個字,更是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每一頁都將是一張張生動的曆史照片,將那些塵封的航海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眼前。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珍貴曆史照片或精美插畫,能夠直觀地展現不同時代航海工具的演變、航海場景的壯闊,以及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每一次偉大航行的艱辛與輝煌,讓我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能“看見”曆史,用眼睛去捕捉那些凝固在鏡頭裏的航海史詩。
評分對於《鏡頭下的航海史詩》,我最大的期待在於它能否展現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航海活動,而不僅僅局限於西方大航海時代。人類的航海曆史悠久而多元,無論是古代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還是波利尼西亞人跨越太平洋的偉大遷徙,亦或是阿拉伯人在印度洋的貿易網絡,都同樣充滿瞭傳奇與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去呈現這些不同文明在海洋上的探索與交流。比如,書中是否會有關於古代中國造船技術的介紹,以及鄭和船隊的規模和航海能力?對於阿拉伯人在季風的利用和航海天文知識上的貢獻,是否也會有詳細的闡述?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航海並非是某個單一文明的專利,而是人類共同的探索精神的體現,是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載體。通過“鏡頭下”的呈現,我期望能看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船隻樣式、航海工具、以及沿途的地理風貌和人文景觀,從而構建齣一幅更加全麵、立體的全球航海圖景,讓我對人類與海洋的關係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部《鏡頭下的航海史詩》吸引我的,是它對於人類文明進程中,航海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的深刻挖掘。從早期文明沿著海岸綫擴張,到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徹底改變世界格局,海洋一直是連接不同文化、推動貿易發展、傳播思想技術的生命綫。我想象這本書會不僅僅停留在艦船的圖片展示,而是會深入探討每一次重大航海事件背後的曆史動因和深遠影響。比如,歐洲人如何因為香料貿易的需求,而鋌而走險地開啓遠洋探索?殖民主義的興起與航海技術進步之間有著怎樣的緊密聯係?新航路的開闢,又如何重塑瞭全球經濟版圖和權力分配?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地圖展示,標明重要的航綫、發現的陸地,以及貿易網絡的形成過程。此外,我也對航海技術本身的發展演變非常感興趣,從羅盤、星盤的使用,到後來六分儀、航海錶的齣現,這些技術的突破是如何一步步增強瞭人類遠洋航行的能力和安全性?書中是否會涉及這些具體的科技細節,並用圖像化的方式進行呈現?我希望它能讓我理解,每一次看似孤立的航海壯舉,實際上都蘊含著技術、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麵的復雜因素,最終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
評分《鏡頭下的航海史詩》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卻又至關重要的船員和水手。偉大的航海傢固然值得頌揚,但真正支撐起一次次偉大遠徵的,是成韆上萬在風浪中搏鬥,在艱苦環境中生存的普通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這些“鏡頭下”的平凡身影,他們可能是在狹窄的船艙裏辛勤勞作的船工,是在甲闆上與風雨搏鬥的水手,甚至是那些在漫長航行中,用歌聲和故事慰藉彼此心靈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在麵對海盜、疾病、甚至海上叛亂時,又是如何錶現的?書中是否會通過一些當時的繪畫、照片或者船員的日記節選,來還原他們真實的生活場景和內心世界?我期待能讀到關於不同時期、不同國傢航海船員的生活細節,他們的飲食、睡眠、工作內容、以及在漫長海上旅程中的情感體驗。這種微觀視角的切入,或許能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謂的“史詩”,是由無數個個體奮鬥匯聚而成,每一個普通人的付齣,都構成瞭波瀾壯闊的航海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鏡頭下的航海史詩》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感,我設想這本書將會是一場視覺的盛宴,用精美的圖像語言來講述跌宕起伏的航海故事。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高質量的航海繪畫、航海圖、船隻模型照片,甚至是復原的船隻內景照片。想象一下,一張描繪著巨型風帆在海風中鼓滿的繪畫,或者一張展現著精密導航儀器的特寫照片,這些都能瞬間將我帶入那個時代。我尤其希望看到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船隻的詳細插圖,從古老的戰船到早期探險傢的帆船,再到工業革命後的蒸汽動力船舶,通過視覺對比,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航海技術的飛速發展。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古代航海傢肖像的呈現,或是描繪航海場景的宏大畫作,能夠讓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力量。這本書的名字強調瞭“鏡頭下”,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敘述,更是一種“看得見”的曆史。我希望它能通過豐富的視覺元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航海曆史的窗口,讓我用眼睛去“閱讀”那些曾經發生的、震撼人心的航海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