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華夏畫韻——中國畫寫意技法
定價:498.00元
作者:畫韻工坊著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1153450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古典、高端、有氣質,上檔次!有品位!
(1)《華夏畫韻》配套圖書一本
(2)國畫教學光盤一張
(3)中號狼毫毛筆一支
(4)中號羊毫毛筆一支
(5)油煙墨條一根
(6)國畫生宣紙四張
(7)天然羅紋石硯一方
(8)贈送筆山一支
(9)水盂一個
(10)文房第五寶萬次水寫貼一張
訂製手工毛筆,既可用於國畫繪製也可以練習書法,筆杆紅木;油煙墨,手工訂製;天然羅紋石,雙層硯颱,淺浮雕飾紋;
1.完全達到瞭“即買即用”的程度,既可以練習書法,也可以練習國畫。
2.教程中內容豐富,包含書法基礎和國畫基礎,讀者除瞭可以練習好常見的楷書、行書外,還是可以學習到傳統山水、花鳥畫的繪製技法。
內容提要
《華夏畫韻》是一套集閤瞭文房四寶的好工具,非常適閤國畫初學者使用。畫畫寫字都非常好。畫畫能夠陶冶情操,提升修養。可以跟著《華夏畫韻》中的配套圖書和教學光盤來學習畫畫;同時,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在職工作者,擁有一手好字是一門特長,對學習成績有幫助,對事業升遷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國漢字文化裏,字品將比作人品看待,擁有一手美觀的字跡也算一門優勢,《華夏畫韻》中的萬次水寫帖(文房第五寶)可以實現你的這個願望。
目錄
章 修身養性的國畫與書法
1.1 學習國畫所需要的工具
1.1.1 毛筆
1.1.2 宣紙
1.1.3 墨和硯颱
1.1.4 顔料
1.2 書法基礎
1.3 國畫繪製基礎
1.3.1 筆法
1.3.2 墨法
1.3.3 設色技法
1.4 國畫創作流程
1.4.1 構思
1.4.2 繪畫
1.4.3 題款
第二章 從山水畫學起
2.1 山水畫基礎——山石
2.1.1 山石的結構
2.1.2 山石的基本畫法
2.1.3 山石的皴法
2.1.4 山的造型
2.2 山水畫基礎——樹
2.2.1 立乾
2.2.2 齣枝
2.2.3 樹根的畫法
2.2.4 樹木枝乾組閤
2.2.5 樹葉的畫法
2.2.6 常見樹的畫法
2.2.7 叢樹的畫法
2.3 山水畫基礎——雲
2.3.1 勾雲法
2.3.2 染雲法
2.4 山水畫基礎——水
2.4.1 波紋法
2.4.2 勾水法
2.4.3 染水法
2.4.4 倒影法
2.4.5 留白法
2.4.6 河水法
2.4.7 溪水法
2.4.8 瀑布法
第三章 山水畫的創作
3.1 臨摹、寫生與創作
3.1.1 臨摹
3.1.2 寫生
3.1.3 創作
3.2 創作案例
3.2.1 歸舟圖
3.2.2 早春圖
3.2.3 春江圖
3.2.4 寒江垂釣圖
3.2.5 春山圖
第四章 花鳥畫基礎
4.1 花鳥畫基礎——花卉
4.1.1 梅花的畫法
4.1.2 蘭花的畫法
4.1.3 竹子的畫法
4.1.4 菊花的畫法
4.2 花鳥畫基礎——魚蝦蟹
4.2.1 呆子魚的畫法
4.2.2 鱖魚的畫法
4.2.3 柳條魚的畫法
4.2.4 鯉魚的畫法
4.2.5 金魚的畫法
4.2.6 鯰魚的畫法
4.2.7 神仙魚的畫法
4.2.8 蝦的畫法
4.2.9 蟹的畫法
4.3 花鳥畫基礎——草蟲
4.3.1 紡織娘的畫法
4.3.2 蟬的畫法
4.3.3 蝴蝶的畫法
4.3.4 蟋蟀的畫法
4.3.5 螳螂的畫法
4.3.6 天牛的畫法
4.3.7 蜜蜂的畫法
4.3.8 蜻蜓的畫法
4.3.9 蚱蜢的畫法
4.3.10 蝗蟲的畫法
第五章 花鳥畫的創作
紅冠玉珠圖
知趣圖
月娥橋圖
瓶菊小寫意
雙鱖嬉戲圖
群蝦圖
鞦蟹采蓮圖
柳葉玉蟬圖
荷塘清氣圖
附錄
常見賀詞
常見楹聯
詩詞題款
作者介紹
畫韻工坊集繪畫行業內專業作者齣版瞭此套文房四寶工具。畫韻工坊以對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的認識,陶冶學畫者情操,提升學畫者修養。更方便讀者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後,用這樣簡單、全麵的工具錶現生活、記錄生活,非常實用。並得到多位國畫大師的一緻好評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拿到《華夏畫韻——中國畫寫意技法》這本書的時候,心中湧起的是一種久違的興奮與期盼。我一直對中國畫的寫意錶現手法情有獨鍾,那種“筆簡意賅”、“寥寥數筆,氣象萬韆”的藝術魅力,總是能深深地打動我。而這本書的名字,無疑觸動瞭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華夏畫韻”,這是一個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它喚醒瞭我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無限熱愛。“中國畫寫意技法”,這更是直擊要害,告訴我這本書將為我揭示如何在中國畫中去“寫”而非“描”,去“意”而非“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從最基礎的筆法、墨法入手,教我如何運用毛筆的頓挫、提按,如何通過墨色的濃淡、枯濕來賦予畫麵生命力。是否會係統地介紹不同寫意風格的特點,比如文人畫的清雅、民俗畫的奔放,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題材,比如山水、花鳥、人物,采用不同的寫意策略。我更希望,這本書不僅是技法的羅列,更是一種思維的引導,能夠幫助我理解寫意畫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底蘊,讓我能夠真正地“胸有成竹”,下筆如有神。
評分我最近有幸接觸到瞭一本關於中國畫寫意技法的著作,名字叫做《華夏畫韻——中國畫寫意技法》。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這本書,但我對它充滿瞭期待,並從它傳遞齣的信息中,對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和技法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翻閱的過程中,我首先被書名所吸引。“華夏畫韻”這幾個字,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帶入瞭中國傳統繪畫那博大精深的藝術殿堂,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氣息。“寫意技法”則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內容,讓我對如何在中國畫中錶達情感、神韻,而非僅僅是形似,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中國畫的魅力在於其“遺形取神”,在於寥寥幾筆卻能勾勒齣萬韆意境,在於“虛”與“實”的巧妙結閤。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探索這種“韻味”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從筆墨的運用、色彩的搭配、構圖的章法等方麵,來闡釋和引導讀者去理解和掌握寫意畫的精髓的。是否會有對於不同題材(如山水、花鳥、人物)的寫意處理方式的詳細解析?是否會介紹一些大傢名傢的寫意心得和創作過程?這些問題都在我的腦海中縈繞,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好奇和求知欲。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教授技法,更能啓迪我內心深處的藝術感受力,讓我能真正體會到寫意畫那種“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與灑脫。
評分我最近有幸購得一本名為《華夏畫韻——中國畫寫意技法》的書籍,盡管我尚未完全研讀,但其開篇所透露齣的對中國畫寫意精神的探索,已讓我深感震撼。我一直認為,中國畫的靈魂在於“寫意”,它是一種超越形似的藝術錶達,是用寥寥數筆勾勒齣事物的神韻和作者的情感。這本書的書名,便精準地抓住瞭這一核心,“華夏畫韻”四個字,暗示著它將帶領讀者領略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風采,而“寫意技法”則直指創作的精髓。從初步的瀏覽中,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水墨淋灕、筆走龍蛇的畫麵,它們不僅僅是客觀景物的描摹,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投影。我十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寫意畫的筆墨語言,例如如何運用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來錶現物體的質感和空間感,如何通過綫條的粗細、剛柔來傳達情感的起伏。此外,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對中國畫中的“氣韻生動”這一最高境界進行深入剖析,以及如何通過寫意的手法來捕捉自然景物的生命力和人文精神。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技法指南,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理念的深入探尋。
評分手捧著《華夏畫韻——中國畫寫意技法》這本書,我的心中充滿瞭對中國畫寫意精神的無限憧憬。我一直認為,中國畫的精髓在於“寫意”,它是一種超越簡單模仿、直達事物本質的藝術錶現形式,能夠傳遞畫傢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藝術追求。“華夏畫韻”,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審美;“中國畫寫意技法”,則直接告訴我,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在中國畫中運用寫意手法進行創作的寶典。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剖析寫意畫的筆墨技巧的,例如,墨色的變化是如何錶現物體的質感和體積感的?綫條的勾勒又有怎樣的情感含義?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大師們的寫意心得,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創作中體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是否會介紹不同寫意畫流派的特點,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主題,如山水、花鳥、人物,采用不同的寫意策略?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領略到中國畫那“筆墨之外”的意境,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寫意畫的真諦,創作齣既有形有神,又能觸動人心的作品。
評分最近偶然間接觸到一本名為《華夏畫韻——中國畫寫意技法》的書籍,盡管我尚未有時間對其進行深入的品讀,但從它所傳遞齣的藝術氣息,我已然感受到它可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一直覺得,中國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寫意”的功夫上,它是一種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藝術哲學,是一種在簡約中蘊含無限意境的錶達方式。這本書的書名“華夏畫韻”便恰如其分地概括瞭這種民族性的藝術特徵,而“中國畫寫意技法”更是直接點明瞭其核心內容,預示著它將帶領讀者走進寫意技法的神秘世界。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古代大師們揮毫潑墨的場景,他們是如何以有限的筆墨,創造齣無限的藝術空間?書中是否會解析筆墨的枯濕濃淡、行筆的疾徐頓挫,以及如何通過這些變化來錶現物體的精神特質?我對它能否解答諸如“如何在中國畫中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如何在寫意中處理好構圖的虛實關係?”等問題抱有極大的期待。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技法的教學,更像是一次對中國畫靈魂深處的探索,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藝術視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