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字规范字典
定价:49.00元
作者:魏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001204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3年批准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帮助读者学习和使用这一字表,主编对1996年出版的《汉字规范字典》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详细解读每个汉字的知识,包括字形结构、笔画、部首、字级、笔顺等,还设有辨析提示板块,包括简化字的简化方法、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情况、异形词的整理、同义词差别等。另设有17个附录。
内容提要
字头条目包括规范字8111个(以及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偏旁12个。
正文部分除注音、释义外,增设汉字知识板块和辨析提示板块。
附录部分包括16种知识性简表。
目录
作者介绍
魏励,男,197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蒋善国先生。1982-2001年任职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2001年12月始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现为编审。为《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研制者之一,参加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课题的前期研制工作,参加了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7万字)、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部首序和笔顺序》、“中华字库”工程6包等课题的研制工作。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书法艺术有浓厚兴趣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墨宝指南”。它收录的每一个汉字,都仿佛带着一种内在的书写韵律感。虽然它不是一本专门的书法字帖,但其对结构和笔画的精准描述,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汉字作为图形符号的内在美学。比如,它对某些部件在不同位置上的形态变化有非常细致的图示说明,这对于临摹和体会古人“因势利导”的造字智慧至关重要。我尝试着用书里的解释去反推一些名家碑帖的结构处理,发现所有精妙之处都有迹可循。这本书将“规范”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它教我们如何“看”字,而不仅仅是“认”字。如果有人问我,想学好汉字的书写和结构,应该从哪里入手,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因为它提供的基础框架坚实而优美。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字典太多了,大多都是雷同的排列组合。然而,这本《汉字规范字典》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对比度适中,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周密的考量,即便是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规范”二字的坚持与深入阐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读音和词义,而是清晰地区分了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差异,以及现代汉语规范和传统用法的微妙区别。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易混淆用法的对比分析,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求证态度,让人油然而生信服感。这本书无疑是学术研究和日常写作的双重利器,它能帮你立刻校正那些潜移默化中养成的错误习惯。每次查完一个字,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清理了思维中的一处积尘。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查字典这件事一直抱有抵触情绪,总觉得那是应试教育留下的阴影,枯燥乏味。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灵活,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入门级的语言学读物来通读,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随时待命的工具书来检索。我发现自己有时不是为了查某个具体的词义才打开它,而是随手翻到一页,然后就被某个有趣的字形演变或某个被我忽略的词条细节吸引住了,然后就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发现感”。它就像一个宝藏地图,每一个标注的符号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文化密码。它没有故作高深,语言平实却充满力量,让一个对语言文字原本感到疏离的普通人,也能轻易地进入到汉字世界的精彩之中。
评分我一直致力于翻译一些偏向历史文献的材料,这对汉字的多义性和历史流变性要求极高。过去我常常在不同版本的词典间来回奔波,查找那个“最准确”的释义。这本《汉字规范字典》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我的工作流程。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其对“古今异义”的标记和区分做得极为清晰和到位。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词汇,在古代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证,将这种时间维度的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赞赏它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地方用法的收录和注释,显示了编纂团队的广博学识和严谨态度。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平均值,而是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情境下的最优选择,这对于追求精确表达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阅读启蒙导师,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精雕细琢,让我对汉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原以为自己对常用字已经很熟悉了,但翻开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过去对很多字的形、音、义的把握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字典,而是充满了故事感和历史的厚重。作者在解释每一个字的时候,都会追溯到它的源头,从甲骨文、金文一直讲到楷书的演变,那种追本溯源的探究过程,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尤其是一些生僻字,不再是死板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文化载体。比如,对“德”字的解析,不仅讲了它的字形结构,还结合了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观念,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是如何看待“德行”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深入浅出的注释,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智者对话。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是一部微缩的汉字文化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