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陈浩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4163815 |
| 出版年份: | 2016年3月1日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26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2元 |
| 实际重量: | 4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基于市场反应的研究》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浩,1982年7月生,南京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会计学)博士,现供职于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财务部。2008年至今,先后在《南京社会科学》《学海》《山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等国家社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并参与多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和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
序
章绪论
节优先股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优先股的分类与作用
第三节优先股的优势与
第四节优先股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五节优先股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贡献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国内外优先股融资研究文献评述
节优先股融资如何影响企业的价值
第二节优先股发行动机与发行方式的选择研究
第三节优先股融资的应用与投资者保护研究
第四节中国优先股研究的拓展方向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优先股制度国内外发展的制度背景
节国外优先股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第二节我国优先股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第三节我国建立优先股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优先股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节优先股的发行预测
第二节优先股的股东利益保护预测
第三节优先股制度设计的前景分析
第四节优先股在我国的应用方案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企业发行优先股对公司价值机制的影响——基于“康美药业”案例研究
节问题提出
第二节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研究设计
第四节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优先股发行与财富效应——基于股票与债券的市场反应研究
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研究设计
第四节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优先股、债券、普通股的融资成本比较
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研究设计
第四节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节主要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二节研究局限
第三节将来的研究方向
第四节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作为融资中的一种重要工具,优先股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在西方流行,完善的优先股制度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标志。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始终存在着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债券种类和投资渠道单一的问题,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2014年证监会发布了《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标志我国优先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正式进入试点与推广阶段。由此,学术界和实业界开展对优先股融资这一新政的深入探究,不仅可以理解该制度对我国资本市场各利益相关主体产生的影响,还为融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契机。《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 基于市场反应的研究》以优先股融资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融资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力图从“微观企业一市场反应”的角度,提供相关的经验证据。
《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 基于市场反应的研究》适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使用,也适合从事银行、金融工作的人士阅读与参考。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关于金融工具的“灰度地带”的认识。优先股,作为一种介于债权和股权之间的特殊证券,其模糊性常常是实务操作中的难点和痛点。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把优先股简单地归类,而是系统性地剖析了其在不同会计准则和税务环境下的经济实质。作者对税盾效应的计算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推导和敏感性分析,这对于从事金融风险管理和税务筹划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份宝典。我记得其中一章专门讨论了优先股在公司治理层面的影响,即大股东如何利用发行具有表决权限制的优先股来稀释现有普通股股东的权利,同时又不完全丧失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在书中得到了非常透彻的阐释。行文风格上,它不像某些理论教材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不断引导读者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金融惯例。
评分这本教材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编撰智慧,层次分明,逻辑推进严密。它对优先股的分类讨论尤为精妙,从累积与非累积、可赎回与不可赎回,到不同投票权设置的各种变体,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且清晰地指出了每一种结构选择背后的成本和收益权衡。例如,在探讨可赎回性时,书中详细分析了管理层行使赎回权的时机选择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预期的关联性,并结合了实证研究结果来佐证其理论模型。这种“理论分析—案例印证—结构解析”的模式,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我发现,自己过去在阅读相关文献时遇到的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阐释,极大地增强了我对金融工具复杂性的把握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对于非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友好度相当高。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宏观的历史沿革入手,讲述了优先股这种融资工具是如何适应工业化进程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的。随后,逐步深入到微观的企业财务决策层面。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金融危机时期优先股角色转变的讨论印象最为深刻。在市场信心脆弱的时候,那些被设计成“类债”特征的优先股,其风险暴露程度如何迅速攀升,以及监管机构如何通过紧急注资或特殊安排介入,书中都有非常详实的数据支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融资工具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当代金融史侧写。作者的语言组织极具画面感,使得那些抽象的金融活动仿佛就在眼前展开,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很难放下手中的书卷。
评分这本关于优先股融资的著作,其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初读之下,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采用优先股作为融资工具时的政策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对比分析。比如,欧洲大陆的某些金融体系对这种混合型证券的监管框架与英美体系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结构,书里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案例支撑。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经济逻辑。例如,在分析信息不对称性对优先股定价的影响时,作者引入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一些复杂模型,但表达方式又足够清晰,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把握其核心论点。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没有将优先股视为一个孤立的融资渠道,而是将其置于整个资本结构优化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探讨了它与普通股、长期债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替代效应,这对理解企业实际的融资决策路径极具启发性。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切入点又非常贴近现实中的金融操作,让人感到既有理论的扎实,又不失实务的指导意义。
评分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极具实操价值。它不仅教你如何“发行”优先股,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评估”和“投资”这些证券。作者深入剖析了市场对不同类型优先股风险溢价的定价行为,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这些混合证券时存在的内在偏差和局限性。书中对“过度简化”风险的警示尤为中肯,提醒读者不要被优先股的“固定收益”表象所迷惑,其隐含的股权风险在特定市场条件下会急剧放大。这种注重风险识别和价值判断的写作取向,对于希望在复杂金融市场中做出明智决策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教导我们,金融工具的本质是合约设计,而合约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