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陈浩东南大学出版社全新考研教材9787564163815

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陈浩东南大学出版社全新考研教材97875641638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浩 著
图书标签:
  • 优先股
  • 融资
  • 经济后果
  • 考研
  • 金融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陈浩
  • 9787564163815
  • 投资
  • 资本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3815
商品编码:29852589545
页数:26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
丛书名:  
作者/主编: 陈浩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4163815
出版年份: 2016年3月1日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268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42元
实际重量:  44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

《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基于市场反应的研究》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陈浩,1982年7月生,南京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会计学)博士,现供职于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财务部。2008年至今,先后在《南京社会科学》《学海》《山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等国家社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并参与多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和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




序 

章绪论 
节优先股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优先股的分类与作用 
第三节优先股的优势与 
第四节优先股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五节优先股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贡献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国内外优先股融资研究文献评述 
节优先股融资如何影响企业的价值 
第二节优先股发行动机与发行方式的选择研究 
第三节优先股融资的应用与投资者保护研究 
第四节中国优先股研究的拓展方向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优先股制度国内外发展的制度背景 
节国外优先股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第二节我国优先股制度的发展与演进 
第三节我国建立优先股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优先股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节优先股的发行预测 
第二节优先股的股东利益保护预测 
第三节优先股制度设计的前景分析 
第四节优先股在我国的应用方案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企业发行优先股对公司价值机制的影响——基于“康美药业”案例研究 
节问题提出 
第二节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研究设计 
第四节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优先股发行与财富效应——基于股票与债券的市场反应研究 
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研究设计 
第四节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优先股、债券、普通股的融资成本比较 
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研究设计 
第四节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节主要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二节研究局限 
第三节将来的研究方向 
第四节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作为融资中的一种重要工具,优先股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在西方流行,完善的优先股制度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标志。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始终存在着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债券种类和投资渠道单一的问题,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2014年证监会发布了《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标志我国优先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正式进入试点与推广阶段。由此,学术界和实业界开展对优先股融资这一新政的深入探究,不仅可以理解该制度对我国资本市场各利益相关主体产生的影响,还为融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契机。《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 基于市场反应的研究》以优先股融资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融资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力图从“微观企业一市场反应”的角度,提供相关的经验证据。

  《优先股融资的经济后果 基于市场反应的研究》适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使用,也适合从事银行、金融工作的人士阅读与参考。


《全球金融市场变迁与监管前沿:理论、实践与风险控制》 第一章:全球金融市场的结构演进与功能重塑 本章深入剖析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变革。重点探讨了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现象的驱动因素及其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冲击。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场外衍生品市场(OTC Derivatives)的爆炸式增长,揭示了金融创新如何重塑资本配置的路径。内容涵盖了从商业票据到复杂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的演变过程,旨在理解现代金融市场中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与集中度变化。此外,还对比分析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在金融市场发展阶段上的差异,特别是新兴市场在吸引外资和构建稳定本币债券市场方面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本章强调,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并非天然结果,而是由技术进步、监管套利和市场参与者激励结构共同塑造的产物。 第二章: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与实践 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系统性风险问题,本章详细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y)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各国央行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框架下的应用。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微观审慎),而是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性和顺周期性。核心内容包括逆周期资本缓冲(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 CCyB)的设定、贷款价值比(LTV)和债务收入比(DTI)限制工具的使用,以及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额外资本要求。本章通过案例研究,评估了不同宏观审慎工具在抑制信贷过度扩张和资产价格泡沫形成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特别是工具选择对不同经济周期的适应性问题。同时,探讨了在利率长期低位徘徊的环境下,宏观审慎政策如何替代传统货币政策的部分职能。 第三章:非银行金融中介(NBFI)的崛起与监管真空地带 随着银行传统业务受到更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大量的信用中介功能向影子银行部门转移。本章系统梳理了非银行金融中介(NBFI,或称“影子银行”)的范围、结构及其在现代融资链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对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MMFs)、对冲基金、私募基金(PE/VC)以及各类信托和资产管理公司。重点分析了MMFs在2020年3月“流动性紧缩”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凸显了它们在提供短期融资便利的同时,也构成了潜在的挤兑风险源。本章提出了监管挑战:如何对这些高度分散、创新性强且跨国界活动的机构实施有效穿透式监管,既能维护金融稳定,又不扼杀对实体经济有益的创新融资渠道。我们审视了引入“全面性监管框架”(Holistic Regulatory Framework)的必要性。 第四章:金融科技(FinTech)与数字货币对支付清算系统的冲击 本章探讨了金融科技革命对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颠覆性影响。从支付领域的移动支付普及到区块链技术在跨境结算和贸易融资中的潜力应用,内容涵盖了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提高交易透明度和降低对手方风险方面的理论优势。核心部分聚焦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全球研发竞赛,分析了CBDC对商业银行的角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金融普惠性的潜在影响。此外,本章还对稳定币(Stablecoins)进行了深入分析,评估了其作为潜在的私人部门平行货币所带来的监管难题,特别是其对支付系统稳定性和货币主权构成的挑战。章节的结论部分强调了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机制在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国际资本流动、汇率波动与主权债务可持续性 本章关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宏观平衡问题。通过分析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近期的资本外流事件,我们探讨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时机”和“顺序”问题。重点分析了外部融资结构(短期债务与长期投资的比例)如何影响一国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本章引入了“特里芬难题”在当前全球储备货币体系下的新表现,并探讨了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如清迈倡议多边化)在提供最后流动性支持方面的有效性。此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债务可持续性进行了压力测试分析,考虑了由全球利率上升或本币大幅贬值引发的偿债负担恶化风险,并比较了不同债务重组机制的优劣。 第六章: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的兴起与风险定价 本章将焦点转向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对金融决策日益重要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从“外部性”转变为可量化的金融风险——包括物理风险(Physical Risks)和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s)。详细介绍了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等框架如何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披露气候风险敞口。在实践层面,分析了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模式、绿色资产的估值挑战,以及“漂绿”(Greenwashing)现象的监管应对。本章强调,将可持续性纳入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重塑长期资本配置,实现金融稳定与经济韧性同步提升的关键路径。 第七章: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演进与局限性批判 本章回顾了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中采用的核心工具。从传统的VaR(风险价值)模型到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的普及,本书旨在揭示模型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的失效机制。重点批判了风险集中度计算的不足,尤其是在处理相关性突然趋同时的风险暴露。引入了“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的概念,探讨金融机构应如何设计冗余和缓冲机制,以应对未知的冲击。章节最后对比分析了巴塞尔协议III对全球银行业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在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和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第八章:跨境并购(M&A)中的融资结构与监管博弈 本章聚焦于跨国界的公司金融活动,特别是大型跨境并购交易中的融资策略。分析了股权杠杆、夹层融资以及以并购资产为基础的结构化融资工具在交易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在国际并购中,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反垄断审查、外汇管制以及外国投资安全审查(如CFIUS)如何影响交易的最终结构和融资成本。本章还探讨了债务市场对跨境交易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高收益债券市场在为杠杆收购提供资金方面的演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目标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关于金融工具的“灰度地带”的认识。优先股,作为一种介于债权和股权之间的特殊证券,其模糊性常常是实务操作中的难点和痛点。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把优先股简单地归类,而是系统性地剖析了其在不同会计准则和税务环境下的经济实质。作者对税盾效应的计算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推导和敏感性分析,这对于从事金融风险管理和税务筹划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份宝典。我记得其中一章专门讨论了优先股在公司治理层面的影响,即大股东如何利用发行具有表决权限制的优先股来稀释现有普通股股东的权利,同时又不完全丧失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在书中得到了非常透彻的阐释。行文风格上,它不像某些理论教材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不断引导读者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金融惯例。

评分

这本教材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编撰智慧,层次分明,逻辑推进严密。它对优先股的分类讨论尤为精妙,从累积与非累积、可赎回与不可赎回,到不同投票权设置的各种变体,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且清晰地指出了每一种结构选择背后的成本和收益权衡。例如,在探讨可赎回性时,书中详细分析了管理层行使赎回权的时机选择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预期的关联性,并结合了实证研究结果来佐证其理论模型。这种“理论分析—案例印证—结构解析”的模式,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我发现,自己过去在阅读相关文献时遇到的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阐释,极大地增强了我对金融工具复杂性的把握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对于非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友好度相当高。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宏观的历史沿革入手,讲述了优先股这种融资工具是如何适应工业化进程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的。随后,逐步深入到微观的企业财务决策层面。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金融危机时期优先股角色转变的讨论印象最为深刻。在市场信心脆弱的时候,那些被设计成“类债”特征的优先股,其风险暴露程度如何迅速攀升,以及监管机构如何通过紧急注资或特殊安排介入,书中都有非常详实的数据支撑。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融资工具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当代金融史侧写。作者的语言组织极具画面感,使得那些抽象的金融活动仿佛就在眼前展开,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很难放下手中的书卷。

评分

这本关于优先股融资的著作,其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初读之下,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采用优先股作为融资工具时的政策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对比分析。比如,欧洲大陆的某些金融体系对这种混合型证券的监管框架与英美体系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结构,书里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案例支撑。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经济逻辑。例如,在分析信息不对称性对优先股定价的影响时,作者引入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一些复杂模型,但表达方式又足够清晰,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把握其核心论点。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没有将优先股视为一个孤立的融资渠道,而是将其置于整个资本结构优化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探讨了它与普通股、长期债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替代效应,这对理解企业实际的融资决策路径极具启发性。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切入点又非常贴近现实中的金融操作,让人感到既有理论的扎实,又不失实务的指导意义。

评分

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极具实操价值。它不仅教你如何“发行”优先股,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评估”和“投资”这些证券。作者深入剖析了市场对不同类型优先股风险溢价的定价行为,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这些混合证券时存在的内在偏差和局限性。书中对“过度简化”风险的警示尤为中肯,提醒读者不要被优先股的“固定收益”表象所迷惑,其隐含的股权风险在特定市场条件下会急剧放大。这种注重风险识别和价值判断的写作取向,对于希望在复杂金融市场中做出明智决策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教导我们,金融工具的本质是合约设计,而合约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