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合唱 |
| 丛书名: | 合唱艺术丛书 |
| 作者/主编: | 陈家海,韩德森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45271 |
| 出版年份: | 2009年9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292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元 |
| 实际重量: | 821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部分 合唱理论与训练基础
章 西方合唱艺术沿革
节 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时期(公元前3000~1450)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
第三节 巴洛克时期(1600~1750)
第四节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
第五节 浪漫主义时期(1820~1900)
第六节 20世纪西方合唱艺术
对话与实践
第二章 中国合唱艺术沿革
节 学堂乐歌及五四运动时期(1902~1934)
第二节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及解放战争时期(1930~1949)
第三节 建国以来合唱艺术概貌
对话与实践
第三章 合唱的体裁、分类、声部及组织
节 合唱的体裁
第二节 合唱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 合唱的声部、音域和音色
第四节 合唱队的组织形式
对话与实践
第四章 合唱的协调、均衡、谐和及对比
节 合唱状态的协调
第二节 合唱音量的均衡
第三节 合唱音准的谐和
第四节 合唱色调的对比
对话与实践
第五章 合唱的气息与发声训练
节 合唱的气息训练
第二节 合唱的发声训练
对话与实践
第六章 合唱的字音及常用外语语音规则
节 合唱的语音标准及咬字吐字
第二节 合唱的韵辙及字音练习
第三节 合唱常用外语语音规则
对话与实践.
第七章 合唱的教学与排练
节 合唱教学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合唱排练的前期准备
第三节 合唱作品的排练步骤
对话与实践
第八章 童声合唱基础知识
节 童声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童声的嗓音保护与发展
第三节 童声的音域与音色
第四节 对国外音乐教学法的借鉴
对话与实践
第二部分 合唱教学曲选
一、中国作品
1.我和我的祖国(混声合唱)
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无伴奏混声合唱)
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混声合唱)
4.听泉曲(混声合唱)
5.青春舞曲(混声合唱)
6.在那遥远的地方(无伴奏男声合唱)
7.等你到天明(无伴奏男声合唱)
8.嘎哦丽泰(混声合唱)
9.南屏晚钟(混声合唱)
10.弯弯的月亮(混声合唱)
11.香格里拉(混声合唱)
12.故乡的小路(无伴奏混声合唱)
13.送别(同声合唱)
14.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
15.山在虚无缥缈问(女声合唱)
16.回娘家(女声合唱)
17.赶马调(无伴奏女声合唱)
18.四季花儿(无伴奏女声合唱)
19.春雨沙沙(女声或童声合唱)
20.铃兰(女声或童声合唱)
21.猜调(童声无伴奏合唱)
二、外国作品
22.亲爱的人(混声合唱)
23.缆车(混声四部合唱)
24.茨岗(混声合唱)
25.黄昏之歌(无伴奏混声合唱)
26.圣诞的钟声(无伴奏混声合唱)
27.梦幻曲(无伴奏女声合唱)
28.喂,在那水中(混声合唱)
29.美丽的梦神(混声合唱)
30.苏丽柯(无伴奏男声合唱)
31.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女声合唱)
32.玛丽诺之歌(女声合唱)
33.天使三重唱(女声合唱)
34.跳起我的霍拉舞(女声合唱)
35.燕子(女声合唱)
36.美丽的村庄(女声或童声合唱)
37.雪球花(女声或童声领唱、合唱)
参考书目
后记
以提高音乐(教师教育)本专科学生的合唱理论修养及合唱技能技巧为要旨,对中外合唱的历史沿革、合唱的体裁分类、合唱的协调、合唱的气息与发声、合唱的语音、合唱的教学与排练及童声合唱基础等合唱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的理论阐述和有序梳理,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方面加以指导。同时,《合唱》还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精选了中外合唱作品37首,以满足课堂教学所需。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出色,这在很多专业教材中是很难得的。通常教材为了塞入更多内容,往往会牺牲阅读的舒适度,但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留白和清晰的字体,即便是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把握得炉火纯青。比如在讲解某位作曲家的合唱作品时,书中不仅分析了其配器特点和和声手法,还附带了对该作品在实际排练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对于我们这些不光要通过笔试,更要面对严格面试和实践考核的考生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个人认为,很多考生在备考初期都会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而这本书却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回归本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简单地记住“怎么”做。每当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术语时,书中总能及时出现一个简洁明了的脚注或小贴士,精准地指明了方向,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的备考过程顺利了许多。
评分说实话,当初看到这个书名和出版社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考研教材,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完全覆盖我们专业对高层次知识的要求,是个未知数。然而,深入阅读后,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它对近现代合唱技巧的探讨尤为深入,例如对人声组合的色彩变化、颤音和混声的微妙处理,都有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合唱指挥的心理学基础”那一章节,这部分内容常常被其他教材忽略,但这本书却用相当大的篇幅进行了剖析,它强调了指挥家如何通过非语言信息影响合唱团的整体状态和表现力,这对于提升我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艺术感染力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合唱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门关于沟通与情感传达的艺术。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书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参考书,书页的边角已经被我做了无数的标记和批注,每一处折角都代表着我曾经的困惑和随之而来的顿悟。
评分要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那便是它让我对“精研”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考研就是把所有相关知识点都塞进脑子里,但阅读这本教材后,我发现关键在于对核心概念的透彻理解和融会贯通。它对一些基础概念的溯源和辨析极其严谨,例如对“复调”、“主调”这些基本概念的历史演变和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做了详尽的考证,这在其他辅导资料中是极少见的。这套教材的严谨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学习习惯,让我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死记硬背转向逻辑构建。每当翻到书末的拓展阅读建议,我都会认真记录下来,并去寻找相关的原著或论文进行延伸学习。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仅仅是冲刺考试的利器,更是一部可以陪伴我未来整个音乐生涯的案头工具书。它的存在,让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充满了信心,仿佛已经提前感受到了考场上的沉着与从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详尽的知识点梳理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学术态度和对艺术的尊重。编者们似乎非常清楚,考研不仅仅是选拔,更是一种对未来艺术工作者的早期培养。因此,他们没有采取那种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比如,在讨论不同流派的合唱风格时,书中会并列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引导读者去分析每种观点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探索的欲望。我甚至开始将书中的某些理论应用到我正在参与的校内合唱团排练中,那些原本觉得难以解决的排练僵局,在运用书中提供的思路后,竟奇迹般地迎刃而解。这套教材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了鲜活的排练工具。能够拥有一本如此有深度、有前瞻性的教材进行指导,我感到无比幸运,它是我备考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
评分拿到这本教材的时候,我真的被它的厚度和内容量给震撼到了。作为一名备考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专业的学生,选择教材就像是给自己定下了通往成功的路线图。这本《正版合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二字。从基础的和声学原理到复杂的合唱编排技巧,再到不同历史时期合唱作品的风格分析,编排得井井有条,逻辑性极强。尤其是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作者们总是能用非常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加以阐释,比如在讲解某个特定的复调织体时,书中会配上详细的图例和简谱对比,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大量视觉辅助来理解音乐结构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合唱艺术发展的梳理,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教学体系,还融入了国际上一些顶尖合唱团的实践经验,这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合唱艺术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一块知识点,而是一个宏大而流动的体系。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仿佛是站在考生的角度,预判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困惑点,并提前准备好了“解药”。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死板的教辅书,而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导师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