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
定價:108.00元
作者:趙俊猛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303547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81kg
編輯推薦
趙俊猛等編著的《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精)》是對上述研究的總結與概括。它以在中國西北部獲得的大量高質量的地球物理數據為基礎,以闆塊學說為指導,采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不同學科**結閤,深部構造與淺部構造**結閤以及靜態構造與動態分析**結閤的研究方法,探討瞭青藏高原北緣盆山係統的岩石圈結構與動力學問題,建立瞭高原北緣的地球動力學模型。本書可供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動力學各領域科研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內容提要
《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利用在中國西北地區完成的庫爾勒-吉木薩爾剖麵、拜城-大柴旦剖麵、格爾木-花海子剖麵以及在準噶爾盆地完成的五條綜閤地球物理剖麵的研究成果,包括沿剖麵的地殼與上地幔頂部的二維速度結構、二維密度結構、二維磁性結構、二維電性結構、殼-幔過渡帶詳細結構,結閤卡拉庫姆-費爾乾納天然地震剖麵和可可托海-阿剋塞剖麵的研究結果,論述瞭準噶爾盆地、天山造山帶、塔裏木盆地、阿爾金造山帶、柴達木盆地和昆侖造山帶的岩石圈結構與動力學問題,建立瞭青藏高原北緣構造演化的地球動力學模型。
《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可供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動力學各領域科研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趙俊猛,1957年6月生,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成都理工大學、西藏大學教授,北京地球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東北地震研究》、《地震研究》、《Geoscience Frontiers》編委。
1982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物探係地震專業,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遼寜省工程地震勘探研究院工作,先後被晉升為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副研究員以及研究院總工程師。1995在俄羅斯遠東大地構造研究所就郯廬斷裂北段進行閤作研究。1998年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所工作,同年入選遼寜省跨世紀人纔“百韆萬工程”。2000年晉升為研究員,並提升為中國地震局大地電磁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和2011年分彆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留學訪問;自2003起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作,任創新研究員;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近年來主要從事:①中國典型疊閤盆地深部三維結構——中國西部天山造山帶、塔裏木盆地、阿爾金造山帶、柴達木盆地、昆侖造山帶地球動力學綜閤研究;②準噶爾盆地基底構造格架綜閤地球物理研究;③橫跨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的包納加爾-沙雅-貝加爾綜閤地球物理剖麵探測研究;④青藏高原北部殼-幔結構與動力學過程研究;⑤全球深部地球物理場及其非對稱的動力作用與汶川地震的關係研究等。提齣並領導實施瞭青藏高原“羚羊”(ANTILOPE)國際閤作研究計劃,在號稱“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裏地區完成瞭數條剖麵的寬頻帶地震觀測,獲得瞭大量高質量的地震數據。齣版中英文專著七部,其中,獨著兩部,著者三部,閤編(非作者)兩部。在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150餘篇。
獲得的奬勵:①“中國海城地震區地殼上地幔結構特徵的研究”獲國傢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奬(1986);②“遼南地區介質速度橫嚮非均勻性研究”獲遼寜省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奬(1991)和國傢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奬(1991);③“天山造山帶岩石圈結構及其動力學過程”獲博士學位論文特彆奬(1998);④“中國西北部準噶爾盆地、天山造山帶、塔裏木盆地、阿爾金造山帶、柴達木盆地和昆侖造山帶(北緣)地球物理學綜閤研究”獲中國青年科技奬(傅承義奬)(2001);⑤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4);⑥榮獲特殊津貼(2010)。
文摘
序言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在學術會議上,同行們討論青藏高原隆升機製時的激烈辯論。這本書,我感覺像是對這些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科學問題的一次係統性梳理和深入解答。我猜測,它會從多個維度來解讀“地球動力學條件”,不僅僅是地質構造,可能還包括熱流、岩漿活動、水文地質等多個相互關聯的方麵。尤其關注“北緣”這個地理範圍,這本身就限定瞭研究的重點,或許能揭示齣與高原內部或南緣不同的地質演化路徑。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古地磁、同位素年代學等證據的詳細分析,這些是重建高原曆史的重要依據。同時,對於“動力學條件”的探討,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數值模擬和理論模型的應用,它們如何幫助我們量化地質過程,預測未來的地質活動。這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的案例研究,展示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野外調查、數據采集和室內分析,一步步構建起對青藏高原北緣復雜地質過程的認知。我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去理解這片土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有分量瞭!翻開目錄,我就被那厚重的學術氣息所吸引。雖然我不是地質學領域的專傢,但這本書的標題——《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和探索的誘惑。我一直對青藏高原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好奇,想象著那裏巍峨的山巒、廣袤的草原,以及隱藏在地錶之下那股股湧動的地質力量。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揭開這股力量的神秘麵紗,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這片高原的形成與演化。我特彆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地質學術語和理論轉化成我可以理解的畫麵。比如,高原隆升的過程究竟有多麼壯觀?地殼運動是如何塑造齣如今我們看到的獨特地貌的?那些深埋在地下的岩漿活動又對地錶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能否解答我的這些疑問,讓我對青藏高原産生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堆枯燥的數據和圖錶,更希望它能傳遞齣一種科學探索的精神,讓我感受到科學傢們在那片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地球秘密的。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我相信一本好的科普讀物,總能點燃讀者內心的求知欲。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任何對地球科學,尤其是對青藏高原地質演化感興趣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所聚焦的“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這幾個字就暗示著一種深入細緻的探討,而非泛泛而談。我猜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深入青藏高原北緣那復雜的構造地帶,逐一剖析那裏活躍的地質過程。從闆塊碰撞的宏偉敘事,到地幔對流的微妙影響,再到斷裂帶的活動機製,我相信作者會以嚴謹的態度,呈現齣一幅幅精細的地質圖景。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利用先進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如地震層析成像、大地測量學等)來揭示地殼和上地幔的結構與動力學特徵?這些技術是如何幫助科學傢們“看透”地下的?書中會不會有大量的數據支持和模型解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地質概念?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見解,填補我在這一領域認知的空白。畢竟,青藏高原的形成與發展,是理解全球構造動力學的重要窗口,而北緣的特殊性,更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對象。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進行的科學考察。我能想象到,作者團隊一定經曆瞭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睏難,纔得以獲取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理論的堆砌,更能體現齣科學傢們在實際工作中那種嚴謹求實的精神。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展示一些關於高原北緣獨特的地貌景觀,比如那些由強烈構造活動形成的奇特地貌?這些地貌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動力學故事?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插圖和照片,能夠直觀地展現這些地質現象。同時,對於“地球動力學條件”的描述,我希望能夠看到對不同尺度的動力學過程的分析,從地殼淺層的構造變形,到地幔深處的物質環流,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高原北緣的獨特麵貌。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瞭解地球內部運行機製的窗口,讓我們感受到地球生命力的強大與不可思議。
評分一看到“青藏高原北緣地球動力學條件”這個書名,我就覺得這本書一定包含瞭許多非常尖端和前沿的科學信息。我一直覺得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令人著迷的地質現象之一,而它北緣的地質構造又有著其獨特性。這本書,我猜測會深入探討那些驅動著高原北緣變形和演化的力量。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一些關鍵的地質構造進行詳細的分析,比如那些控製著高原隆升和展布的斷裂係統,以及它們在不同地質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對於“地球動力學條件”的理解,我認為還應該包括溫度、壓力、岩石圈厚度等物理化學參數,這些參數是如何影響岩石圈的流變性和變形方式的?書中是否會提供相關的模型和解釋?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區域應力場、地幔岩石圈相互作用等方麵的論述,這些對於理解整個高原的動力學演化至關重要。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對青藏高原北緣形成過程的復雜性有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