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爱,才能享受爱

懂得爱,才能享受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慧瑜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情感
  • 成长
  • 自我提升
  • 人际关系
  • 幸福
  • 心理学
  • 生活
  • 感悟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
ISBN:9787550102811
商品编码:298659915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懂得爱,才能享受爱

定价:28.00元

作者:蒋慧瑜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50102811

字数: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1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是的心理治疗师,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多年,擅长用小故事作为辅导工具,启发当事人思考。“有时候,以牙还牙只会换来重复又重复的负面情绪,让自己绝不好受。要终止痛苦和不快的感觉,就由自己主动去扭转这个局面,努力追求更快乐的人生。以牙还牙,不如以爱赢爱。”
作者从寻常琐事中寻觅爱的方法,从精致动人的故事中琢磨爱的道理。书中不但有情爱的故事,也包括亲爱、友爱、仁爱和自爱等生活例子和个案分享,它们都在给予大家一份提醒、一声祝福。故事虽短,韵味悠长,爱意浓郁。懂得爱人和被爱,自然就能享受爱!

目录


序言
从放风筝学会爱
我捉到一只小鸟
我应该怎样去爱他?
不开战便不受伤
丘爷爷的爱情与坚持
油漆匠的故事
认清真正的需要
爱恨交缠两面观
爱谁都好,先爱自己
给别人爱你的机会
懂得爱,让你得到更多
幸福,由自己选择
做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工程师
逆境是化子妆的祝福

作者介绍


蒋慧瑜,香港岭南大学兼任讲师,注册社工,心理学(荣誉)学士,T-JTA性格评估执行师,NLP(身心语言程序学)高级执行师及时间线心理治疗执行师。
著有正向心理学的励志书籍《这一生,你错过了什么》、《人,要活得漂亮》、《懂得爱,才能享受爱》及NLP实用书籍《拾·字架寻找失落的93%说话原序》,并创办网上互动心灵杂志“心灵Bistro”,提供有关心理学、九型人格及NLP的资讯,“心灵Bistro”被香港雅虎评为100个精选之一。

文摘


没有一百分的另一半,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
爱,从不计较的付出开始。
逆境原来是化了妆的祝福。
“永远”或许不易做到,但可以问问自己能为对方付出些什么。
今天的架今天吵,不要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态度是可以相互影响的,积极的态度就像香水一样,总会感染到不同的人,你是怎样的人,便会吸引到寻找相同价值观的人。
……

序言



尘封的往事:历史的微光与个人的抉择 图书名称: 尘封的往事:历史的微光与个人的抉择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语清] 图书类型: 历史小说/家族史诗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尘封的往事:历史的微光与个人的抉择》是一部跨越近百年历史洪流的家族史诗。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叙事或朝代的更迭,而是深入挖掘在时代剧变之下,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如何挣扎、坚守与最终重塑自我命运的曲折历程。故事以二十世纪初的江南水乡为起点,一个以经营传统书局为生的家族——沈家——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的一个缩影。 小说的主线围绕着沈家三代人的情感纠葛、信仰冲突以及他们在社会动荡中做出的艰难抉择展开。它探讨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外部世界的天翻地覆时,人性的光辉与脆弱如何被放大,个人的“小爱”与时代赋予的“大义”之间,又该如何权衡。 第一部:旧梦初醒(1910s - 1930s) 故事的开端,是沈家第一代掌门人沈怀德的时代。怀德是一位恪守传统却又心怀新思的读书人。他经营的书局“文源斋”,不仅是家族的经济支柱,更是传统文化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最后的堡垒。怀德的儿子沈之恒,一个受西方教育熏陶的青年,开始对父辈的安逸生活感到窒息。他渴望将新思想引入古老的书局,却因此与保守的父亲产生巨大裂痕。 这一部分,重点描绘了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彷徨:他们既要面对军阀混战带来的现实压力,又要处理学术理念上的代沟。之恒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结识了热衷于社会改良的进步女青年江月白。他们的爱情,夹杂着理想主义的炽热与现实政治的冷酷。月白不仅是之恒的爱人,更是他思想上的引路人。然而,一次关于政治倾向的书籍的争议,使得文源斋陷入危机,也让之恒明白,单纯的理想主义在那个年代是何等奢侈。 第二部:夹缝求生(1937 - 1949) 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沈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沈之恒和江月白不得不将家族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文源斋不再仅仅是买卖书籍的地方,它成为了一个秘密的文化据点,承载着保存珍贵文献、资助地下工作的双重使命。 此时,小说引入了沈家第三代,之恒的女儿沈晓岚。晓岚是土生土长的“战争一代”,她没有经历过旧时代的温情,对家国概念有着更直接、更具牺牲精神的理解。她在战火中成长,目睹了亲人的离散与故土的沦陷,这段经历塑造了她坚韧、甚至有些冷峻的性格。她爱上了一位活跃在抗战后方的军人,这段感情在炮火中显得异常脆弱而珍贵。 历史的微光,在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知识分子群体依然试图通过文化和教育延续文明的火种。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们如何在物资匮乏、流言四起的环境中,用智慧和勇气保护那些“不合时宜”的经典著作,以及这种坚守背后,是超越了个人安危的信仰支撑。 第三部:重建与回望(1950s - 1970s)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新的秩序与新的挑战。沈家必须面对政治运动的洗礼,曾经被视为“进步”的思想和行为,在新的意识形态面前,可能变成沉重的包袱。沈之恒夫妇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的身份从文化守护者转变为普通劳动者。 沈晓岚,作为承载了家族最多历史重量的一代,此时正值她人生的关键时期。她必须在维护家庭完整性和适应时代要求之间做出选择。书中深刻探讨了“历史的健忘性”——新时代对旧有价值的快速更迭,对个人记忆的冲击。晓岚试图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可以安放“文源斋精神”的位置,但现实的壁垒让她步履维艰。 小说的高潮部分,聚焦于一次关于家族旧藏文稿的审查风波。这次事件不仅考验着晓岚的政治智慧,更考验着她对父辈遗志的理解与继承。她最终明白了,历史的传承并非简单的拷贝,而是在理解时代局限性的基础上,用当下的方式去“呼吸”和延续那些不朽的精神内核。 主题提炼: 《尘封的往事》是一部关于“如何与历史共存”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困境: 在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究竟应是社会的批判者、参与者,还是文化的保存者? 2. 代际间的理解与和解: 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如何在家族内部找到一个平衡点,完成精神的接力? 3. 记忆的重量与轻盈: 历史的尘埃如何附着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上?如何区分哪些是必须铭记的教训,哪些是可以放下的包袱? 本书文字细腻,人物群像丰满,叙事张力十足,以一种不动声色却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生命所能展现出的坚韧与光芒。它让我们看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对真理、美和尊严的追求,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持久的微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一种魔力,它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它探讨的主题虽然宏大,却总是能落地到最微小的日常细节之中,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旧木地板上的那种质感,或者是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所蕴含的千言万语。作者的笔触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我读到一些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段落时,深感震撼,那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立,而是复杂人性中,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潜藏的深刻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积累可以达到的,背后一定有长年累月的沉淀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非常大胆,它没有采用传统叙事中常见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选择了从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场景切入,瞬间将人抛入了一个充满悬念和矛盾的境地。这种非传统的叙事手法,初读时可能会让人略感不适,需要集中精力去适应作者构建的独特时空观。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它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故事的走向。我喜欢那种“抽丝剥茧”的感觉,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终都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结构。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不像有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愉快,它需要你投入心力去咀嚼和消化,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带来的思考的余韵久久不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但翻开目录后,那种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就完全被点燃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引导着读者的思绪不断深入。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凭前几章的精妙布局,我就能预感到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它似乎不只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可以让人栖居的内心世界。那种对人性细腻观察的捕捉,以及对复杂情感的精准描摹,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会对照自身经历,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舒缓如溪流,时而激昂如瀑布,这种张弛有度,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神。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非线性叙事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一旦你找到了那条隐藏在迷宫中的主线,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比解开一道数学难题还要令人愉悦。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人物命运时的那种克制与留白,他从不将结论直接抛给你,而是让你跟随人物一同经历迷茫、挣扎,最终自己去寻找答案。那些配角的塑造也极为立体饱满,他们不仅仅是推动情节的工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人生轨迹和内在的挣扎,这使得整个故事世界观的构建异常坚实可靠。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悟那些未被言明的情感暗流,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近乎古典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的犀利。它很少使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词汇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这使得整部作品有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质感。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特定意象的反复运用,比如“镜子”和“迷雾”,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乐趣。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习惯性地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回放刚才读到的场景,试图去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藏的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停顿,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共同构筑了一个和谐而又充满张力的听觉(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