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气象历:2017气象日历
定价:68.00元
作者: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29643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本书面向公众介绍了节气民俗、农事物候、气象防灾减灾等科普知识。书中内容包括“节气民俗”、“物候农事”、“气象文化”、“科普知识”四部分,对常用气象名词术语进行了通俗的解读,对节气、物候、气候特点、农事活动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目录
2017年日历
1月,寒冬腊月(十二月)
2月,咋暖还寒(正月)
3月,花朝月夕(二月)
4月,阳春桃月(三月)
5月,绿肥红瘦(四月)
6月,花娇柳媚(五月)
7月,烈日炎炎(六月)
8月,浮瓜沉李(七月)
9月,暗送秋波(八月)
10月,秋高气爽(九月)
11月,秋风萧瑟(十月)
12月,千里冰封(十一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曾经在气象领域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学生,我对于那些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气象知识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而且它做得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将内容局限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将大量的历史案例、科学发现以及前沿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从中了解到了气象学的发展历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大气层神秘面纱的,以及现代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是如何日新月异的。书中对于一些重要气象事件的详细回顾,比如那些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台风、洪水,或是极端高温事件,都让我对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科学原理时,能够引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和图表,使得整个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将自己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气象知识体系。
评分我是一个对摄影非常热衷的人,尤其喜欢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自然美景,而气象现象恰恰是我镜头下最常出现的题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日期和天气,更是在每个日子里,都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解读。我从中了解到,不同类型的云朵,在光线照射下会呈现出多么绚丽的色彩,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又是如何暗流涌动、充满戏剧性的。书中对一些罕见气象现象的描写,比如绚丽的极光,或是震撼的火山爆发,都让我对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了敬畏。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描述,与我拍摄的照片进行对照,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捕捉到那些瞬间的震撼和永恒的美丽。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导师,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理解,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和表达。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那些充满诗意的描述,转化为我镜头下的震撼画面。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人,我对任何能够提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的书籍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气象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关于晴雨雪的记录,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日益变化的气候。我从中了解到,许多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于一些典型气候现象的阐述,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天气模式的影响,或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都让我深受启发。它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通过清晰的图表和数据,向我展示了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我们普通人可以参与的环保行动的建议。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地球之间的联系,也促使我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如何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因为它传递的不仅仅是气象知识,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分我一直相信,阅读的乐趣在于探索未知,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2017年天气的信息汇总,更像是一本关于地球“情绪”的百科全书。我从中了解到,每一次的风起云涌,每一次的雷雨交加,都有其独特的成因和规律。它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去解读那些看似平常的天气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地域性气候特征的介绍,比如某些地区特有的季风气候,或是常年被寒冷笼罩的极地气候,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地理知识边界。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我能够亲身去到这些地方,去感受那些独特的气候,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体验。这本书就像是一张通往世界各地的地图,它用气象学的语言,为我描绘出了地球上各种各样的风景和奇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索,去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星球的秘密。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里,能够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产生共鸣。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长篇大论地探讨深奥的理论,而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融入到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我喜欢它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去解读气象现象,比如关于“为什么夏天总是在傍晚下雨”、“秋天为什么容易出现雾霾”这样的问题,它都能给出令人信服且易于理解的解释。我还在书中读到了一些关于不同季节的传统农谚,这些谚语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与书中所阐述的气象原理不谋而合,让我不禁感叹人类智慧的结晶。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介绍的一些小技巧运用到我的生活中,比如根据云层的形状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或是利用湿度变化来调整家中的植物摆放。这些小小的尝试,不仅让我对天气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生活百科全书,随时随地都能为我提供实用且有趣的知识。
评分我一直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气象变化。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气象奥秘世界的大门。我喜欢它那种不经意间透露出的科学严谨性,即使是对于最普通的天气现象,也能用一种我能够理解且充满趣味的方式进行解读。我曾经在某个夏天的午后,看着窗外的骤雨,心中充满了疑问:为什么这场雨来得如此迅猛?雨滴的大小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翻阅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答案的线索,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积雨云的形成、不同雨型的特点,甚至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大气压强和湿度对降水过程的微妙影响。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和图片,比如那些震撼人心的龙卷风景象,或是五彩斑斓的彩虹,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也让我对气象学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我甚至开始主动去观察云层的变化,去感受风的吹拂,去倾听雨滴落在窗上的声音,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相结合,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历,它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一位能够引发思考的启迪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每一个气象现象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潜在的影响。我从中了解到,看似微不足道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却可能引发全球性的气候危机;看似遥远的海底洋流,却能影响到我们生活的陆地气候。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人类的行为,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又是如何将我们自己置于风险之中。书中对于一些科学争议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观点和证据。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哲学家,它用气象学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宏大与渺小,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它促使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评分我一直认为,书籍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文字和图表,而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共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描绘和解读气象现象。我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了生命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当书中描绘到那些因为气候变化而遭受困境的地区和人民时,我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这让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当书中展现出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比如星河流转、日出日落时,又会让我内心充满宁静与喜悦。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温情的叙述者,它用气象学的视角,讲述着关于地球、关于生命、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在触动我的内心,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热爱。
评分作为一个对生活充满仪式感的人,我总是喜欢在特殊的日子里,用一些特别的方式来记录和纪念。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契合了我对“气象仪式感”的追求。我喜欢它在每一个日期上,都附带着一些关于当日气象特点的描述,仿佛是在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增添一份来自大自然的祝福或提醒。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一些与天气相关的事件,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关联。比如,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会翻阅书中关于阳光和紫外线的知识;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我会去了解雨滴的形成和意义。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方式,让原本单调的日期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生活中的“天气魔法师”,它用它的智慧,为我的每一天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我期待着,在2017年的每一个日子里,都能与这本书一同,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简直太惊艳了!当我拿到包裹,小心翼翼地拆开时,那厚实而带有哑光质感的封面扑面而来,一股淡淡的纸张清香也随之散发,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阅读的渴望。封面设计更是别出心裁,采用了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插画风格,色彩搭配既大胆又不失和谐,仿佛将整个2017年的气象变幻都凝聚在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内页的纸张手感同样令人称赞,厚实且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每一天的页面都精心排版,留白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显得空泛。我尤其喜欢它在日期旁边设计的小小空白区域,可以用来记录当天的心情、天气状况,甚至是突发的灵感,这让这本书不再仅仅是一本被动接受信息的载体,更成了一个可以与我互动的私人日志。我还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将一些特别的天气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对应的日期旁,让我的2017年回忆更加生动有趣。总而言之,从触感、视觉到整体的质感,这本书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对于书中内容的期待,也因此被拉升到了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